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章太炎(1869.1.12 -1936.6.14),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后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章太炎起初跟從外祖父朱有虔(左卿)學習,自稱:“余十一歲時,外祖朱左卿授余讀經(jīng),偶讀蔣氏《東華錄》曾靜案,外祖謂:‘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義。’余問:‘前人有談此語否?’外祖曰:‘王船山、顧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為甚。謂‘歷代亡國,無足輕重,惟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闖。’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論,若果李闖得明天下,闖雖不善,其子孫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論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
光緒十六年(1890年),章太炎到杭州詁經(jīng)精舍學習,詁經(jīng)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從顧炎武、戴震、王念孫、王引之等一脈相承下來的清代著名樸學大師,撰有《群經(jīng)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校正群經(jīng),諸子句讀,審定文義,并分析其特殊文法與修辭,治學方法縝密,章太炎受其影響,埋頭研究學問,前后一共有八年之久,期間章太炎收獲頗大。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被日本侵略者打敗,在民族危機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書齋,聽到康有為設立強學會,“寄會費銀十六圓入會”
并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年末辭別俞樾,來到上海,擔任《時務報》編務。章太炎當時的辦報主張是“馳騁百家”,“引古鑒今”,“證今則不為巵言,陳古則不觸時忌”。[5] 他在《時務報》任職不久,文章也只發(fā)表《論亞洲宜自為唇齒》和《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兩篇。他認為凡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長技,都可以被中國所借鑒,并且可以作為改變成法的參考,例如舉辦“有益于黃人”的學會。應該“修內(nèi)政”,行“新制度”,不能“惟舊章之守”,而須“發(fā)憤為天下雄”。他認為“變郊號,柴社稷,謂之革命;禮秀民,聚俊才,謂之革政。”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應該“以革政挽革命”,亦即實施政治改革。與此同時,章太炎又編撰《經(jīng)世報》、《實學報》和《譯書公會報》。還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書李鴻章,企求他能把握世界的潮流實行改革。也曾跑到武昌,幫助張之洞辦《正學報》,幻想借助他的實力推動維新變法。不久,維新派推動的百日維新夭折,章太炎避地臺灣。他對戊戌六君子的慘遭殺戮深表憤慨;對康有為“內(nèi)不容于讒構(gòu)”而“見詆于俗儒鄉(xiāng)愿者”為之解脫;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專制驕橫極為仇恨,“討之猶可,況數(shù)其罪乎?”經(jīng)歷維新新政的破滅,他的“革政”思想較前又有發(fā)展。
鼓吹革命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夏天,章太炎東渡日本,在京都、東京等地為反清做準備,并與梁啟超等人修好,之后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此時章太炎的排滿觀和古文經(jīng)立場日益明確,在蘇州出版了其著作《訄書》的第一版,由梁啟超題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相繼發(fā)生,慈禧太后等頑固派的賣國原形暴露無遺,章太炎受到極大震動,從維新夢中醒來。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議會上,他激烈反對改良派提出的“一面排滿,一面勤王”的模糊口號,“宣言脫社,割辮與絕”,撰《解辮發(fā)》以明志。對過去設想的“客帝”、“分鎮(zhèn)”也進行了糾正,說是“余自戊、己違難,與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飾茍且之心,棄本崇教,其違于形勢遠矣”。進而提出:“滿洲弗逐,欲士之愛國,民之敵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終為歐、美之陪隸已矣。”接著,章太炎樹起反清的旗幟,開始向改良派展開斗爭。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東京《國民報》發(fā)表《正仇滿論》,尖銳批判梁啟超:“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憲法易之者,為其圣明之主耳。”
光緒二十八年正月(1902年2月),章太炎再次被追捕,流亡日本。初住橫濱,后入東京,和孫中山結(jié)識,他們共同商討推翻清朝之后的典章制度和中國的土地賦稅以至建都問題,《訄書》重印本《相宅》和《定版籍》中,就記錄了他倆當時的討論情況。6月,章太炎返回祖國,為上海廣智書局修改他的譯文,曾譯述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社會學》。他還修改了《訄書》,并立下了編修《中國通史》的志向,認為“所貴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發(fā)明社會政治進化衰微之原理為主,則于典志見之;一方以鼓舞民氣,啟導方來為主,則亦必于紀傳見之” 。
光緒二十九年二月(1903年3月),章太炎到中國教育會贊助成立的上海愛國社任教。這時,抗法拒俄運動展開,革命形勢發(fā)展,而康有為卻發(fā)表了《與同學諸子梁啟超等論印度亡國由于各省自立書》和《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反對革命黨公開攻擊滿族統(tǒng)治者,以為立憲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慘劇,鼓吹光緒帝復辟。章太炎看到后,公開批駁康有為,指出康有為所謂的“滿漢不分,君民同治”,實際上是“屈心忍志以處奴隸之地”。光緒帝只是“未辨菽麥”的“小丑”,他當初贊成變法,不過是“保吾權(quán)位”,如果一旦復辟,必然將中國引向滅亡。章太炎贊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zhèn)渲妓幰印!彼譃猷u容《革命軍》撰序,說是“夫中國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詐暴之工,人人所身受,當無不昌言革命”。
革命講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出獄,中國同盟會派員至滬迎章太炎赴日。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主編中國同盟會機關(guān)報《民報》。他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發(fā)表演說,述“平生的歷史與近日辦事的方法”,認為最緊要的是:“第一,是用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他說:“近來有一種歐化主義的人,總說中國人比西洋人所差甚遠,所以自甘暴棄,說中國必定滅亡,黃種必定剿絕。因為他不曉得中國的長處,見得別無可愛,就把愛國愛種之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曉得,我想就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之心,必定風發(fā)泉涌,不可遏抑的。”認為“古事古跡,都可以動人愛國的心思”。章太炎在《民報》上發(fā)表了不少政論,基本上是宣揚同盟會的革命綱領(lǐng)的。在《民報一周年紀念會祝辭》中強調(diào):“掃除腥羶,建立民國。”《民報一周年紀念會演說辭》說:“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華民國,不怕不立。”由章太炎手撰,以“軍政府”名義發(fā)表的《討滿洲檄》,更明確指出:“自盟而后,為掃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有諭此盟,四萬萬人共擊之。”
