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平
中文名:嚴君平
別名:莊君平、嚴遵、嚴子陵
所處時代:漢朝
信仰:道家思想
出生地:成都
職業:思想家
主要成就:因勢導之以善,蜀人愛敬
代表作:《老子指歸》
嚴君平——西漢早期道家學者人物生平
嚴君平又稱莊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漢早期成都人,道家學者,思想家。
原本姓莊,本名莊遵,字子陵,后來漢書忌諱漢明帝劉莊的名,才將其改名為嚴遵,根據史料記載,他曾隱居于四川省蓬溪縣金魚山。他出生在今成都彭州市與郫縣唐昌鎮平樂山交界處的北君平鄉的洗心莊(又稱寄魂莊),也有史料稱其出生在今邛崍市的南君平鄉,賣卜于今郫縣、成都、彭州、邛崍、廣漢、綿竹等地,50歲后歸隱、著述、授徒于郫縣平樂山,91歲去逝后也埋葬于郫縣平樂山,在平樂山生活了40多年,設館授徒于郫縣平樂山宣講《老子》,并在此山上寫出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20多年預測了“王莽篡權”和“光武中興”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培養出了得意弟子揚雄,依老子哲學思想,嚴周著書十余萬言寫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幾部黃老著作—— 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歸》十四卷(注與指歸本為一書被后人拆分)和《易經骨髓》,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
個人著作
大學者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自盤古開天地,天地之氣艮于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則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是生君平、相如、王褒、楊雄,縱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為:‘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財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余萬言。楊雄少時從游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為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杜陵李強素善雄,久之為益州牧,喜謂雄曰:‘吾真得嚴君平矣。’雄曰:‘君備禮以待之,彼人可見而不可得詘也。’強心以為不然。及至蜀,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為從事,乃嘆曰:‘楊子云誠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及雄著書言當世士,稱此二人。其論曰:‘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盍勢諸名卿可幾?曰:君子德名為幾。梁、齊、楚、趙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虖成其名!谷口鄭子真不詘其志,耕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師,豈其卿?豈其卿?楚兩龔之潔,其清矣乎!蜀嚴湛冥,不作茍見,不治茍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自園公(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貢禹,兩龔之屬,皆以禮讓進退云。”嚴君平的著作,《漢書·藝文志》未著錄,但從《王貢兩龔鮑傳》所記看來,班固是肯定嚴君平有著作的。 《隋書·經籍志》著錄《老子指歸》十一卷,闡明是嚴遵所著。新舊《唐書》皆有著錄。今存《道藏》本殘缺不全,而唐代《老子》注解中引《指歸》之句,頗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證唐代和宋初之時,猶有《老子指歸》的完本。他一生講求修心養性、保身全命,不愿出來做官,長期隱居在羅清瀚大師的家鄉——成都郫縣溝壑交錯,山水秀麗的橫山(又名平樂山,為了紀念嚴君平,平樂山上建有古平樂寺,該寺是川西平原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游勝地)附近。為了糊口,他有時候到成都的鬧市中,靠給人卜筮糊口度日,然后就閉門攻讀《老子》,在清苦中自得其樂,著書10余萬言。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揚雄,年輕時曾拜嚴君平為師,非常欽佩他的德行。 當時的益州牧李強很仰慕嚴君平,揚雄就告訴李強,嚴君平生性清高,不會向人卑躬屈膝,要備禮去拜見他。李強后來發現,嚴君平果真如此。當時的權臣王鳳也想結交嚴君平,但嚴君平對他閉門不見。曾有富人問他隱居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做官純粹是自尋煩惱。后來,那個富人要送給他一些車馬衣糧,他都推辭掉了,還說富人是在以不足補有余。富人聽了,不以為然。嚴君平解釋道:“你的家人日夜操勞,積累家財萬貫,你還從未感到滿足。我現在以卜筮為業,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錢來,現在還余著數百錢,沒有可用的地方,當然是我有余而你不足了。”說得富人啞口無言。嚴君平就這樣以苦為樂,淡泊恬然,活到90多歲才去世。 嚴君平所著的《老子注》、《老子指歸》十萬余言,《老子指歸》,又稱之為《道德真經指歸》和《道德指歸論》,這部書,是例舉一段老子的言論,便由嚴君平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揮講述,從結構上看,這應該是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講課言論所整理出來的著述。嚴君平在《老子指歸》中著重講述了人的認識的主體問題,詳細地說明了世界與人的生命主體是相互作用的一組關系,他的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比那法國的笛卡爾在《方法論》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這也是為什么在受嚴君平影響很大的蜀地,相對崇尚人的自由和開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老子指歸》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有很大影響,其對中國禪學的產生也有相當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宋代曾經出現過孟子和揚子誰高誰低之爭,也就是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揚雄和孟子二人的評價上出現了爭論,當時,朱熹是屬于反對揚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認為揚雄仕王莽是賣漢。而且,揚雄在學術上不儒不道,屬于黃老道家,所以,朱熹編著四書,把孟子編輯進去。后來,隨著朱熹理學的興起和四書在科舉中的應用,孟子學說崛起,而揚雄學說則被擠出了正統。這樣,嚴君平的學說也受到連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見了,特別是《四庫全書》在收集《道德真經指歸》的時候,編輯者認為這書可能是后代人偽造,這樣,就使得《老子指歸》更為人鮮知了。 但是,1973年馬王堆老子帛書的問世,可以說是為嚴君平洗去了這一冤屈,因為,《老子指歸》中引用的老子言論,都與帛書老子相符合,所以,該書的確應該是嚴君平的作品。嚴君平的學說在漢唐宋時期,對許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響,經過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現在,許多中國習道之人,又重新開始發掘《老子指歸》中的新論。嚴君平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伸展,讀他的書,就能夠感覺到他的思想是非常開放自由的,思路特別的活躍,讀他的著作,我們常常有種在看現代科學哲學理論書籍的感受,既深邃,又無拘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