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
本 名:不空
別 稱: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不空金剛,智藏,不空智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獅子國人
出生地:獅子國
出生時間:公元705年
去世時間:公元774年
主要成就:密宗祖師之一
信 仰:佛教
不空——開元三大士之一不空(Amoghavajra)(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又名不空三藏法師,不空大師,或稱不空智,唐玄宗賜號“大唐智藏”,封特進試鴻臚卿。寂滅后,被贈肅國公、司空,成為“冠絕千古,首出僧倫”的一代戒師、密教二祖,密宗祖師、開元三大士之一。
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佛學家、翻譯家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14歲在阇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隨金剛智來唐朝。唐開元八年(720)至洛陽。一說西域人,幼年隨舅父到內地,10歲游涼州(今甘肅武威)、太原府(今太原),15歲遇金剛智。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學習漢、梵經論,并隨金剛智譯經。金剛智病逝后,奉遺命至天竺龍智處秉受密法。初至南海(今廣州)為探訪使劉巨鄰留請傳法。
開元二十九年,奉詔赍送國書,率弟子等37人從普賢阿阇黎重受灌頂,學習密法3年。后又周游印度,于唐天寶五載(公元746)返長安。攜回梵本經100部,計1200卷,以及師子國王尸羅迷伽的國書、大般若經夾和方物。天寶十五載奉詔住長安大興善寺開壇灌頂。安祿山攻陷長安后,他秘密派人與肅宗通報消息。至德二載(757)唐室還都后,備受肅宗禮遇。乾元元年(758)肅宗敕命將長安、洛陽諸寺及各縣寺舍、村坊凡舊日玄奘、義凈、菩提流支、善無畏、寶勝等攜來的梵夾全部集中大興善寺,交不空翻譯。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
人物履歷
不空是其受灌頂的號,他名智藏,或稱不空智。生于公元705年(唐神龍元年),幼年出家,十四歲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三藏,隨來中國,720年(開元八年)到洛陽(此據《貞元釋教錄》卷十五。另據趙遷《不空三藏行狀》說,他是西域人,幼隨舅父來中國,不空大師十歲就周游涼州(今甘肅武威)、涼州蓮花山、太原(并州),十三歲遇金剛智。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歲,他在洛陽廣福寺說一切有部石戒壇受比丘戒。此后十八年中學習律儀和唐梵經論,并隨金剛智譯語。
開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詔許金剛智和弟子回國。但金剛智從長安到洛陽時就生病,于同年八月三十日圓寂,不空奉金剛智遺命,仍想前往天竺。這時他又奉敕朝廷的命令,赍送國書往獅子國(斯里蘭卡)。他先到廣州率弟子含光、惠銎等僧俗三十七人,攜帶國書,于十二月附昆侖舶,經訶陵國(在今爪哇中部),未滿一年到獅子國。當時獅子國王因不空是大唐來使,殊禮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賢阿闍黎,請求開壇重受灌頂。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銎同時入壇受學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共計一千二百卷(依不空于774年奏表)。
后來,不空要回中國,獅子國王尸羅迷伽(戒云,719—759)請附表,并托獻方物。不空遂同使者彌陀攜帶獻物和梵夾等回唐,于天寶五年(746)到達長安。最初,他奉敕在凈影寺從事翻譯和開壇灌頂。天寶九年(750)又奉旨放回本國,但不空到韶州時得病不能前進。天寶十二年(753)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請,玄宗又降敕將不空追回。他到長安保壽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詔令往河西。不空遂到涼州(今武威),住涼州開元寺從事灌頂譯經。天寶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稱禮言,有《梵語雜名》一書傳世)來參加譯事。肅宗至德元年(756)征召不空入朝,住興善寺開壇灌頂。后來長安被安祿山的軍隊攻陷,不空仍然秘密派人和肅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757)肅宗還都以后,不空備受皇帝的禮遇。
乾元元年(758),不空上表請搜訪梵文經夾加以修補,并翻譯傳授,得敕許將中京(長安)慈恩、薦福等寺,東京圣善、長壽等寺,以及各縣的寺舍、村坊,凡有舊日大遍覺(玄奘)、義凈、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所帶來的梵夾,都集中起來,交給不空陸續翻譯奏聞。這是唐代梵夾一次大規模的集中(在興善寺)。后來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法,大興善寺被毀,大批的梵夾也就損失了。
在肅宗還都以后十七年中,不空得到朝野的傾心崇奉,廣譯顯密經教,灌頂傳法,教化頗盛。晚年(766)使弟子含光到五臺山造金閣寺,繼又造玉華寺,并奏請于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二十一人,自后遂成為密教重心。大歷九年(774)示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唐代宗敕贈“司空”,更加“大辯正”的謚號。建中二年(781),德宗敕準不空弟子慧朗在大興善寺為不空立碑。
不空的弟子很多,在他赴獅子國以前已有弟子含光、惠銎等人。諸弟子中,不空認為能盡傳五部之法的除早亡二人外,僅余六人(時稱六哲),即金閣寺含光、新羅惠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惠朗、保壽寺元皎和覺超。其中惠朗年最長,不空歿后,繼他的法位,教授后學。又疏勒人慧琳也是不空弟子,撰有《一切經音義》一百卷,廣引內外典籍,詳釋梵漢名義,對于經論的解詁、正字乃至外典的考據、輯佚都有很大的貢獻。又當時大德如良賁、潛真、法崇等也都參與不空譯場,承受法義,造作注疏。中唐諸帝如玄宗、肅宗、代宗、德宗(時為太子)都曾依他受法灌頂或參加譯事,其余王公大臣都對不空的譯經傳法盡力護持。翰林待詔趙遷撰有《不空三藏行狀》,說他居灌頂師位四十余年,受法門人約萬計,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二千人,因此他也是說一切有部的一代戒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