肘后偶鈔上卷
清代:黃凱鈞
隨得隨錄,故不分門別類。醫案貴在發揮明白,故茲錄立案,頗有重者。因現癥差異,病源實同,乃為詳辨中的,重見疊出,愈知斯道之圓機。其有淺病,即應手取效,亦不錄。
感寒
金(一四) 憎寒,發熱,怕風,背頸項俱痛,脈浮緊,舌淡黃,此感受天氣暴寒也。人感其氣,衛氣不行,即傷寒病熱之癥。麻黃湯既不敢服,只得權宜以應之,與香蘇合蔥豉法。
紫蘇 香豉 羌活 當歸 橘皮 香附 炙草 生姜 大棗 蔥頭
暑
周(十八) 入暮熱甚,心煩不寐,形體驟消,舌白面暗,兩脈小數,胸前痞滿,此暑邪已入血分,血為陰,故暮夜發熱。在氣分則渴,今在血分,故不渴。黃芩、知母雖能逐熱,而心胸之邪,非黃連不能除,故南陽小陷胸法加減之。
川連(一錢) 栝蔞仁(四錢) 枳實(一錢磨沖) 鮮生地(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又兩服熱退安眠,小便清矣。惟胃口被暑熱消爍,未能遽健,改用芳香醒胃,甘寒養津。
麥冬(二錢) 花粉(二錢) 鮮石斛(四錢) 茯苓(二錢) 橘紅(六分) 白蔻仁(五分)
□
沈(二二) 嘔血發熱,胸悶自汗,脈虛大而數,此屬暑傷肺絡。暑傷氣分脈虛,今又傷絡,故脈大而數。議與涼血清暑法。
鹽水炒香豉(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焦山梔(三錢) 廣郁金(二錢) 飛滑石(三錢荷葉包) 醋炒,丹皮(一錢五分) 冬桑葉(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脈靜身涼血止,見風略覺灑淅,氣被暑傷,衛失外護,其畏風宜矣。余歷吐血一癥,多有六淫致病者,雖非真陰失守之比,然切宜保養,以冀復元。
北沙參(二錢) 麥冬(二錢) 冬桑葉(二錢) 丹皮(一錢) 茯神(一錢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南棗肉(二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
陸(二三)暑風上冒,頭痛脘悶,咳嗽痰多,脈右弦滑,與涼散兼化痰法。
光杏仁(三錢) 蘇薄荷(一錢) 射干(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生甘草(三分)
兩服愈。
□
王 吸受暑邪,中脘脹悶。
香豉 杏仁 郁金 栝蔞皮 連翹 益元散 絲瓜葉一服愈。
□
僧(三三)脘悶,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咳嗆見紅,兩脈虛數。此暑邪內伏,至深秋發動,始傷氣分,久損血分矣。既非陰虧火升,滋補當忌。
光杏仁(三錢) 通草(八分) 橘紅(八分鹽水炒) 飛滑石(二分)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童便一杯沖。
又兩服脈緩身涼血止,唯氣大口燥未平,前方清解,今用清養,立方用意,只更一字,自然有先后之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一錢) 花粉 青蒿子(五分) 廣皮(五分鹽水炒) 鮮石斛(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 鮮枇杷葉(三錢去毛)
□
周(十四) 病熱旬日,形瘦神呆,心煩不寐,汗泄口燥,便赤氣濁,兩脈沉細欲絕。此屬伏暑重癥,古稱暑傷心,故煩而不寐;暑邪從口鼻吸受,先傷氣分,肺為百脈所朝,是為氣母。因受暑熱消爍,故脈伏而細。乃庚金逢暑必伏之意,其形脈雖似大虛,切審口燥,思涼飲,小便短赤,生脈白虎合劑,最對是癥。若龍、牡、歸、地,滋膩鎮攝,暑邪何由得解?
