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
本 名:焦仲卿
出處:《孔雀東南飛》
所處時代:東漢
人物:劉蘭芝
職業:大臣
焦仲卿——與劉蘭芝一同殉情而死仲卿為了自己的愛情,為了自己和蘭芝的幸福生活,面對封建宗法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著。只因為他是一個從小就知書達禮、受過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進取的封建士子,也因為他還是一個寡母家長哺育大的兒子,他的這種身份和經歷,使他的反抗形式與劉蘭芝不同罷了。
在故事的開始,他從郡府還家小住。當蘭芝向他述說婆媳二人矛盾的緣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為倆人的婚姻愛情做出選擇時,我們看到,仲卿并沒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樣,在婆媳矛盾沖突中,采取沉默不作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猶豫地為保護蘭芝、為維護倆人的婚姻愛情前去勸諫母親、阻止母親對蘭芝的傷害。他對母親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這段話,他用心理智,方式得體。他先說明自己并不是一個大富大貴之人,而只是一個貧寒的士子,能夠娶到劉蘭芝這樣美麗賢惠、勤勞持家的妻子已是僥幸了;然后又講他和蘭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隨;最后竟反守為攻,指責母親為什么在蘭芝品行無偏斜的情況下,刻薄地對待她?這是多么明確的態度,多么鮮明的情感傾向,又是對專制家長多么有理有節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當焦母粗暴嚴厲地拒絕他的要求,并用為他再娶美女的條件進行懷柔時,焦仲卿非但沒有在焦母的威嚇利誘下退縮,反而更進一步抗爭到:“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焦仲卿以終身不娶反抗母親的家長專制,在封建禮教控制下的社會是不“尊親事孝”的行為,是讓自己背上了有違人倫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親關系中,以個體形式反抗焦母這個專制家長最強有力的手段。這難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極有勇氣的反抗嗎?我們不能要求生活在東漢末年、讀的是“四書”“五經”的焦仲卿,為了維護他和劉蘭芝的婚姻愛情,能夠采取去訴諸法律的方式,抑或帶著蘭芝脫離母親去獨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長破壞他的婚姻愛情時,以個體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夠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勸諫、據理力爭,直至以終身不娶反擊。
當專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時,焦仲卿轉而希望通過暫時的妥協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勸慰蘭芝暫且回娘家住一段兒時間,目的是通過分離消除焦母對蘭芝的敵視,在沒有矛盾沖突的時間延續中使焦母回心轉意。焦仲卿的妥協,不是軟弱和怯懦,而是為守護倆人婚姻愛情所采取的、既主動又理智現實的行動。
但仲卿、蘭芝二人的愛情,不只受到焦母這個專制家長的摧殘,繼而還受到了同樣是專制家長的劉蘭芝哥哥的破壞。焦仲卿決沒有料到的是,蘭芝回到娘家后,專制粗暴的蘭芝哥哥不給他們守護愛情的時間,蘭芝被逼再嫁。這是他和蘭芝都無力控制的事變。他因自己種種努力最終都失敗了而絕望,決意一死。在作品中,我們看到,是焦仲卿在面臨兩個人的婚姻愛情被徹底毀滅的時候,首先向蘭芝提出了死的打算。在獲得蘭芝的認同后,隨即回家為自己的死做準備。即使面對焦母的哀求,他也沒有改變與蘭芝一起做出的選擇。
仲卿決意死,首先是為了回報蘭芝對他的愛。對于蘭芝這樣一位美麗、賢惠、善良、多才多藝又能辛勤持家并深深愛著他的妻子,他無力保護她,給她幸福的生活,只有用一死表明自己對她的愛。其次,仲卿選擇死,也是對摧殘他和蘭芝倆人愛情、毀滅倆人幸福生活的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制度的強烈反抗。仲卿是個重感情、懂得愛,愛妻子、也愛母親的青年。他在死前訣別母親時,所說的那一段凄涼哀慟的話語,鮮明地顯示出了他內心深重的血親倫理情愛。但他在自己與蘭芝的美好愛情被毀滅的過程中,清醒地看到了母親這個集封建禮教、專制暴君于一身的封建家長的冷酷殘忍,他決意以死來回應母親對他和蘭芝倆人婚姻愛情的摧殘,實質上是向整個封建專制社會、封建宗法禮教做個體式的誓死抗爭,以此維護自己的生命尊嚴,維護自己的美好愛情。這樣的反抗,難道還不夠勇敢,還不夠直接和徹底嗎?
一個性格軟弱怯懦的人,在強權的壓迫、傷害下,會聽憑命運的擺布。但焦仲卿不是這樣的人。在作品中,他自始至終都在積極勇敢地抗爭著,特別是他對死的選擇,是做了最終的、不屈和頑強的反抗,可敬可愛、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