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 一
唐代:拾得
無瞋是持(《五燈會元》作「嗔即是」)戒,心凈是(《五燈會元》作「即」)出家。
我性與汝(《五燈會元》作「你」)合,一切法無差。
(見吳越釋延壽《宗鏡錄》卷二十四、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
)(按:《全唐詩續補遺》卷二誤收此首為寒山詩。
)。
唐代豐干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天臺山至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為聞名中外的蘇州寒山寺。詩人張繼據此留下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