西洋參(三錢) 麥冬(二錢) 通草(七分) 石膏(八分) 知母(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甘草(四分) 竹葉(七片) 白粳米(一撮)
□
陸(二八) 氣急胸悶,發熱口渴,小便短赤,中暑之癥。
石膏(五錢) 麥冬(二錢) 杏仁(二錢) 通草(七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絲瓜葉(一片)
一服病已脫然,彼以效驗神速,大有妙處。接服一劑,竟致胸中氣逆,痰喘有聲。因方內有石膏一味,能寒肺氣,過服陷秋降之令,氣不外泄,則逆于內,故當盛暑,絕無汗出,反見多痰。
杏仁 薄荷 防風 桔梗 橘紅 蘇子
□
朱(三三) 從前吸受暑邪,熱熾發渴,恣啖西瓜;熱渴稍解,而腹脹足重,不思納食,脈細,舌白,呼吸窒滯,氣分受病無疑,調治失宜,必成鼓脹。
杏仁 橘紅 通草 郁金 連翹 蘇梗 茯苓皮 淡竹葉又三服,病減大半,惟氣短未平,原方加北沙參、枇杷葉。
□
王(四十) 暑邪內伏,風寒外侵,頭疼惡寒,身熱冷汗,口臭便赤,大腹脹滿;已歷四旬,納食無幾,形瘦神呆,豈是小恙?用河間桂苓甘露飲加減。
石膏(四錢) 滑石(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小川連(六分)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通草(七分) 甘草(三分)
兩服前患頓除,胃陰受傷,元氣虛耗,當用滋養。
黨參 麥冬 黃 橘皮 茯苓 扁豆 甘草午后微熱自汗,小便復赤,脈浮大而數,此為假實,法當大補,十全大補去川芎,十數劑而愈。
□
高嫗(六五) 身熱浹旬,神昏遺溺,氣短耳聾,舌胎灰滯,此暑邪內陷之癥。前方香豉、杏仁、石膏、知母,非不清暑宣氣,其如不及何?非局方至寶丹不能直達病所,驅邪外泄;更用清芳淡補之劑調其中,癥雖危險,或可有效。先用燈心湯調進至寶丹兩丸,續進∶栝蔞皮(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通草(六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六味因氣短重用) 西瓜翠衣(六分) 鮮荷梗(七寸) 淡竹葉(三十片)
兩服熱減,神清,已能起坐如圊。惟舌赤而思冷凍飲料,暑毒尚未消盡,與涼解血熱法。
犀角(五分) 連翹心(一錢) 白金汁(一小匙) 通草(七分) 郁金(一錢) 滑石(二錢)
一服能下黑糞數枚,內陷之邪始解,繼用生脈散調理痊愈。
□
戈(五六) 發熱胸悶,神魂撩亂,脈弦數,舌白,六七日內,形消色滯,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結于中焦,須加味陷胸湯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發厥,譫語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無容多議,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歸煎服后,泄氣難聞,連解小便,去病甚速,方錄于下。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橘皮 通草 滑石 甘草梢 淡竹葉
□
湯(四三) 暑邪內迫,血痢纏綿,宜清熱導滯。
苦參 黃芩 白芍 楂肉 濃樸 橘皮 葛根 銀花 蛀大棗 病歷四旬,三帖而愈。
□
徐(二五) 身熱氣短咳嗽,察形脈,知勞倦伏暑,投生脈白虎湯,加杏仁、射干、滑石、青蒿,去五味子,三服而痊。近年人參大貴,難以概用,勉以北沙參代之。蓋此癥暑多而虛少,故效;若虛多而暑少,非人參不可。
溫病
朱(二九) 溫邪內熾,自汗便澀,發熱欲嘔,當清內徹邪。
石膏(五錢) 柴胡(八分) 淡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滑石(二錢) 甘草(三分)
兩服愈。
風溫
某頭痛發熱,咳嗽喘促,脈左浮數。風溫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 光杏仁(三錢) 連翹(五錢) 象貝(二錢) 廣橘紅(八分) 桑葉(五錢)生甘草(三分) 枇杷葉(三大片去毛凈)
又兩服,頭痛發熱頓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連翹,加栝蔞皮、紫菀、白前各一錢五分,兩服即痊。
□
