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慶則
本 名:虞慶則
別 稱:魚慶則
所處時代:北周,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北朝)靈州
去世時間:隋開皇十七年(597年)
主要成就:隋初“四貴”之一,經(jīng)略突厥
爵 位:魯國公
官 職:內史監(jiān)尚書右仆射,右武侯大將軍
虞慶則——隋初“四貴”之一虞慶則(?—597年),北周、隋朝名臣,京兆櫟陽人。其家族先祖本姓魚,仕奉匈奴鐵弗部赫連氏,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強。虞慶則起家北周任中外府行參軍,在北周歷任儀同、開府大將軍,并州總管府長史,石州總管,政令嚴整。
入隋后,開皇二年(582年)抗擊突厥沙缽略可汗入侵。開皇四年(584年)出使突厥,分裂東西突厥,削弱突厥實力,為隋朝經(jīng)略突厥立下汗馬功勞,當時為隋初“四貴”之一。開皇十七年(597年),征討嶺南李賢叛亂時,因妻弟趙什柱誣告謀反被殺。
人物生平
將門虎子
東漢末年,在黃巾農(nóng)民大起義的沉重打擊之下,漢廷中央統(tǒng)治日益衰微,各地官吏和地主豪強勢力展開了割據(jù)和兼并混戰(zhàn),邊地的各少數(shù)民族勢力亦乘機內犯,參與競爭,大有問鼎中原之雄心。一些民族或割據(jù)一方,或統(tǒng)一局部,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這其中,匈奴族的一個分支鐵弗部率先大量內遷,并在西北地區(qū)建立“大夏”政權——虞慶則的祖先正是因為侍奉鐵弗部赫連氏,舉家入籍靈武,其家族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強。北周時,其父虞祥出任靈武(今寧夏吳忠境內)太守,后遷居京兆櫟縣(今陜西臨潼北)。
虞慶則生年不詳。他出身豪強,幼年便表現(xiàn)出英武剛毅,性情灑脫豪爽,身高八尺,膽識過人,能披重鎧,掛兩袋箭,在奔跑的馬上左右開弓,此外還精通鮮卑語,當?shù)氐暮澜軐λ怯志从治贰?/p>
北周出仕
虞慶則起先以打獵為業(yè),不久后樹立氣節(jié)而讀書,仰慕傅介子、班仲升的為人,從此文武雙全。不久,便在北周任中外府行參軍,慢慢升至外兵參軍事,襲封爵位沁陽縣公。
宣政元年(578年),被北周武帝授予儀同大將軍,出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總管長史。
宣政二年(579年),又被授予開府。當時,稽胡多次反叛,越王宇文盛、內史下大夫高熲討伐平定、準備撤軍之際,商議此地應由一位文武干略兼?zhèn)湔哝?zhèn)守,于是上表請求任用虞慶則。
由此,虞慶則被任命為石州總管。他在任上,威嚴而有惠政,境內清靜整齊,稽胡中仰慕他的義氣前來歸附者,超過八千戶,誠不負高颎付托之重 [5] 。
創(chuàng)隋元功
暴虐的北周宣帝死后,其天元大皇后楊麗華之父楊堅,以外戚之勢奪權稱帝,是為隋文帝。楊堅即將稱帝前,虞慶則力勸楊堅將北周皇族宇文氏盡數(shù)消滅,高熲、楊惠也支持其看法。文帝于是采納他的意見,誅殺北周皇族。
等到北周禪位于隋的當天,虞慶則擔任司錄,并請求設祭壇于東邊的府第,全程參與禪位之禮。
開皇元年(581年),虞慶則被升為大將軍,并被任命為內史監(jiān)、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并擔任營建新都的總監(jiān),一身而兼三要職,其見重之深,由此可知。
擊退突厥
隋初,突厥可汗沙缽略(名攝圖)早有南下野心,其妻即原北周的千金公主,亦對隋文帝楊堅以隋代周懷恨在心,故極力鼓動沙缽略對隋朝用兵。
開皇二年(582年),沙缽略率10多萬突厥大軍,分東西兩路齊頭并進,同時越過河南、河西地區(qū),并從木峽吳(今寧夏固原西南)和石門關(今寧夏固原西北),向隋朝的京畿腹地進犯。一時間,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皆被襲掠,對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政權構成極大的威脅,虞慶則被任命為元帥之一,抗擊突厥。
