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二)
明代:王肯堂
經云∶足太陽之下,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丹溪云∶轉筋皆屬血熱,四物加黃芩、紅花、蒼術、南星。有筋轉于足大指,轉上至大腿近腰結了,乃因奉養濃、飲酒感寒而作,加酒芩、蒼術、紅花、南星、姜煎服。仲景云∶轉筋之為病,其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矢白散主之。用雞矢白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圣惠方》治肝虛轉筋,用赤蓼豆葉切作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渣,溫分二服。孫尚藥治腳轉筋疼痛攣急,松節二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上件藥,用銀、石器內慢火炒令焦,只留一分性,出火毒,研細。每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下。同是筋病,皆治之。《外臺》治轉筋,取故綿以釅醋浸,甑中蒸及熱,用綿裹病患腳,令更易勿停,瘥止。丹溪云∶轉筋遍身入肚不忍者,作極咸鹽湯于槽中暖浸之。《靈樞》四時氣篇,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皆 刺之。婁全善云∶此則經所謂以痛為輸之法,蓋用火燒燔針劫刺,轉筋之時,當察轉筋之痛在何處,在陽刺陽,在陰刺陰,隨其所痛之處刺之,故曰以痛為輸也。若以一針未知,則再刺之,以知覺應效為度,故曰以知為數也。竇太師云∶轉筋而疼,灸承山而可治。霍亂轉筋,已見霍亂門。
此謂不霍亂而筋自轉。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鄉試中舉;1589年,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1592年授檢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引疾歸,1606年,又補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轉任福建參政。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藥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王氏著有《證治準繩》44卷,《醫論》4卷,《醫辨》4卷,《胤產全書》1卷,《醫鏡》,輯有《古代醫統正脈全書》,含書44種,由吳勉學校刊,王氏所著《郁岡齋至麈》(1602),為讀書見聞扎記,有十之三、四為醫學內容,并記述有他與利瑪竇的交往,此外,還撰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律例箋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