李氏(二八) 脈浮而數,頭痛惡風,發熱咽痛,防發疹子。此風溫犯肺之癥狀也,與輕清宣上法。
薄荷(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牛蒡子(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桔梗(一錢) 遼參葉(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一劑,咽痛止,膚見紅點;再劑知為發疹,著手了無痕跡。此系疹發不透,故腹痛嘔吐,胸悶兼作,惟其邪不外泄,必致內陷,急投以涼瀉法,使邪從下出。
酒炒錦紋(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石膏(五錢) 栝蔞皮(二錢) 廣橘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服后,解下腥穢甚多,腹痛胸滿頓除,皮腠忽然皺揭。此為皮膚被邪氣沖突,如水薄堤松之理,疹邪不達皮毛而內迫。觀此愈明,今大勢已定,自可無憂,雖尚有微熱微嘔,但用輕劑足矣。
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川斛(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又兩服,熱嘔痊愈。惟寤不成寐,長夜轉側,一見黃昏燈火,輒生憂悶,至天明心始安,他無所苦,但求夜臥安枕。思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議和陰陽以安神,神靜自然得寐矣。
半夏(一錢五分。和胃通陰陽為君)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以上三味補血潤胃為臣) 茯神(一錢五分) 北秫米(三錢包煎) 棗仁(二錢,以上二味安神寧志為佐)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三分,以上辛甘和陰以納陰為使)
申時煎服,酣眠徹夜,精神頓復。
疫
毛(二二) 發熱旬日,舌黃口燥,大腹有塊,按之甚痛,大便難通,所解無幾,兩脈疲軟帶數。此春溫疫癥,熱邪結于大腑,當用承氣湯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枳實(一錢) 石膏(八錢) 知母(二錢)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
一服之后,能下燥糞數塊,腹和不硬,熱緩神清而愈。
斑
周(二四) 紅斑遍體,自覺胸寬熱緩,邪熱透發明矣??葐苎释础R蚴痔幨軣嵫疲迨璺挝噶⒂?/p>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三錢) 犀角尖(一錢鎊) 川貝(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桔梗(一錢) 橘紅(八分) 甘草(四分)
又,斑后不思納食,宜醒胃陰。
北沙參 麥冬 川斛 花粉 茯苓 橘皮 甘草
疹
張嫗 疹后內熱,咳嗽身癢,當疏肺金郁火。
杏仁 橘紅 薄荷 桔梗 連翹 甘草
溫毒發頤
史女(十七) 仲春發熱浹旬,神昏耳聾,頸項與頤俱腫,唇口焦燥,目脂膠結,脈反小數。
觀其脈癥,是為溫邪內蘊化毒,久則血燥風盛,釀成發頤重癥。姑投清疏消毒,但得腫退能納,方保無妨。
川連(一錢)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四錢) 蟬衣(五分) 連翹(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柴胡(三分) 薄荷(五分)
三服腫退,熱減神清,稍能納粥,仍用涼解。
川連(五分)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數服痊愈。
腮
沈氏(三十六) 春升陽氣,為寒邪所郁,而為 腮,畏寒發熱,口臭耳聾,外宜辛散,內清伏火。
防風 薄荷 細蘇梗 石膏 連翹 荊芥 蟬衣孫氏(五十) 倏然頭眩,汗泄神昏,耳聾舌麻氣促。此由肝腎不足,風火上騰,痰因氣聚,三者使然,物之迅速,莫甚于風火。此是內生,非由外致,防、薄能驅外束理,此種須遵丹溪和陽熄風,兼清痰氣。
丹皮 桑葉 白芍 菊花 鉤藤 橘皮 半夏 姜汁 竹瀝 一服效。
頭痛
戴(三二)宿有頭痛,每發于寅卯時,遇午即緩,此少陽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鉤藤 香附 甘草