朝廷命令右仆射虞慶則率軍駐防弘化(今甘肅慶陽境內),防備敵軍從靈州道、原州道內犯。 當兩地失守后,隋文帝再命令虞慶則領兵出原州道,河間王楊弘領兵出靈州道,左仆射高領兵出寧州(今甘肅寧縣),各為元帥,分別迎擊來犯之敵。虞慶則的部將韓僧壽、楊洗等在雞頭山(今六盤山)和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大敗來犯之敵。
但是,由于部署不當,士卒因為嚴寒被凍掉手指有一千多人之眾。其部偏將達奚長儒的騎兵兩千多人在側翼阻擊突厥被圍,形勢危急,虞慶則卻緊閉營門不救,致使達奚長儒重傷五處,其部下死者有百分之八九十,代價慘痛。然而,隋文帝卻并沒有責罰他,不久之后更是升任其為尚書右仆射,榮寵至極,在當時,與高颎、楊雄、蘇威并稱為“四貴”。
出使突厥
南犯失敗后,突厥內部出現(xiàn)分裂,達頭可汗等稱雄于西部,稱西突厥,并經(jīng)常對攝圖所據(jù)東方的東突厥進行侵犯。東突厥國主攝圖見隋朝政局漸趨安定國力漸長,欲借隋朝之力對抗西突厥而想要歸附隋朝。于是,請求朝廷派一名重臣前往談判。開皇四年(584年),虞慶則出使突厥。
虞慶則到達突厥后,攝圖依仗自己強大,開始想與隋朝分庭抗禮。虞慶則以過去的事責問他,攝圖不服,虞慶則的隨使長孫晟最終說服突厥國主。攝圖及其弟葉護于是拜受詔命,稱臣朝貢,愿永為藩附,并對虞慶則贈馬千匹,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以結盟好,并于次年率部眾內遷,寄居到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部白道溪一帶),對隋朝進貢不絕,使得北方擺脫了戰(zhàn)亂,廣大邊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養(yǎng)生息。
虞慶則使突厥時,隋文帝曾對他說:“我要存立突厥,他們要送馬給你,你可以接受五三匹.”然而,虞慶則在這次出使勸降中違背隋文帝楊堅的旨意,其所接受的馬匹超過隋文帝所限的兩百倍;而且他同時接受攝圖可汗嫁女,雖然可視為是攝圖對隋文帝稱臣之意,亦難免在隋文帝心中,留下虞慶則擅做威福的陰影。但是,隋文帝以其勞苦功高,未加深究,反而拜授他為上柱國,晉爵魯國公,食邑任城縣一千戶,并詔令將彭城公授予他的次子虞義。
同僚傾軋
開皇四年(584年),檢校潭州總管桂州人李世賢作亂,時任武侯大將軍的的虞慶則與行軍總管權武率軍平叛。
開皇九年(587年),隋文帝平陳之后,到晉王府設酒宴招待群臣。高熲等大臣為楊堅舉杯祝酒,楊堅說:“高颎平定江南,虞慶則降服突厥,功勞都非常大。”楊素說:“都是因為皇帝的威德所致的結果。”虞慶則說:“楊素前番出兵武牢、硤石,如果不是皇帝的威德,也沒有克敵的可能。”于是二人互相揭短。御史想要彈劾他們,隋文帝說:“今天以計議功勞為樂事,不宜彈劾。” [16] 等到觀看宴射時,虞慶則說:“臣子蒙皇帝賜酒食,令我們歡樂。但是御史在側,恐怕最后失態(tài)被彈劾。”楊堅于是賞賜御史酒食,讓他出去。虞慶則為皇帝祝酒,君主非常高興,對群臣說:“飲完此番酒,愿我與諸公及其子孫像今天這樣,永享富貴。”于是,改封其為右衛(wèi)大將軍,不久又改為右武侯大將軍。
開皇十二年(590年),虞慶則與蜀王楊秀,查辦尚書右仆射蘇威朋黨一案,致使蘇威被免職,至此,開皇之初的朝中“四貴”不存。
平叛枉死
開皇十七年(597年),嶺南南寧一帶的李賢,占據(jù)本州舉兵反隋。隋文帝商議準備討伐,諸將多人請求前往,隋文帝皆不許,獨對虞慶則說:“官位是宰相,爵位是上公,國家有賊人作亂,卻沒有出行的打算,這是為什么?”虞慶則惶恐請罪,于是隋文帝派他出征,任命他為桂州道行軍總管,率軍征討李賢。
虞慶則此番南征,以他的內弟趙什柱為隨軍長史。而趙什柱暗中與虞慶則的愛妾私通,他經(jīng)常擔心事發(fā),于是就散布流言說:“虞慶則不想出征。”流言很快被隋文帝獲悉。以前,朝臣大將出征,皇帝都要設宴送行,賞賜禮物而后出發(fā)。等到虞慶則南征向隋文帝辭行,隋文帝臉色不悅,虞慶則于是也怏怏不樂,頗不得志。等到李賢之叛被平后,虞慶則來到潭州臨桂鎮(zhèn),觀察形勢眺覽山水后說:“此地確實險固,如果糧食充足,若有得力的人鎮(zhèn)守,一定攻不下來。”于是他命趙什柱赴京報告軍中事務,借機觀察皇帝的態(tài)度。但是趙什柱到京后,卻誣告虞慶則謀反。隋文帝察驗之后,誅殺虞慶則,并拜趙什柱為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