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西山?jīng)]有龐公那般難以接近的孤傲之氣。只要城樓所在之處他便能來到城府之中。山林綿延千里,滿目蒼翠,讓人不禁想將白發(fā)染翠藍。
都說我早生華發(fā)是因愁緒多。勸我喝酒以銷愁。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銷愁,醒來白發(fā)未減,人依舊在愁中衰老。
注釋:
①龐公:即龐德公,據(jù)《尚友錄》:龐德公居峴山,未嘗入城府。荊州刺史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拒絕,并讓劉表站在一邊不理,對他自己妻子卻“相敬如賓”。諸葛亮去拜訪他,龐德公開始幾次也只是讓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來,因此以其踞傲而聞名于世。晴嵐:晴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
《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賞析
古代詩人常以人與自然的默契,來表達一種超曠的情致。李白有“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辛棄疾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既是一種諧趣,又是作者自我意識對象化的巧妙修辭。“西山不似龐公傲,城府有樓山便倒”同樣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超邁和詼諧的情緒。作者將西山擬人化,又將擬人化的山拿來與歷史上有名的怪誕人物進行比較,思致獨擅,奇趣橫生。
這里作者并未說西山如何高峻,如何巍峨或如何秀麗,僅通過它的“不傲”來寫其與人親近。這種寫山手法,有創(chuàng)造,有風趣,較之王安石“兩山排闥送青來”又高出一籌。首句在“西山”之外,疊加出“龐公”的形象,“西山”為顯形,“龐公”為隱形,造成一種獨到的意象疊加效果。而聯(lián)系這一對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意象之媒介(中介),就是對待城府的態(tài)度。龐公,即龐德公,據(jù)《尚友錄》:龐德公居峴山,未嘗入城府。荊州刺史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拒絕,并讓劉表站在一邊不理,對他自己妻子卻“相敬如賓”。諸葛亮去拜訪他,龐德公開始幾次也只是讓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來,因此以其踞傲而聞名于世。后攜妻子隱鹿門山。“西山”卻與龐公不同,“城府”只要有樓,它便可入城府來,按照常理,是人佇立樓頭,目光投向西山,才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詞人將這種視覺感受逆轉(zhuǎn),說是西山來到了城府之中,讓讀者在一句之中得到一種視點遷移引起的情感之波的回返往復,增強了詩句審美感應的層次和深度,且把山與人的親近程度表述得準確和完滿。詞人寫山與自然的熱愛與親近,與上面提到的太白、稼軒、半山類似詩句命意相同,與深隱山森的“龐公”實則同趣。
第三、四句,由西山的“青”,想到自己的白發(fā),由頭上白發(fā)想到去染翠藍的晴嵐。辛疾疾有“青山不染白髭須”之句,作者實際與辛詞句意相同,不過是反說罷了。這里,作者放開浪漫的意馬之韁,夸張地表達恨“早生華發(fā)”的強烈情緒,思致獨到,言辭直率卻具藝術(shù)內(nèi)蘊。言外透露出愛山的緣由:投身大自然的懷抱,山林青青千里,可使人感受到一種濃郁的青春氣息,遂覺得頭上的白色可以移到它上面,它的青色可以移到自己頭上。
下片承“華發(fā)”申說,旁人謂詞人早生華發(fā)是因發(fā)愁,遂勸他喝醉解之。借酒澆愁,古人說得很多。曹操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杜康,即酒。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其《將進酒》又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下闕首起兩句便是沿前人思維定勢,將詩意提起。第三句作一頓挫,一晚上便喝了千杯酒,當然這是夸張之辭,極言豪飲之多,最后作一反跌: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銷愁,醒來白發(fā)未減,人依舊在愁中衰老。
這是一首諧謔風格的詞作。無纏綿悱惻綺羅香澤之態(tài),亦無豪縱奔放金戈鐵馬之勢,它只是以疏淡的筆致,表現(xiàn)一種曠放的情感。雖有嘆老之意,卻全無傷感之懷。寫法上,舍去一切背景,仿佛白紙上作畫,僅用線條表現(xiàn)情緒。上片以青山與自己白發(fā)作對比寫自己的“老”;下片用酒與愁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愁的執(zhí)著,亦未離開一個“老”字。全詞觀之,愁與老的根源,華發(fā)乃老的標志,青山乃華民的隱襯,意脈連貫,疏中見密,自然渾成,淡而有味。為何而愁,全未說破,只讓讀者朦朧見到一種排遣不了,糾纏如蛇的愁霧愁雰愁云而已,遂給人一種超脫之感,放達之感。這是典型的元人風致,元人格調(diào)和元人散曲筆法。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后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xiāng)紳為劉因建祠堂。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