齒
孫(二二)陽明經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耳
曹(五九) 時屆嚴寒,封藏不固,兩耳鳴脹,切脈洪實,理宜介類潛陽。
龜板(三錢) 牡蠣(二錢) 貢干(二錢) 枸杞(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川柏(一錢) 知母(一錢) 桂心(四分)
沈(三七) 肝腎之火,上沖清道,左耳脹痛。
羚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梔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蔥管兩服出膿而愈。
咽痛
朱(十四) 脈浮畏風,身熱咽痛,肺邪欲泄,勢將發疹。
杏仁(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粘子(二錢) 橘紅(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 蟬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錢)
一服肌癢見點,再劑而愈。乃翁見惠盆梅,作七絕一首謝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齊開,旁人問我從何日,道是山翁當杏栽。
□
某 風寒犯肺,咽喉腫痛,當辛散。
蘇葉 杏仁 粘子 橘紅 薄荷 桔梗 蟬衣 甘草 姜皮 蔥
頭愈后旬余,咽喉復痛,起于夜分,忽然如鯁,左邊起泡如繭,此陰火上沖,當清解。前惡寒脈浮,今不惡寒脈細,以此分溫清兩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藥,貽誤非細。
元參 連翹 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
□
自(三七) 咽痛起于暮夜,而多痰涎,屬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須苦味潛陽,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參(二錢,能清陰火) 連翹(一錢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錢,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錢,辛散苦降) 橘紅(五分,辛利上焦之氣) 桔梗(一錢,開肺氣散郁火) 薄荷(一錢,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
□
陶(二四) 伏熱在內,時交冬至,陽氣內動,相因為病,咽喉燥痛,痰涎纏繞,渴飲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熱,舌白如堊,脈來細數。此實火癥,非大寒之劑不能療。莫謂寒冬,怕用寒劑,舍時從癥,古賢有之。
石膏(八錢) 川連(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生地(三分) 麥冬(二錢) 杏仁(三錢)薄荷(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服下即吐痰涎碗許,諸病減半,再劑而愈。
梅核
錢(六二) 胸中之氣,上沖清道,而痛即欲嘔吐飲食,此為梅核氣,噎癥之漸也。近添泄瀉,是系新病,理宜分治。推究病情,必是酒客好飲,谷減胃氣必虛。蓋陽明以降為順,虛則失其傳導之權。更必氣性多躁,木火上炎,直沖會厭,以成斯病,然乎否乎?病者首肯,以為雖素知,亦不能如是明悉,況初診乎?即請予處方。
人參(八分) 代赭石(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 枳實(六分) 旋復花(一錢) 川連(七分) 烏梅肉(六分)
服兩劑,喉痛嘔吐止,增減其味,以為丸料,常服可許脫然,切宜節飲戒性,庶得萬全。
胃痛
潘嫗 痞升脘痛,納少難消,兩脈沉伏,七情內傷,中陽失運,頭疼畏風,亦是濁陰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吳茱萸(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肩痛
王氏(三六) 肩胛酸痛,經月不愈,屬血虛,兼受風邪。