章太炎在論文中強調(diào)革命黨自身的建設,認為“優(yōu)于私德者亦必優(yōu)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無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較然明矣”。指出革命者必須“確固堅厲,重然諾,輕死生”,應該做到“知恥”、“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章太炎在論文中深刻揭露改良派“競名死利”、“志在千祿”的丑態(tài)。并說:“夫其所操技術(shù),豈謂上足以給當世之用,下足以成一家之言耶?汗漫之策論,不可以為成文之法;雜博之記誦,不可以當說經(jīng)之詁;單篇之文筆,不可以承儒、墨之流;匿采之華辭,不可以備瞽蒙之頌;淫哇之賦詠,不可以瞻國政之違。既失其末,而又不得其本,視經(jīng)方陶冶之流,猶尚弗及,亦曰以是嘩世取寵而已”。指出改良派的“謀立憲”,只能使“豪民得志,苞苴橫流,朝有黨援,吏依門戶,士習囂競,民苦騷煩”,表示堅決反對。他還在《民報》上刊發(fā)別人批駁《新民叢報》的文章。章太炎在《民報》上發(fā)表的文章,大都針鋒相對,文字銳利,“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起,章太炎在《國粹學報》上發(fā)表若干學術(shù)文字,并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此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章太炎與近代古文經(jīng)學另一重鎮(zhèn)劉師培定交,此后因?qū)W術(shù)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發(fā)生被劉師培與妻子何震誣蔑叛變事件。又與孫中山、汪精衛(wèi)、黃興等因《民報》不合,乃由提倡光復轉(zhuǎn)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shù)史上有數(shù)之巨制,開辟了漢語言文字學、經(jīng)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xiàn)代化研究的先河。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志》,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shù)。
民國之初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之后,章太炎提出了“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錯誤口號,主張解散同盟會,并和一些立憲黨人在一起,組織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聘任章太炎為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他不愿常駐南京,返回上海。2月中旬,在討論建都問題時,章太炎主張建都北京,認為“中國本因舊之國,非新辟之國,其良法美俗,應保存者則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張也”。他依戀舊制度,說“專制非無良規(guī),共和非無粃政”,“政治法律,皆依習慣而成”,主張中央“特建都察院”,“限制元首”,地方“廢省存道”,而對代議民主制則表示反對,主張“限制財產(chǎn)”,又以“奪富者之田以與貧民”為“大悖乎理”。
南北議和告成,袁世凱上臺,章太炎幻想袁世凱“厲精法治”,“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在用人問題上,以為“同盟會人材乏絕,清流不歸”。反對“政黨內(nèi)閣”,提出“取清時南方督撫有材名者以充閣員之選”。說什么:“漢之良相,即亡秦之退官;唐之名臣,即敗隋之故吏。”主張“循舊貫”,用“老吏”。將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與一些小政團合并,改組為統(tǒng)一黨,以后更與民社等并為共和黨,推黎元洪為理事長。
袁世凱給了章太炎一個總統(tǒng)府高等顧問的空銜,不久又委任為東三省籌邊使,調(diào)出北京。章太炎興致勃勃地跑到東北去“興辦實業(yè)”,設東三省籌邊使署于長春,擬《東三省實業(yè)計劃書》,提出“設立三省銀行,以圓易吊,使民易知”,并鑄造金幣。“欲鑄金幣,又不可不預浚金源,非開辦金礦,收買金砂,不足以供鼓鑄。又請開浚松花江、遼河,去其淤梗,以利交通”。還擬“組織報館”,“設會研究”。但沒有多久,宋教仁遇刺,血的教訓使他猛醒過來,他沉痛地《挽宋教仁》:“愿君化彗孛;為我掃幽燕”,開始對袁世凱不信任了。4月,章太炎托事南行。5月,他又親赴武昌,拜謁了黎元洪,在湖北致電袁世凱,請求免除梁士詒、陳宧、段芝貴、趙秉鈞“四兇”的職位。接著,由武漢到了北京,袁世凱設法籠絡章太炎。5月25日發(fā)令“章炳麟授以勛二位”,“冀以歆動”。6月4日,章太炎離京來滬。而他早先提議在東北籌設實業(yè)銀行的借款,財政部長梁士詒不肯蓋章,章太炎“實業(yè)計劃”落空,感到“大抵政府之與我輩,忌疾甚深,罵亦阻撓,不罵亦阻撓”,于是決計“辭差”,“奉身而退”。
遭袁迫害
民國二年(1913年)4月,章太炎從長春返回上海。7月,孫中山、黃興舉兵武力討袁,章太炎卻不信賴,說什么“討袁者亦非其人”。他既罵袁世凱“用心陰摯,正與西太后大同”,又說孫中山“與項城一丘之貉”。“謂宜雙退袁與孫、黃,改建賢哲,仆則承命”。以為“若為久遠計,凡一政黨,非有實業(yè)為中堅,即有俠士為后應,無此即不足以自樹。非實業(yè)則費用不給,而政府得以利用之矣;非俠士則氣勢不壯,而政府得以威喝之矣”。以為總統(tǒng)改選,“大抵仍宜推舉黃陂,必不肯任,然后求之西林”。“黃陂之廉讓,可望責任內(nèi)閣;西林之果毅,可望廓清貪邪”。黎元洪(黃陂)也好,岑春煊(西林)也好,都是清朝舊官僚,民國新軍閥,章太炎對這些人寄以厚望,他已彷徨歧途了。
6月,章太炎與湯國梨結(jié)婚。8月,章太炎“冒危入京師”,一方面看到“京邑崎嶇,道路以目”,以為“吾雖微末,以一身攖暴人之刃,使天下皆曉然于彼之兇戾,亦何惜此孱形為”,表示不畏強暴,敢臨虎穴;另一方面又以為“共和黨勢漸擴張,此為可熹”,[34] “連日議員入黨者,已增三十人矣,驥老伏櫪,志在千里,況吾猶未老耶?”但是,袁世凱對章太炎還是不肯放松,對他加緊迫害,把他軟禁起來,梁士詒、趙秉鈞等還欲“捏造證據(jù),置章于死”。
民國三年(1914年)1月,章太炎欲乘車離京,為軍警所阻。7日,“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之包藏禍心”,仍被監(jiān)禁。曾決意絕食,“以死爭之”,自云:“不死于清廷購捕之時,而死于民國告成之后,吾何言哉!”直到民國五年(1916年)袁世凱死后,才被釋放。在監(jiān)禁期間,編成《章氏叢書》初編。
參與護法
民國五年(1916年)6月,章太炎由北京南返。這時,孫中山也在上海,曾兩電黎元洪規(guī)復約法,尊重國會;章太炎也認為“約法、國會,本民國固有之物,為袁氏所摧殘”,主張維護。此后,他多次和孫中山一起參加會議,基本主張與孫中山尚相契合。8月,章太炎南赴肇慶,去看望岑春煊,更出游南洋群島,一直到年末才回國。孫中山致電黎元洪,認為章太炎“碩學卓識,不畏強御,古之良史,無以過之,為事?lián)袢耍`謂最當”,推舉章為國史館長。
民國六年(1917年)3月,段祺瑞召集督軍團在北京開會,商討對德宣戰(zhàn)。5月7日,國會討論參戰(zhàn)案;10日,段祺瑞組織“公民請愿團”等,包圍國會,毆辱議員。章太炎和孫中山兩次致電黎元洪,要求嚴懲“偽公民犯法亂紀之人”,“嚴懲暴徒主名”,“勿令勢要從旁掣肘”。6月7日,張勛率軍北上,與段派集議,電黎“調(diào)停須先解散國會”。孫、章聯(lián)電陸榮廷等南方各省督軍、省長,指出:“調(diào)停戰(zhàn)事之人,即主張復辟之人;擁護元首之人,即主張廢立之人。”“叛人秉政,則共和遺民必無噍類”。又聯(lián)名致電陳炯明:“國會為民國之命脈,調(diào)和乃借寇之資糧”,“今者群盜鴟張,叛形已著,黃陂與之講解,實同降伏”。
