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與注釋
譯文:
漢代朝廷中榮耀的是玩弄權術的奸狡之輩,立下赫赫戰功的邊境將領并不能得到君主的重視,最多把他們的畫像象征性地掛在云臺上、麒麟閣里罷了。可憐那位耿直廉明的驄馬使桓典,雖然做了一輩子公正不阿的御史,滿頭的白發又是為了誰而生的?
《贈喬侍郎》賞析
生于唐代的陳子昂和一般文人一樣,在寫作的時候也要遵循封建道德規范,作品里用到了暗喻等手法,對涉及君王的事情進行了避諱。這首詩中詩人就是借用漢代的事情來針砭時弊的。在這首詩里說的是漢代的典故,但是要表達的卻是詩人對唐代現實社會中不合理現象的憤慨。 詩人用這首作品贈給朋友,一方面是對朝政的議論,一方面也是對朋友傾訴自己的憂愁,可以看成是一種告誡,也可以看成是陳子昂在表露自己的骨氣,體現他自己的政見觀點。這首作品里其實正有記載中的陳子昂式的風格。喬侍郎,詩人的友人,侍郎是他的官名。
詩里用到的幾個漢代典故有“云閣”,“驄馬使”。如果有的讀者說“榮巧宦”也是一個典故,其實也是可以的。榮巧宦是漢代朝政的一個現象,可以說是個典故。“云閣”中,云即指云臺,相傳漢明帝為了追悼漢室中興時期的功臣,將二十八位名將的畫像掛在南宮的云臺上。“云閣”中,閣即麒麟閣,漢初蕭何建造的,后來漢宣帝繪制了包括霍光在內的十一人的畫像懸在麒麟閣。于是“云閣”就成為后來懸掛有功臣畫像樓閣的代稱。詩人的觀點,這是一種虛偽的重視,甚至就是有名無實。至于“驄馬使”指漢代的忠臣桓典。恒典是御史(相當于現在的檢察官),因為他出行時常騎著青白色的馬,因此被稱為驄馬使。恒典執法嚴格,也許這樣使他并不被愛聽好聽話的君主倚賴,所以陳子昂將他的一生作為受不公平待遇的臣子的寫照。詩人認為他們的滿頭白發辛勞一生其實并沒有得到君主的賞識,甚至就是白忙碌了一輩子,是一種碌碌無為。
這首詩讀來最難的就是用到的典故,了解了這幾個典故的意思和來源就可以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典故,有代表意義,有說服力,在文章里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