歸身 黃 冬術 秦艽 川續斷 羌活 防風
兩服不知病之所在。
脅痛
陳(五十) 肝火內煽,絡脈受傷,脅肋大痛,疏痛氣血。
桃仁(二錢) 紅花(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活血化氣第一品) 旋復花(一錢) 青蔥管(七寸二味能入絡止痛)
□
周(四十) 肝陽犯胃,脅痛嘔吐。
川楝肉 歸須 生白芍 橘白 半夏 山梔 茯苓 炙草 老姜
渣三服痛止嘔除,午后覺脘中嘈雜,六脈細軟,胃土久受木侮,氣虛不能健運。陽明以通為補,以降為順,所以補中須佐清降。
人參 蒸于術 茯苓 半夏 枳殼 橘皮 歸身 白芍 炙草
□
張(二五) 木郁為熱而脅痛,濕蘊則肌黃并見矣。
柴胡 薄荷 丹皮 黑梔 延胡索 旋復花 歸須 桃仁 新絳 青蔥管久痛必入絡脈,今三服既得減去什七,治黃新病要緊。納少嗜臥,因脾氣欠運,疸癥之常,此恙若平一二分痛,不治而瓦解矣。
柴胡 薄荷 夏枯草 川連 山梔 香附 廣皮 木通 茵陳
□
徐(五一)右脅閃痛,咳嗆腥痰,內癰之象。
苡仁 桑皮 地骨皮 橘紅 茯苓 杏仁 黨參 白術 甘草六服竟愈。
□
陶(二八) 左肋痛如刀割,畏寒身熱,神氣昏憊,脈象模糊,勢甚危急。此乃客邪干犯,疏風兼治絡,冀得速平,方保無事。多有變失血者,亦屬瘀滯,流行無妨。
炒延胡 當歸 紅花 桃仁 橘紅 生香附 旋復花 蘇葉 青蔥管
腹痛
錢(四十) 幼年腹中起塊,時常作痛。邇來頻發,食入膨脹,吐出方松,究其病源,屬肝木乘土。通陽明,泄厥陰,遵葉氏成法。
川楝肉(一錢) 炒延胡(一錢)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七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丹皮(一錢五分) 炙草(三分) 姜渣(二錢)
□
柴嫗(五一) 兩脈虛細,當臍作痛,連及胸脅,而兼身熱足冷。此系元虛陽虧,當投溫補。
黨參 于術 黃 歸身 白芍 桂心 橘皮 香附 炙草 煨姜 大棗
四服熱退神旺。
□
沈(三七) 寒濕內侵,腑氣不行,腹痛下痢。
蘇葉 羌活 茅術 楂肉 濃樸 橘白 一服而愈。
胸痹
某 關部獨澀,納食不降,中陽欠運所致,作胸痹治。
薤白(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姜汁(一匙)
三服效。
肝
本氏(三四) 肝陽上冒,口苦耳聾,滋腎生肝飲。
熟地(四錢) 萸肉(一錢五分) 山藥(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澤瀉(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脾胃
某 腰酸胸滿,納食作膨,遇風寒栗,虛浮之脈,中陽欠運何疑?補中益氣加桂枝六分,三帖效。
癆損
沈(二六) 陰平陽秘,水火既濟,自然無病。今則反之,上熱下寒,故所見咽痛音低,咳嗽涎痰,此屬上熱;足冷便泄,溲血,此屬下寒,脈來浮數無根,損疾成癆,誠為重候。幸胃氣尚可,試投一方以補救之。
麥冬(二錢) 元參(一錢) 茅草根(二錢,以上三味輕清上焦之熱) 黨參(一錢五分)蒸冬術(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五分,以上四味補土生金) 廣皮(八分) 牛膝(一錢五分,以上二味理氣達下,使痰涎下行)
兩服便實胃納稍增,夜嗽未寧,前方加五味子十粒,早上服。補腎水,暖命門,引火歸元,加減金匱腎氣丸。
熟地(三兩) 萸肉(一兩) 山藥(一兩) 茯苓(一兩) 丹皮(一兩) 澤瀉(一兩)牛膝(一兩) 桂心(四錢) 破故紙(一錢)
□
張(二六)形寒夜熱,盜汗氣短,咳嗆脈,虛數而弦,綿延四載,嘆從前醫治,不遇明眼。此積勞成損,急宜補土生金,兼治營血。
黨參 蒸冬術 茯苓 苡仁 黃 熟地 五味子 橘皮 歸身 炙草 大棗 浮小麥
四服知,又十劑,四年沉痼痊愈。此等虛癥,若藥料不道地,不能成功。所以業斯道者,藥物豈可不講哉!設遇窮鄉僻壤之人,尤宜指點某家藥材妥當,莫輕其價,方為合法。前方藥品,乃貧家之人參也。黃 產陜西為上,余方多劣,但辨糯體無渣味甘,金井玉欄者為佳耳。白術,臺州寧國、江西諸處俱產,野生最上;臺之種術,亦自功效,惟欲蒸透,防、黨驗法同黃 。
童勞
陳(八歲) 童子咳嗆內熱,已經三年,證屬童勞,治宜滋養化源,清降肺氣。
黨參 北沙參 茯苓 苡仁 地骨皮 桑皮 生冬術 麥冬 橘皮 炙草 枇杷葉方立甚妙,童勞安得不愈?三年沉痼,四服而愈。
嘔
周氏(十四)兼旬進食輒嘔,近日粥飲亦吐,神識潦倒,大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擬苦辛酸法,必可納谷,再商扶治。