7月1日,張勛復辟。3日,章太炎與海軍總長程璧光等在孫中山的住處秘密商議,籌劃反對張勛的復辟舉動。接著,與孫中山、廖仲愷、朱執(zhí)信、何香凝乘海琛艦由上海啟程赴廣州,于7月17日抵粵。當有人詢以討逆計劃時,章太炎即答以:“余此次偕孫中山來粵,所抱之希望頗大”,“討逆之舉,即為護法而起,惟不違法之人而后可以討逆”。永豐、同安、豫章三艦抵達黃埔,孫、章一起前往迎迓。廣東各界開歡迎海軍大會,孫中山、程璧光到會,章太炎亦參加。9月1日,國民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章太炎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大元帥就職宣言》就是章太炎起草的。《宣言》中說:“民國根本,掃地無余,猶幸共和大義,浹于人心,舉國同聲,誓殲元惡”,誓“與天下共擊破壞共和者”。此后,因護法軍政府中派系斗爭激烈,章“欲西行”,孫中山勸以“不當先去以失人望”,章太炎表示愿為軍政府爭取外援,到云南聯(lián)絡唐繼堯。當他抵達昆明后,多次向唐繼堯進言,促唐繼堯東下,但唐繼堯始終是托故不出。
背孫反共
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工人革命運動日漸發(fā)展,章太炎卻由反對軍閥割據(jù)逐漸演變?yōu)橘澇绍婇y割據(jù)。民國九年(1920年)11月,湖南通電湘省自治,章太炎隨即在北京《益世報》發(fā)表《聯(lián)省自治虛置政府議》,認為宜虛置中央政府,軍政則分于各省督軍。接著,又主張使地方權(quán)重而中央權(quán)輕,各省自治為第一步,聯(lián)省自治為第二步,聯(lián)省政府為第三步,還必以本省人充軍民長官。這種聯(lián)省自治說,和孫中山的統(tǒng)一主張背道而馳。民國十年(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職,章太炎以為非法,并以“聯(lián)合自治不可反對為獻”。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孫中山在上海發(fā)表《和平統(tǒng)一宣言》,章太炎以為“統(tǒng)一利害,久處南方者自知,若謂借此以緩最高問題,則亦非計”。次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chǎn)黨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分析和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錯誤的、反動的政治流派,包括“聯(lián)省自治派”,宣告取消不平等條約;孫中山又系統(tǒng)講述了三民主義。10日,決定應馮玉祥的電邀,“即日北上”。章太炎對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表示不滿,在國民黨右派馮玉祥自由等的慫恿下,發(fā)出《護黨救國宣言》,“冀以同盟舊人,重行集合團體”。不久,馮玉祥自由組織中國國民黨同志俱樂部,章太炎也組織了辛亥革命同志俱樂部,背離孫中山,反對共產(chǎn)黨。
晚年抗日
民國十四年(1925年),“五卅運動”發(fā)生,章太炎發(fā)出《為上海英租界巡捕慘殺學生之通電》。“以為英捕而不治罪,固不足以肅刑章;英捕而果治罪,亦未必足以防后患。惟有責成外交當局,迅速收回租界市政,庶幾一勞永逸,民慶再生”。
民國十六年(1927年),章太炎賦詩自述:“見說興亡事,拿舟望五湖”。晚年在蘇州講學,組織國學會,欲“甄明學術(shù),發(fā)揚國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刻《章氏叢書續(xù)編》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純謹,且不取舊作,當然也無斗爭之作,先生遂身衣學術(shù)之華袞,粹然成為儒宗”。但是,當?shù)蹏髁x蹂躪中國,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候,章太炎起來譴責國民黨“怯于御亂而勇于內(nèi)爭”。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北上見張學良;次年,又與馬相伯等聯(lián)合發(fā)表“二老宣言”、“三老宣言”:“對于當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僅作消極之抵抗,同時更應動員全民族積極收復失地、根本消滅偽國”,呼吁抗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二九運動發(fā)生,宋哲元進行壓制。章太炎致電宋哲元:“學生請愿,事出公誠,縱有加入共黨者,但問今之主張何如,何論其平素。”
12月24日,上海學生北上請愿,國民黨加以阻撓,章太炎“對學生愛國運動深表同情。但認政府當局,應善為處理,不應貿(mào)然加以共產(chǎn)頭銜,武力制止”。請愿學生經(jīng)過蘇州時,又“派代表慰勞,并囑縣長饋食”。他“瞻顧民族之前途,輒中心忉怛而未能自己”,臨終前,在《答友人書》中還說:“北平既急,縱令勉力支持,察省必難兼顧。蓋非常之時,必以非常之事應之。令共黨之在晉北者,其意不過欲北據(jù)河套,與蘇俄通聲勢耳。此輩雖多狙詐,然其對于日軍,必不肯俯首馴伏明甚”。管章太炎不可能對共產(chǎn)黨有真正認識,但他對共產(chǎn)黨的堅持抗戰(zhàn)、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還是覺察的。盡管章太炎晚年的行為也有使人失望之處,卻仍保持了愛國主義晚節(jié)。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
參考資料:
1、陶成章:《浙案紀略》上卷,第1章第4節(jié)《猛回頭案》館舍
章太炎紀念館位于西湖南屏山下,蘇堤對面,占地1.5公頃,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環(huán)境清幽,布局具有江南園林風格。是我國唯一集章太炎生平展覽、文物收藏、學術(shù)研究于一體的名人博物館。章太炎,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周恩來總理評價他“學問與革命業(yè)績赫然”。
館內(nèi)收藏1000余件文物,其中《流血革命》《獄中聯(lián)句》《十九路軍死難將士公墓表》等,系國家一級文物。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章太炎墓及夫人湯國梨墓,坐落在紀念館后面的蒼松翠柏之中。
在紀念館右側(cè),還有章太炎生前仰慕的民族英雄張蒼水的祠墓。張蒼水,名煌言,浙江鄞縣人,南明大臣,
因抗清不屈被俘而犧牲。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介紹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縣東鄉(xiāng)倉前鎮(zhèn)一個末落的書香門第。初名學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義熏陶,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不滿于滿清的異族統(tǒng)治,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并在后來與《春秋》的夷狄觀以及西方的現(xiàn)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jié)合,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
他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辛亥革命后,日漸脫離政治,專意治學。在經(jīng)學、史學、文字音韻和文學諸方面都有深湛造詣。章炳麟一生著述甚豐,被尊為經(jīng)學大師,著作版本繁多,后輯為《章太炎全集》。
1891年(光緒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詁經(jīng)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關(guān)注經(jīng)、子之學,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此后幾年陸續(xù)完成《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與康有為、梁啟超通信。
