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 二
唐代:拾得
東陽海水清,水清復見底。
靈源流法泉,斫水刀而痕。
我見頑愚士,燈心拄須彌。
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蒸沙成飯無,磨甎將為鏡。
說食終不飽,直須著力行。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土。
枉死埋冢下,可惜孤標物。
(同前書卷三十三。
此條承陳允吉師告知)。
唐代豐干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天臺山至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為聞名中外的蘇州寒山寺。詩人張繼據此留下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
推薦典籍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