黨參(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生牡蠣(三錢) 橘白(八分) 丹皮(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吳茱萸(三分) 老姜渣(二錢)
服一劑,胸脘寬舒,納食不嘔,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臍旁動氣,宜養脾陰,切戒動怒。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牡蠣 桑葉 麥冬 甘草數劑安然。后因不戒于怒復發,仍來招余,力辭難治,纏綿兩月,竟成膈癥而歿。
□
外母(五七) 丙午仲秋,患晨起嘔吐黃水,腹痛泄瀉,食物些微亦脹,神氣潦倒,將成重候。切脈左浮弦,右沉澀,知為肝木不平,脾胃虛弱。用斯意調治不效,改投溫通酸斂而愈。
因夏月喜飲井泉,及生冷瓜桃之類,脾胃虛寒,肝火上乘所致。
吳茱萸(六分) 干姜(一錢)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烏梅肉(七分) 煨木香(三分) 炙草(五分) 大棗(二枚)
一服嘔止,再劑能下紫血數塊,腹即不痛,納食亦安,惟大便未實,換方∶黨參 炒白芍 茯苓 橘皮 破故紙 山藥 肉果 炙草 菟絲餅六服痊愈。
□
陳(四三) 病發先瀉,既吐食并酸水,旬日一發,經歷三年,欲成反胃。自述當臨發時,汗出寒栗。此病由于厥陰濁陰上僭,致脾胃氣弱,傳化無節,納導無權。治當苦降辛散,甘補酸收,法烏梅丸意,臨發前一日服。
桂枝木 白蔻仁 半夏 川連 黨參 生冬術 當歸 白芍 烏梅 茯苓 炙草
□
張(十五) 咳嗆彌月,嘔吐飲食,便燥如栗。詢述臍旁宿有塊上攻,即咳吐食物。此系厥陰之氣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潤腸。
烏梅 鱉甲 生白芍 生地 半夏 通草 歸身 麥冬 玉竹又 病減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脈來短數,中氣亦虛,前法兼補胃。
歸身 白芍 生地 黨參 蒸冬術 鱉甲 烏梅 麥冬 半夏凡人病中,虛實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慘淡,不能起坐,似乎虛極,而不知病氣未去也。
何以辨之?當察其胃中不快納少,舌胎或黃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熱,是其驗也。設投補劑,鮮不誤事。無以上諸癥,而見神色慘淡,起坐不能,方是真虛,惟胃悶納少,更當辨其虛否。
咳
曹女(二二)惡風背痛,身熱咳嗆,外感風邪,內有郁火。
柴胡(五分) 薄荷(五分) 杏仁(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山梔(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
唐(四八) 發熱咳嗽多汗,脈弦細。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肺虛則脾氣亦弱,諸癥從此而生。治當調攝營衛,若作外感而投表散,失其本矣。
黨參(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 于術(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炒) 蘇子(一錢五分炒研) 炙草(三分)老姜(二片) 大棗(三個)
又前方只服三劑,熱止嗽減汗無,此培植中氣,肺疾亦痊,所謂虛補其母之法。
□
萬(三七) 脈軟咳嗽,法當補土。
黨參 于術 黃 歸身 橘紅 茯苓 扁豆 苡仁 炙草四服如失。
□
屠嫗(六三)咳嗆半年,六脈微細,每至夜臥,猶苦氣上逆,難以著枕。是虛火上炎,都氣湯加肉桂甜梨皮。
□
王(二十) 身熱干咳,夜不思寐,自汗淋漓,兩脈虛數無緒,一息八九至,當此病后,脈唯細數,是假實。確系營衛大虛,守護失宜,浪用疏肺,能免重虛之戒乎?
黨參(二錢) 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五分) 黃 (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二錢)淮麥(一錢五分)
兩服汗止熱退嗽減,加五味子十粒,麥冬二錢,去白芍、萸肉、小麥、龍眼,十服痊愈。