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fā),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fā)起光復會。1906年出獄后,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guān)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zhàn)。1911年上海光復后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并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tǒng)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后被釋放。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yè)。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志。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思想上漸趨頹唐。
魯迅筆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個革命者,其次才是一個大學問家。他張揚國粹,卻堅決而激烈地反抗權(quán)威和反抗一切束縛。他的確是一個道德主義者,強調(diào)道德的力量,卻反對社會對個人的壓抑,主張個性的絕對自由。
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但文字古奧難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chuàng)獲。關(guān)于儒學的著作有:《儒術(shù)新論》《訂孔》等。
一生著作頗多,約有400余萬字。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續(xù)編》外,遺稿又刊入《章氏叢書三編》。
章太炎是同盟會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領(lǐng)袖之一。他與孫文既有過并肩奮戰(zhàn)的歲月,也有過激烈爭辯乃至分道揚鑣的日子。孫文逝世,章太炎肯定“天生我公,為世鈴鐸……余豈好郵,好是諤諤。”既承認孫文首倡革命之功,又坦言彼此的分歧,是有話直說的諍友。孫文生前,他筆下已一再出現(xiàn)如下的字眼:“中山計劃短淺,往往自敗”,“中山天性褊狹”, “中山為人鹵莽輕聽”,“中山名為首領(lǐng),專忌人才,此仆輩所以事事與之相左也。”
章太炎先生是二十世紀民主主義革命先鋒,是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同時他還是成就卓著的中醫(yī)文獻學家,尤其對《傷寒論》文獻之研究,至今鮮有出其右者。太炎先生于仲景里藉職官、《傷寒》版本流傳、梁阮孝緒《七錄》所載《辨?zhèn)肥砼c六朝本《傷寒論》、隋本《傷寒論》之傳承關(guān)系、《張仲景方》十五卷與《金匱玉函經(jīng)》八卷、《傷寒論》十卷之關(guān)系、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校定《傷寒論》所據(jù)底本乃至《傷寒論》在臨床辨證上之運用與藥味加減與療效之關(guān)系等等,皆有精湛論述。先生辨證,每多精思妙見,著有《章太炎先生論傷寒》。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思想
學術(shù)思想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響,因為變化的歷程相當繁復,依其《菿漢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則轉(zhuǎn)俗成真,終則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歸結(jié)。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光緒二十四年)著成《齊物論釋》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習樸學、諸子學以及西方進化論和社會學,在因蘇報案入獄之后,則改習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識學為尚,認為先秦諸子之學皆不足比擬,固可謂“轉(zhuǎn)俗成真”。自《齊物論釋》著成之后,章太炎因齊物思想的啟示,不再僅以唯識為唯一標準,轉(zhuǎn)而認為凡“外能利物,內(nèi)以遣憂”之學皆有價值,開始對古今中外的學術(shù)思想進行重估。即進入“回真向俗”的境界。
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來自四個淵源:一為受乾嘉考證學的影響,講求客觀實證;二為跟隨晚清諸子學興起的潮流,對荀子、莊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揚,尊子貶孔;三為受到嚴復的影響,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進化論做為理論架構(gòu);四為佛學,尤其是佛學中的唯識論,是章氏后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體系中充滿個體主義、相對主義的色彩。除了這四大淵源外,顧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學誠、戴震、孫詒讓、康有為等人的思想也對章太炎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Α?/p>
革命思想
認為共和政體不如專制政體
章太炎闡述的,有三層意思:代議制的民主共和政體不能行之于中國;政黨與議員勾結(jié),這種共和政體還不如專制政體為宜。結(jié)論是建立共和政體只能是不得已之舉。認為清朝推翻后,中國還是行君主專制為好。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軼事
夢做閻王
民國四年,袁世凱想做皇帝,深怕章太炎先生反對,先期誘至北京,幽于龍泉寺;先生憂憤之余,夢做閻羅王。當時有報宗仰和尚書云:
「仰上人侍者:快接復曹,神氣為開,所問幻夢事狀,今試筆述,愿上人評之。去歲十二月初,夜夢有人持刺,請吃午餐,閱其主名,則王鏊也。(王,震澤人,明武宗時賢相。)走及門外,已有馬車;至其宅中,主人以大餐相餉;旁有陪客,印度人、歐洲人、漢人皆與。各出名刺,漢人有夏侯玄、梅堯臣。余問王公:“讀史知先生各德,而素無杯酒之歡,今茲召飲,情有所感。”王曰:“與君共理簿書事耳!梅君則總檢察,吾輩皆裁判官,以九人分主五洲刑事;而我與君,則主亞東事件者也。”余問王曰:“生死為壽量所限,輪回則業(yè)力所牽;大自在天尚不能為其主宰,而況吾儕?”梅氏答曰:“生死輪轉(zhuǎn),本無主者,此地唯受控訴,得有傳訊逮捕事耳。傳訊者不皆死,逮捕則死矣。既判決處分后,至彼期滿釋放后,又趣生諸道,則示非此所主也。”余念此論,頗合佛法,與世俗傳言焰摩主輪回生死者不同。因復問言:“鐵床銅柱,慘酷至極,誰制此法者?”皆答曰:“此處本無制法之人;吾輩受任,亦是閻浮提人公舉,無有任命之者。法律,則參用漢、唐、明、清及遠西日本諸法,本無鐵床銅柱事也。受罪重者,禁捆一劫;短則有百年。而笞杖之與死刑,皆所不用。吾輩尚疑獄卒私刑,以鐵床銅柱,困苦獄囚,因曾遣人微往視之,皆云無有。而據(jù)受罪期滿者言,則云確受此痛。”余曰:“獄卒私刑,非覘察所能得,吾此來當與諸公力除此敝何如?”王答曰:“固吾心也。”遂返。明日復夢到署視事。自后夕夕夢之,所判亦無重大案件,唯械斗謀殺,詐欺取財為多。如此幻夢不已,而日曜(星期日)之夜,則無此夢。余甚厭之。去歲夢此二十余日;一日,自書請假信條焚之,夜亦無夢。一夕,盡換獄卒,往詢囚徒,云:“仍有鐵床銅柱諸苦。”因問此具何在?囚徒皆指目所在,余則不見,歸而大悟。佛典本說此為化現(xiàn),初無有人逼迫之者,實罪人業(yè)力所現(xiàn)耳。余之夢此,是亦業(yè)感也。今春以人參能安五臟,買得服之,并于晚飯后宴坐觀心一小時頃,思欲去此幻夢,終不可得。來示謂不作圣解,此義鄙人本自了然。但比量上知其幻妄,而現(xiàn)量上不能除此翳垢,自思此由嗔心所現(xiàn)故耳。吾輩處世,本多見不平事狀。三歲以來,身遭患苦;而京師故人,除學生七、八人外,其余皆俯仰炎涼,無有足音過我者。更值去歲國體變更問題,心之嗔恚,益復熾然,以此業(yè)感,而得焰摩地位,固其所宜。息嗔唯有慈觀,恐一行三昧,亦用不著。慈觀見涅盤經(jīng),雖說其義,而無其法;亦如竟無從下手耳。想上人必有以教我也。(所嗔之事,有何體性?能嗔之心,作何形象?未嘗不隨念觀察,而終不能破壞。)......章炳麟和南三月三十日
大師趣事
章太炎最喜歡吃帶有臭味的鹵制品。畫家錢化佛是章府常客。一次,錢帶來一包紫黑色的臭雞蛋,章見后大喜,慷慨問道:“你要寫什么,只管講。”錢立時向章索要“五族共和”四個字。后來,錢又不斷帶來莧菜梗、臭花生等臭物,換得題字一百多張。錢將這些字裱好,掛于自家店中,以每條十元售出,小賺了一筆。
文字學養(yǎng)
俞樾因太炎提倡排滿革命,曾聲言“曲園無是弟子”,章曾就此撰有《謝本師》一文,收入《訄書重訂本》,又有《俞先生傳》,收入《太炎文錄》。但太炎治學,由小學入門,主張音韻文字相通,以此為基礎,結(jié)合西學,恢弘清代諸子學之門戶,其方法一本曲園師承,絕非自立門戶。
章太炎曾在晚清時與《新世紀》報吳稚暉等人爭論漢字前途,反對在中國采用“萬國新語”(世界語)。乃依篆書創(chuàng)造記音字母,作為漢字初學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漢字。民國三年,由其弟子錢玄同、許壽裳、周樹人促成教育部通過,作為國語注音符號,即今日仍在臺灣通用之注音符號前身。
醫(yī)學方面
章太炎也精通醫(yī)學,著有《霍亂論》、《章太炎醫(yī)論》(原名《猝病新論》)。曾有人問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是經(jīng)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答道:“實不相瞞,我是醫(yī)學第一。”章太炎也說過:“我的學問不是經(jīng)學第一,也不是史學第一,而是醫(yī)學第一。”
與袁世凱
章太炎被袁世凱幽禁在北京龍泉寺,僅弟子錢玄同可以隨時進見。袁世凱每月提供給他生活費500元,雇廚子一人、聽差兩人以供侍奉。他毫不客氣,曉諭聽差和廚子必須每日向他請安三次,清晨9時一次、下午3時一次、晚上9時一次,請安方式為打躬,不得違誤,若有差池重責不貸。聽差廚子唯唯不敢稍忘。有時已下午3時,章猶自午睡不醒,聽差必聯(lián)袂入房,就枕畔低語:“大人醒來,打更時間到了!”按例章可每日享受兩個大洋的菜肴,極盡豐盛,他便要求只做一塊錢的,剩下的一塊錢公然飽入私囊。即便是這一個大洋的菜肴,光他一人享用也過于豐盛,他從來只吃擺在面前的兩個菜,對擺在遠處的則懶得舉箸。久而久之伺侯他的兩個聽差便只把一些清淡的素菜放在他的近處,而把鮮腴的菜肴放在遠處,等他吃完后,聽差們便自己享用。后來錢玄同曉得了,便和官方取得聯(lián)系,將兩個聽差革職。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期間,被迫寫“勸進書”,書云:“某憶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詞,言猶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國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處京師,生不如死!但冀公見我書,予以極刑,較當日死于滿清惡官僚之手,尤有榮耀!”據(jù)說,老袁氣得冒煙,又自嘲說:“彼一瘋子,我何必與之認真也!”時稱章太炎為“民國之禰衡”。
與劉半農(nóng)
“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白話文運動之中,有一位北大教授,名劉復,字半農(nóng),他發(fā)出一種論調(diào)說“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寫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話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寫白話文的,就是活人。”劉半農(nóng)采訪章太炎時,就問其對白話文的見解如何,章太炎說:“白話文不自今日始,我國的《毛詩》就是白話詩。歷代以來,有白話性的小說,都是以當時的言語寫出來的,寫得最好的是《水滸》、《老殘游記》等,甚至有用蘇州話寫的《海上花列傳》。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是根據(jù)什么言語做標準?”劉半農(nóng)侃侃而談說:“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話。”章太炎聽了哈哈大笑,問劉半農(nóng):“你知不知道北京話是什么話?”劉半農(nóng)不假思索答說:“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里人所說的話。”章太炎就以質(zhì)問的口吻問劉半農(nóng):“明朝的話你有什么考據(jù)?”劉半農(nóng)呆著無詞以對。章師就用明朝的音韻,背誦了十幾句文天祥的正氣歌,其發(fā)音與北京話完全不同,接著就說:“現(xiàn)在的國語,嚴格地說來,含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這番話說出,劉半農(nóng)更呆住了好久,說不出一句話來應付。
章太炎又說:“如果漢人要用漢音,我也可以背誦一段漢代音韻的文字。”說完他就背了兩首漢詩,許多字的音韻都與現(xiàn)代不同。他又問:“你知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人用漢代音韻或唐代音韻來講話的?”這時,劉半農(nóng)已聽得呆若木雞,這一問他倒振作起來,便說:“現(xiàn)在哪里有人用漢音來說話?”他說得好像振振有詞的模樣。
章太炎說:“現(xiàn)在的高麗話,主要語是漢音,加上了唐朝的唐音、朝鮮的土話和外來話,即是今日的高麗話。”接著他說:“還有日本話,主要的中國字,稱為漢字,即是漢音,其余的聯(lián)綴詞,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國外來語,就成為現(xiàn)在的日本。日本人的發(fā)音,各處不同,以東京為正宗,漢音也最準。各道各縣的發(fā)音,連東京人也聽不懂,這是你劉半農(nóng)先生不研究‘小學’,不研究‘音訓’,不曾研究過《說文》,所以你聽了我的話,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劉半農(nóng)面有赧色,無詞以對。
章太炎又說:“我知道你曾經(jīng)在北方的報紙上,征求過‘國罵’的字句及各地方罵人的話,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學校中,在課堂上講出許多罵你老母的地方話。所以后來你就不敢再做這件工作,現(xiàn)在我來罵幾句給你聽。”接著就說漢代的罵人話,是×××出于何書,唐朝罵人的話,是×××出于何書,直說到上海人寧波人,以及廣東人的三字經(jīng),完全罵出來。看起來好像供給他資料,事實上把劉半農(nóng)祖宗三代都罵到了。這時已超過午餐時間,劉半農(nóng)同來的人就出來向章師作揖說:“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xiàn)在我們要告辭了。”
交往胡適
胡適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出版時特送了一本給章太炎,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人名旁邊便用標點符號。章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罵:“何物胡適!竟在我名下胡抹亂畫!”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氣說:“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罷!”案此傳說實不可信,章太炎在晚清時出版的《訄書》(鉛印本)等著作就曾采用旁線作為人名、書名號。所謂新式標點,在晚清以及明治時代的日本就已經(jīng)發(fā)端了,不至于對此感到驚訝。
章太炎又有一致胡適之白話信,抬頭曰:“適之你看”,蓋直譯舊時信函“某某大鑒”之體也。
受劉歆《七略》的影響,以《國故論衡》中《原學》等篇為代表,章太炎主張“九流皆出王官”說,而后來胡適著《諸子不出于王官論》,提出相反的意見。
征婚啟事
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征婚啟事的名人之一,有人問他擇偶的條件,他說:“人之娶妻當飯吃,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適合者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shù)摹!焙蠼?jīng)過蔡元培介紹,與湯國梨女士結(jié)為夫婦,婚禮當天,皮鞋左右顛倒,一時大窘。
政治方面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編《民報》時,曾主張社會主義,與片山潛等日本社會主義者過從甚密,并由此反思西方的進化論及現(xiàn)代文明,撰寫了《俱分進化論》、《五無論》等著作。據(jù)傳,章太炎逝世的時候,只愿以五色旗覆蓋,不承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其他方面