□
張(三一)咳嗽夜熱,至曉汗解,晚食作脹,脈來軟大。此情懷抑郁,陽氣下陷,補中益氣,四貼有效。惟咳嗽仍然,去升麻,加麥冬、五味而痊。
□
周(三七)臥著安然,坐起即欲嘔吐,畏寒咳嗽,脈來弦細。按脈證確非中氣不足,補藥壅滯,難以遽投,實緣外感肺郁有火,疏利清理,萬全之策。
杏仁 通草 橘紅 半夏 蘇葉 茯苓 連翹 川斛 老姜皮
□
鐘(四八) 老勞咳嗽多痰,不能倒臥,側右尤覺氣逆不安。此由水虧火升,胃虛不降,投都氣丸加青鉛,氣急略減。自述氣不上逆,可以伏枕安臥足矣,徹夜轉側,已經一月。人藉安息以養營血,其病至此,實屬難當。即思一方,以左司升,右司降,是屬東方肝木,西方肺金所主,氣逆不降,責在肺不清肅,秋令不行。
苡仁(二錢) 茯神(二錢) 通草(六分) 橘皮(六分,秋石水炒) 粉草(二錢。以上五味色白行降令,兼和肺氣) 鉤藤(三錢) 菊花炭(和肝陽緩氣上逆。)
立方在命意好,不在藥之輕重,一服即效。病者喜出過望,酬予重值古玩。因彼家貧不受,回言尊恙非旦晚可愈,可售價病中調理。后因酒色不戒,仍歸不起。
□
魯(十七)發熱咳嗽,舌苔干黃,脈來細數而動。此因外感風熱,內受驚恐,痰氣結于中焦,治宜疏肌開郁。
杏仁 薄荷 連翹 橘紅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郁金
□
朱嫗 內熱煩渴,頻喜涼飲,嗽咸痰。此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
戴(二七) 肌熱盜汗咳嗆,加味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杏仁 前胡 連翹 橘紅 通草三服愈。
毛(五一) 咳嗽八閱月,從前吐紅,近日吐痰,消瘦失音,夜熱脈數,積勞成損。
炒熟地 黨參 歸身 半夏 懷山藥 橘皮 茯神 苡仁 丹皮六服,其病如失。
□
蔣氏(二五) 脈來細數,頻年咳嗽,不時寒熱。治宜補土以止嗽,養營以除熱。六君子加歸、地、五味子、麥冬、苡仁,四服病減,再服十劑可愈。
□
倪氏(四六) 咳嗆有年,每到春時發作,入夏漸愈。今已小暑,其病反增,內熱口苦,嘔痰多汗,聲喘背痛,兩脈虛數微弦。此久嗽肺傷,必奪母氣,治法宜補胃清金。
黨參 白術 茯苓 半夏 橘紅 杏仁 連翹 北沙參 炙草 茅草根
又四帖,病減其半。前方去連翹,再服四劑,照方制丸料,用茅根與大棗蔥湯泛丸,可冀來春不發。
喘
徐(二八)肺氣失于清肅,則欠下行,致生腹脹痰喘,小便赤短,治法宜行秋令。
石膏 茯苓 通草 桑皮 蘇梗 杏仁 濃樸 連翹
四服腹不脹,痰喘緩,小便清長,改用∶北沙參 麥冬 茯苓 桑皮 杏仁 連翹 甘草 茅根
□
胡(三二)宿有氣喘,多年不作。近因勞倦復發,肢軟無力,脈象浮大。按∶脈大為勞,當作傷治。加味貞元飲。
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黨參(二錢) 生冬術(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茯苓(一錢) 黑梔(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時有一鄰人在旁,略能醫理,見予驟用熟地、黨參,乃曰∶觀病者形體魁梧,愿切其脈,脈無虛象,但覺有力,而竟投膩補,恐壅滯肺氣,喘更甚焉。予曰∶醫貴小心膽大,明眼快手,此方實合其癥,非冒昧粗率可比。凡氣呼屬肺,吸屬腎,今肺腎不足,故息出入不順而急,當補一也。脈之浮大,似乎有余,其實不足,當補二也。脈有真假,有假寒假熱,假虛假實,此即假實也。予方中佐杏、蘇二味,當非十全本領,君欲舍補而全用疏肺順氣,似是而實非也。約服四劑,復診時,可來一證。后四日鄰人見來復診,隨至小山園,先問服藥若何,答言∶氣已不促,四肢略覺有力,昨日已能幫拔菜箕。始無間言。設其與病者為鄰,必止其不服予方,藥之是否,亦無從而驗矣。世間似此者豈少哉!
熱
張(二四) 初冬病熱旬日,舌黃口渴,胸滿背痛自汗。此內有伏暑,外感新寒,用雙解法。
石膏(五錢消暑止汗) 蘇葉(一錢) 羌活(一錢,疏肌逐邪) 黃芩(一錢,退熱) 花粉(一錢,止渴) 橘紅(一錢,寬胸) 栝蔞(二錢,清熱消煩) 濃樸(一錢三分,除滿) 甘草(三分和中)
又兩服,諸癥皆退,尚有余熱。
川斛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丹皮 橘皮 甘草
□
曹(十七) 左脈弦細,右弦大而數,日夜發熱,頭痛不休,頻喜飲啜,而不消水。正屬勞倦內傷,壯火食氣,用景岳四陰煎。若因頭痛作外感,脈弦數喜飲作寒熱,或用小柴胡和解,危矣哉!