章太炎逝世后,因?qū)θ諔?zhàn)爭爆發(fā),暫厝于蘇州錦帆路寓所水池中。解放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按其遺愿,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遺臣張蒼水墓旁。“文革”初期遭暴尸,后又重新安葬。湯國梨卒后,亦一并安葬于此。今設有章太炎紀念館。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評法批儒”運動中,章太炎被當作法家體系在晚清的代表而得到發(fā)掘,當時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并“解放”了一批學者,編輯了若干章太炎詩文、著作的選本和注釋本。這一系列工作,雖然受到政治風潮的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八十年代以后編校《章太炎全集》和重建章學研究的人員基礎。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評價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囯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先生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獨樹一幟,在大師環(huán)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頗多沿襲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下卷“諸子學”諸篇的觀點。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shù)衣缽的繼承者。但此時章太炎本人的學術(shù)已經(jīng)有所轉(zhuǎn)向,故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不甚滿意(參見章太炎《與柳詒徵書》)。胡適則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中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癥, 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馀,反之正則’的盛業(yè)。”
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1922)稱章太炎為清學正統(tǒng)派的“殿軍”。
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強調(diào)其革命精神和思想深度,而相對忽略其學術(shù)業(yè)績,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至1980年代大陸評價與研究章太炎的主調(diào)。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故居
在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南端,余杭區(qū)倉前鎮(zhèn)的余杭塘河畔,坐落著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故居。故居是章太炎先生出生、成長之地,在此度過了對其一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二十二個春秋。故居坐北朝南,共四進一弄,主體為晚清時期建筑,由前廳、正廳、臥室、書房、廚房等組成,建筑面積811平方米。故居匾額由趙樸初先生題寫。故居前三進為歷史原貌的復原和場景再現(xiàn),展示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時期故居的風貌;第四進為展廳,展覽共四個部分,以豐富的史料和實物、多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的手法展現(xiàn)了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
故居于1985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12日維修改陳后重新對外開發(fā)。
參考資料: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年譜
1868年 一歲
農(nóng)歷十一月三十日即公歷1869年元月12日,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縣東鄉(xiāng)倉前鎮(zhèn)。初名學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父章濬,曾任縣學訓導,并在詁經(jīng)精舍擔任監(jiān)院多年,好經(jīng)術(shù)。有子女四人,太炎排行第三。
1873年 六歲
入私塾就讀。
1876年 九歲
外祖父朱有虔自海鹽來,對章太炎進行系統(tǒng)的文字音韻學教育。
1880年 十三歲
朱有虔歸。在父章濬、表兄章篯指導下研讀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顧炎武《音學五書》、郝懿行《爾雅義疏》、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等,打下初步漢學基礎。
1883年 十六歲
參加縣試,癲癇病突然發(fā)作,沒有考成。從此放棄科舉,廣泛涉獵經(jīng)史子集。
1888年 二十一歲
12月(農(nóng)歷11月),康有為上書請求變法,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京師一時為之嘩然。
1890年 二十三歲
父章濬去世,遵父遺訓,進詁經(jīng)精舍學習。時詁經(jīng)精舍由經(jīng)學大師俞樾主持,授學者有高學治、譚獻等。
1891年 二十四歲
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刊行。《太炎先生自定年譜》(以下簡稱《自定年譜》)稱本年“始分別古今文師說”。
1892年 二十五歲
納妾王氏。
1893年 二十六歲
女生。
這一時期完成作品有:《膏蘭室札記》四冊及《孝經(jīng)本夏法說》、《子思孟軻五行說》等。
1894年 二十七歲
與夏曾佑相識。夏氏主《公羊》、《齊詩》之說,與章多有辯論。又好佛學,勸章氏購覽佛典。
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
撰《獨居記》。
1895年 二十八歲
四月十七日(3月23日),中日簽訂《馬關(guān)條約》。五月二日(4月初8日),康有為“公車上書”。
十一月,寄會費銀十六圓,加入康有為在滬設立的上海強學會。
1896年 二十九歲
撰成《春秋左傳讀》(初名《春秋左傳雜記》)五卷及《駁箴膏肓評》、《砭后證》,駁難清代常州今文學家劉逢祿《左傳》不傳《春秋》之說。
八月九日(7月初1),《時務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梁啟超任主筆,汪康年任經(jīng)理。
1897年 三十歲
一月,離詁徑精舍赴滬,任職時務報館。讀譚嗣同《仁學》,“怪其雜糅”,不相許。
四月,因不滿康有為倡言建立孔教,自稱“教主”,遭康氏門徒圍攻毆打,憤而離瀘返杭。返杭后,與宋恕、陳虬等創(chuàng)辦“興浙會”,為《實學報》和《譯書公會報》撰稿。
本年發(fā)表:《論亞洲宜自為唇齒》、《論學會大有益于黃人亟宜保護》(刊于《時務報》);《變法箴言》、《平等難》、《讀管子書后》、《東方盛衰論》(刊于《經(jīng)世報》);《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俠》、《異術(shù)》、《重設海軍議》(刊于《實學報》);《譯書公會敘》、《論民數(shù)聚增》(刊于《譯書公會報》)。
1898年 三十一歲
一月,上書李鴻章,末有結(jié)果。三月,受張之洞邀請,赴武昌籌辦《正學報》,不到一月即離去。七月,在滬任《昌言報》主筆。發(fā)表《商鞅》、《弭兵難》、《書漢以來革政之獄》等。戊戌政變后,為躲避清政府迫害,攜家避難臺灣,于十二月抵達臺灣。
1899年 三十二歲
春,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書信往來,在梁啟超主編的《清議報》上發(fā)表詩文多篇。六月,應梁啟超及留日學生之邀,東渡日東,與孫中山相識。不久離日回國。夏秋間,輯訂并出版《訄書》初刻本,收入文章五十篇,由梁啟超題名,木刻刊行。冬,在滬任《亞東時報》主筆。