生地(四錢) 麥冬(二錢) 黨參(一錢五分) 于術(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丹皮(一錢) 青蒿(一錢) 炙草(四分)
又前方四服熱解,略有頭痛,入暮微發寒熱,自汗盜汗。虛象畢露,當補營衛,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生地三錢,浮小麥錢半,四帖痊愈。
□
莊(三四) 發熱十日,神昏譫語,唇焦口臭,煩躁呻吟,脈反沉細。此熱邪已入血分,癥非輕淺,擬桃仁承氣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甘草(四分)石膏(一兩)
服下旋即如圊,數回解下燥糞兩塊,濁穢甚多,熱退神清,舌苔退淡。古稱陽癥見陰脈者死,未盡然也。蓋邪氣結于陽明,血無不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熱結不交,其脈多現沉細陰脈,此段與古人翻案。學人審之,余熱未盡,只消清養胃陰。
鮮生地 鮮石斛 知母 麥冬 花粉 甘草
□
費(三十) 畏寒身熱,脈虛肢軟,舌苔白滑,屬脾虛不能護表,補中益氣去升、麻,加桂枝四帖愈。
□
陸(三六) 身熱吐蛔,咳痰面清淡,脈浮洪而數。此脾虛發熱,非時疫也。(因多時疫。)誤投攻下,幾乎不免,數日來全不納谷,胸前脹滿,豈是小恙?急宜扶助脾胃,觀其轉旋。
黨參 生于術 黃 歸身 熟地 麥冬 茯苓 橘皮 炙草 煨姜五服熱退神復,稍能應對,咳痰未能盡除。當屬補力未到,前方去地、冬,加苡仁、半夏、蘇子,十服而愈。
□
柏(四一) 發熱惡食,口苦便赤,脈細盜汗,勞傷血分。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麥冬 青蒿 地骨皮 四服愈。
□
沈(五十) 發熱不休,日輕夜重,神昏譫語,兩脈細數。若為溫瘧,全無少陽現癥,面色清淡,不似邪滯之容。倘辨不確,作熱邪治,投小白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能治溫瘧。)
何異鴆毒哉!此為血虛發熱,其譫語乃肝燥所致,但服此方,即明予言不謬矣。八珍湯去川芎,加黃 、枸杞、五味子、龍眼肉,一劑知二劑已。
□
周(二六) 發熱如傷寒,全不納食,右脈不起,左三部浮大而軟,觀其形痿氣微,必屬勞倦傷脾;既帶外感,終是輕枝薄葉,治病專貴求本,仿李東垣法,庶可挽回。
黨參 黃 蒸冬術 歸身 生地 麥冬 橘皮 青蒿 柴胡 炙草 姜 棗
又脈起而調,神爽能納,惟入暮微發寒熱,咳嗽。此營衛虛損,久病宜用溫補。
熟地 黃 黨參 蒸冬術 歸身 枸杞 柴胡 桂枝 炙草
□
楊(二三) 外感祛,頭痛畏風除,其熱未解,胸悶不納,形弱氣乏,病邪半入于里。
柴胡 防風 升麻 黃芩 半夏 橘皮 北沙參 甘草 姜皮 兩服痊愈。
□
查氏(四十) 前投消導開郁,胸前脹痛愈,畏風除;惟身熱,納食欲嘔。此肝火上逆,胃氣不降所致。
半夏 橘紅 郁金 丹皮 麥冬 白芍 茯苓 山梔 黃芩 兩服痊愈。
□
陸(十七) 兩脈浮大,不時發熱盜汗,證屬勞倦,雖當伏天亢炎,終宜補益;稍帶暑邪,豈可輕投!故辨證最貴明確。
黨參 黃 歸身 蒸冬術 生地黃 橘皮 炒谷芽 炙草 四服痊愈。
□
安兒(十三)暮秋患發熱、畏風、噯腐,脈弦數,投以消導解肌清熱,兩服無效∶其夜半稍緩,余無休時,全不思納。改投柴、葛、石膏、黃芩、知母,兩和表里,得汗旋退旋復,出入數劑,加至石膏兩余,終不去病。因診脈緊而甚數,且七八日不大便,解肌清里不愈,必須下之,用大承氣湯,解下燥糞一塊,繼濁穢甚多,身熱即減。至明朝起,寒戰似瘧,傍午熱尤甚。予思汗下之后,其病不除,由營衛二氣不和,宜清淡之品;況且咳嗆,即以竹葉五十片,薄荷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白粳米百粒,煎服兩帖。熱輕寒重,脈帶虛形,色慘淡,舌苔少而不渴,小便不熱,見火無赤大之象,乃當其未寒前,一時許服。
半夏 黨參 廣皮 歸身 黃 柴胡 升麻 防風 葛根 炙草 大棗 生姜此方意在補脾胃,消痰涎,徹其衛陽,使不內陷。其日寒來甚微,熱只二時許,口和思納,又下日,以黃 當歸建中湯,加半夏、橘皮,服后不知病之去向矣。
□
沈(三二) 發熱吐蛔,口燥而渴,舌心紅亮,脈右弱左弦,全不納食。此外受風寒,內傷暑熱,不是輕證,用雙解法。
柴胡 葛根 知母 黃芩 白芍 花粉 楂肉 橘皮 甘草
一服熱退渴止,脈和能納。惟合眼汗即大泄,此胃家有虛熱,津液不得下輸,宜和營法。
生地 歸身 白芍 黃 麥冬 北沙參 棗仁 茯神 炙草 浮小麥
如此雙感重癥,兩服痊愈,可見藥貴對癥。雖臨危之疾,大氣未絕,亦可應手取效也。
仲景云∶一劑知二劑已。信不我斯?所以感癥投劑,至三帖后不見效驗,錯路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