本年發(fā)表作品有:《答學究》、《客帝論》、《分鎮(zhèn)》、《儒術(shù)真論》(刊于《清議報》)和《今古文辨義》(刊于《亞東時報》)等。
1900年 三十三歲
義和團運動興起。六月,八國聯(lián)軍進軍津、京,清廷決定宣戰(zhàn)。
七月,參加唐才常發(fā)起的中國議會。斷發(fā)以表示與清政府決裂。唐才常自立軍失敗后,思想發(fā)生較大轉(zhuǎn)變,撰《客帝匡謬》、《分鎮(zhèn)匡謬》,并開始修定《訄書》。
1901年 三十四歲
往蘇州東吳大學任教,宣揚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蘇巡撫恩銘的注意。
發(fā)表《正仇滿論》批判梁啟超《積弱溯源論》;撰《征信論》批判康有為借今文經(jīng)學以治史。
1902年 三十五歲
二月,為避恩銘等人追捕,東渡日本,暫寓橫濱《新民叢報》社,與梁啟超、孫中山相會。四月,與秦力山等發(fā)起舉行“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七月,由日本返回故鄉(xiāng)杭州,刪定《訄書》重刻本。
本年翻譯出版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社會學》,發(fā)表《文學說例》,與梁啟超通信談修改《中國通史》。
1903年 三十六歲
三月,在上海愛國學社任教,結(jié)識鄒容、章士釗等。五月,鄒容寫成《革命軍》,章太炎為其撰序,并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與改良派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
六月三十日(閏5月初6日),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勾結(jié),制造“蘇報案”,章太炎被捕入獄。次日,鄒容自投入獄。
本年發(fā)表:《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刊于《國民日報》)、《與劉師培書一、二、》、《釋真》(刊于《國粹學報》)。
1904年 三十七歲
章太炎被判刑三年,鄒容被判刑兩年。章氏在獄中開始研讀佛經(jīng)。
五月,《訄書》重印本在日本出版。冬,光復會成立,推舉蔡元培為會長。
1905年 三十八歲
在獄中繼續(xù)研讀佛經(jīng),讀《瑜伽師地論》等。
二月,《國粹學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鄧實主編,撰稿人有章太炎、劉師培等。
四月三日(2月29日),鄒容死于獄中。
八月二十日(7月20日),中國同盟會于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
1906年 三十九歲
六月二十九日(5月初8日),章太炎出獄,孫中山自東京派人來迎,遂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主辦民報。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章氏發(fā)表演說,認為當前最緊要的:“第一,是用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國粹激動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
十月,成立國學講習會,作《論諸子學》等講演。
清政府下令預備立憲。梁啟超在《新民叢報》鼓吹立憲,反對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報》撰文予以批駁。
本年發(fā)表:《俱分進化論》、《建立宗教論》、《人無我論》、《無神論》、《革命之道德》、《箴新黨論》、《衡三老》、《悲先戴》、《哀后戴》、《傷吳學》(刊于《民報》);《與人論樸學報書》、《古今音損益說》(刊于《國粹學報》)。出版《國學講習會略說》,收入《論語言文字之學》、《論文學》、《論諸子學》三篇。
1907年 四十歲
繼續(xù)主《民報》筆政,因《民報》經(jīng)費問題與孫中山發(fā)生矛盾。
二月,康有為將保皇黨改為國民憲政會。九月,梁啟超、蔣智由在東京籌組推動立憲的政聞社。章太炎撰文予以批駁揭露。
四月,章太炎與張繼、劉師培等在日本東京成立亞洲和親會,主張“反對帝國主義而自保其邦族”。
本年在《民報》發(fā)表:《社會通詮商兌》、《討滿洲檄》、《中華民國解》、《五無論》、《定復仇之是非》、《國家論》、《官制索隱》。《春秋左傳讀敘錄》在《國粹學報》刊完。撰《新方言》,并開始在《國粹學報》連載。另撰《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古雙聲說》、《國粹學報祝辭》、《與劉師培書六》、《某君與人論國粹學書一、二》等,均刊于次年出版的《國粹學報》。
1908年 四十一歲
光緒、慈禧死去,溥儀即位。
從四月開始,為留學生開設講座,講授《說文》、《莊子》、《楚辭》、《爾雅》等。七月,又為周樹人、周作人、朱希祖、錢玄同等單獨開設一班,另行講授。
劉師培、何震夫婦受清政府指使,于五月二十四日的上海《神州日報》刊登《炳麟啟事》,對章太炎進行誣蔑陷害。章太炎登文予以否認。
十月十九日(9月25日),《民報》因宣傳革命被封禁。
本年發(fā)表:《大乘佛教緣起說》、《辨大乘起信論之真?zhèn)巍贰ⅰ洱垬淦兴_生滅年月考》、《排滿平議》、《駁神我憲政說》、《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四惑論》、《五朝法律索隱》、《馬良請速開國會》(刊于《民報》);《小疋大疋說》上下、《八卦釋名》、《六詩說》、《原經(jīng)》、《毛公說字述》、《劉子政左氏說》(刊于《國粹學報》)。《新方言》在《國粹學報》續(xù)完。
1909年 四十二歲
因《民報》復刊和籌款等事與孫中山發(fā)生尖銳沖突。撰《偽民報檢舉狀》,指斥汪精衛(wèi)等復刊之《民報》為非法,并對孫中山進行攻擊。
編訂《太炎集》,舍棄了一些曾起了重大政治影響的政論文章,追求“俗或末之好”的“傳世”之文。
本年發(fā)表:《與劉光漢(師培)書七》、《原儒》、《原名》、《致國粹學報社書二、三、四》、《莊子解詁》(刊于《國粹學報》)。出版《小學答問》。
1910年 四十三歲
一月,黃興在《日華新報》發(fā)表《章炳麟背叛革命黨人之鐵證》,指斥章太炎為清政府特務、革命黨之叛徒。
二月,章太炎、陶成章等于東京重組光復會,章太炎任正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創(chuàng)辦《教育今語雜志》作為機關(guān)報,與同盟會正式分裂。
夏,黃侃創(chuàng)辦《學林》雜志,刊登章太炎《文始》、《封建考》、《五朝學》、《信史》、《思鄉(xiāng)愿》、《秦政記》、《秦獻記》、《醫(yī)術(shù)平議》等許多重要著作。
本年撰定《文始》、《齊物論釋》。編定《國故論衡》上卷小學十篇,中卷文學七篇,下卷諸子學九篇。在《國粹學報》發(fā)表《駁皮錫瑞三書》,批駁皮錫瑞所撰《王制箋》、《經(jīng)學歷史》、《春秋講義》三書。對《訄書》再次修訂,原件現(xiàn)存北京圖書館。
1911年 四十四歲
繼續(xù)在東京講學。
十月十日(8月19日),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東京,章氏中斷講學。
十一月三日(9月13日),上海發(fā)動起義,次日“光復”。
十一月十五日(9月25日),章太炎回到上海。在上海國民自治會演說:“宜先認武昌為中央政府。”當黃興就擴大同盟會問題相詢時,章太炎以“革命軍興,革命黨消”告之。
檳榔嶼《光華日報》連續(xù)刊載章氏政論《誅政黨》。
1912年 四十五歲
一月一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一月三日,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在上海宣告成立。章太炎、程德全被選為正副會長。章太炎發(fā)表演說:“本會性質(zhì),對于政府立于監(jiān)督補助地位。”認為“中國本因舊之國,非新辟之國,其良法美俗,應保存者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張也”。
一月十四日,陶成章在上海被蔣介石刺殺,章太炎與孫中山隔閡進一步加深。
孫中山函聘章太炎為樞密顧問。二月七日,章太炎應邀赴南京。在建都問題上,支持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旋即返滬。
三月一日,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改名統(tǒng)一黨,選章太炎、程德全、張謇、熊希齡、宋教仁為理事,后又與民社等合并為共和黨。
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篡奪總統(tǒng)職位。冬,任章太炎為東三省籌邊使。
1913年 四十六歲
章太炎在長春設籌邊使署。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被刺。
四月十七日,章太炎從長春趕回上海,受到孫中山的歡迎。又前往武昌見黎元洪,“以為聯(lián)合之圖。”五月上旬,通電袁世凱,要求罷黜四兇:梁士詒、趙秉鈞、陳宦、段芝貴。下旬,由武漢返回北京。袁世凱授與二級勛章一枚。六月,由京來滬,由蔡元培主婚,與湯國黎在哈同花院舉行婚禮。
六月十九日,袁世凱通令各省尊孔祀孔。孔教會成立。章太炎發(fā)表《駁建立孔教議》,反對定孔教為國教。
七月,二次革命爆發(fā),不久失敗。八月,章太炎昌著危險返回北京,為袁世凱幽禁。
1914年 四十七歲
被幽禁于北京龍泉寺。手定《章氏叢書》,并將《訄書》定名為《檢論》,從分卷到內(nèi)容,都有很大變動。
1915年 四十八歲
仍被幽禁。
四月,《太炎最近文錄》出版,錢須彌編,收錄章氏辛亥以來電文演說。章太炎對此書深為不滿。
五月,《國故論衡》增訂完畢。《檢論》定稿,共分九卷,正文六十篇,附錄七篇,大半為新寫或據(jù)《訄書》舊稿重新寫定。
七月,上海右文社出版《章氏叢書》,鉛字排印,兩函二十四冊,包括《春秋左傳讀敘錄》一卷、《劉子政左氏說》一卷、《文始》九卷、《新方言》十一卷附《嶺外三州語》一卷,《小學答問一卷》、《說文部首韻語》一卷、《莊子解詁》一卷、《管子余義》一卷、《齊物論釋》一卷、《國故論衡》三卷、《太炎文錄初編》文錄二卷別錄三卷。
冬,章太炎口述,吳承任筆述整理成《菿漢微言》。自述“平生學術(shù),始則轉(zhuǎn)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
十二月,袁世凱復辟稱帝,申令明年為“洪憲元年”。
孫中山發(fā)表《討袁檄文》。
1916年 四十九歲
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憤怒討伐中死去。
六月,章太炎恢復自由。七月,抵上海,受到熱烈歡迎。九月,出國赴南洋考察,十二月,回國。
1917年 五十歲
三月四日,章太炎在上海發(fā)起亞洲古學會。
七月一日,張勛等擁立溥儀復辟。十二日,復辟覆滅。
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掌中央大權(quán)。拒絕恢復臨時約法與國會。
九月一日,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組織護法軍,討伐段祺瑞。章太炎被任為護法軍政府秘書長。前往昆明爭取云南軍閥唐繼堯的支持,因唐缺乏誠意末果。
1918年 五十一歲
赴四川,到鄒容祠行禮。在重慶等地講學。又赴湖北、湖南,十月歸抵上海。
十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把一九一三年擬定的注音字母公布,注音字母采自章太炎。
四川觀鑒廬出版《太炎教育談》。汪太沖編《太炎外紀》出版。
1919年 五十二歲
五四運動爆發(fā),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章氏叢書》浙江圖書館刊本問世,較上海右文社版新增《齊物論釋》重定本、《太炎文錄初編》、《補編》、《菿漢微言》三種,校勘頗精,改正了右文社版不少錯誤。
1920年 五十三歲
一月至三月,身患黃疸,病臥。六月,熱病大作,幾死。
章太炎由反對軍閥割據(jù)逐漸演變?yōu)橘澇绍婇y割據(jù),提出“聯(lián)省自治,虛置政府議”。
1921年 五十四歲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
夏,主張“武力統(tǒng)一”的吳佩孚率軍南下,打敗主張“聯(lián)省自治”的湘鄂川軍,“聯(lián)省自治”運動遭到打擊。
《太炎學說》上下卷由四川觀鑒廬出版。上卷為章氏一九一八年在四川講演記錄,下卷為一批書札。《章太炎的白話文》出版,吳齊仁編,泰東圖書館鉛字排印本。
1922年 五十五歲
黎元洪就職總統(tǒng),章太炎受勛一枚。宣講“聯(lián)省自治”,還主張“南遷武漢”。
四月至六月,應江蘇教育會之邀,主講國學,每周一次,共十次,講題為《國學大概》、《治國學方法》、《經(jīng)學之派別》、《哲學之派別》、《文學之派別》、《國學之進步》。講演記錄有兩個版本,一為曹聚仁所編《國學概論》,一為張冥飛所編《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集》。
柳詒徵對章太炎在《諸子學略說》中“詆孔”的觀點提出批評,章太炎公開答復,表示接受,還懊悔“前聲已放,駟不追舌”。
《章太炎尺牘》出版,上海文明書局鉛字排印本。
1923年 五十六歲
三月二日,孫中山在廣東宣告大元帥大本營成立,章太炎以為“廣東帥府之欲以武力統(tǒng)一西南,亦西南之吳佩孚也”。
九月,《華國月刊》在上海創(chuàng)刊,章太炎任社長,欲發(fā)揚“國故”,挽救“人心”。
1924年 五十七歲
一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發(fā)表宣言,實現(xiàn)國共合作。
在國民黨右派馮自由、居正的慫恿下,章太炎發(fā)表公函,反對國共和作。
《章氏叢書》上海古書流通處印本出版。
1925年 五十八歲
三月十二日,孫中山逝世,章太炎撰文祭悼。
五卅運動爆發(fā),章太炎發(fā)出通電,欲“使水深火熱之民,早登衽席”。
1926年 五十九歲
三月二十日,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纂奪北伐軍領(lǐng)導權(quán)。
四月七日,章太炎在上海組織“反赤救國大聯(lián)合”,任理事。發(fā)出通電,叫嚷“反對赤化”。八月八日,章太炎應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孫傳芳、江蘇省長陳陶遺聘請,到南京任“修訂禮制會會長”。十三日,通電全國,反對蔣介石組織北伐。
1927年 六十歲
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大屠殺。
五月至六月,被上海市黨部臨時執(zhí)委會指名為第一號學閥,呈請國民黨中央加以通緝。
七月至十一月,居同孚路賃寓,終日宴坐,兼治宋明儒學,借以懲忿。
1928年 六十一歲
寫《自定年譜》,至民國十一年(1922年)五十五歲止。
1929年 六十二歲
終年閉門杜客,對國事、學術(shù)俱保持緘默。
1930年 六十三歲
撰《春秋左氏疑義答問》。自稱“為三十余年精力所聚之書,向之繁言碎辭,一切芟,獨存此四萬言而已 ”。
1931年 六十四歲
五月一日,《國學叢刊》由中國大學出版,章太炎弟子吳承仕編輯。章氏在該刊發(fā)表文章有:《與吳承仕論宋明道學利病書一、二》(1917年撰)、《論古韻四事》、《漢儒識古文考》上下等。
“九·一八”事變后,通信中多次議論時事,對蔣介石、張學良拱手將奉、吉讓予日本不滿,也不滿粵方乘機倒蔣。
1932年 六十五歲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章太炎憤怒之下,北上見張學良。在燕京大學演說,號召青年拯救國家的危亡。
秋,赴蘇州講學,組織國學會。章太炎親撰《宣言》,主張“范以四經(jīng)”。四經(jīng)指《孝經(jīng)》、《大學》、《儒行》、《喪服》。
1933年 六十六歲
民族危機嚴重。二月,章太炎與馬相伯聯(lián)合宣言(“二老宣言”),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領(lǐng)土。
《章氏叢書續(xù)編》于北京發(fā)行,章太炎弟子吳承仕、錢玄同校刊,收錄著作七種:《廣論語駢枝》一卷、《體撰錄》一卷、《太史公古文尚書說》一卷、《古文尚書拾遺》二卷、《春秋左氏疑義答問》五卷、《新出三體石經(jīng)考》一卷、《菿漢昌言》六卷。
1934年 六十七歲
秋,章太炎由上海遷居蘇州。因與“國學會”旨趣不同,另創(chuàng)章氏國學講習會。
1935年 六十八歲
三月,蔣介石派丁維汾(鼎臣)慰問,并致萬金為療疾費,章即將此款移作章氏國學講習會經(jīng)費。
四月,開辦章氏星期講演會,共九期,講題為《說文解字序》、《白話與文言之關(guān)系》、《論讀經(jīng)有利而無弊》、《論經(jīng)史實錄而不應無故懷疑》、《再釋讀經(jīng)之異議》、《論經(jīng)史儒之分合》等,一一都有記錄單行出版。
九月,《制言》半月刊創(chuàng)刊,由章太炎主編。其宗旨是研究中國固有文化,造就國學人才。
1936年 六十八歲
冬、春間,于章氏國學講習會授《小學略說》、《經(jīng)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學略說》,俱有講演記錄刊行。夏,給國學講習會學生講完《尚書》。六月十四日,于蘇州病逝。時人評為革命元勛,國學泰斗。國民政府令以國葬,葬杭州西湖畔張蒼水墓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