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于戰爭理論(三)
假使一個專家花費半生的精力來全面地闡明一個本來是隱晦不明的問題,那么他對這一問題的了解自然就比只用短時間研究這一問題的人深刻得多。建立理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能夠不必從頭整理材料和從頭開始研究,能利用已經整理好和研究好的成果。理論應該培養未來的指揮官的智力,或更正確地說,應該指導他們自修,而不應該陪著他們上戰場,這正如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開啟和促進學生發展智力,而并非一輩子拉著他走一樣。
假如從理論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原則和規則,假如真理自然而然地凝結成原則和規則這樣的晶體,那么,理論就非但不和智力活動的這種自然規律相對立,反而會象建筑拱門時最后砌上拱心石一樣,將這些原則和規則突出起來。然而,理論所以要這樣做,也只是為了要和人們思考的邏輯關系一致起來,明確許多線索的匯合點,而并非為了規定一套供戰場上使用的代數公式。因為即使是這些原則和規則,也主要是確定思考的基本線索,而不應該象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有了上述觀點才能建立理論,才能消除理論和
實踐之間的矛盾有了上述觀點,才有可能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作戰理論,即建立一種有用的。與現實從不矛盾的作戰理論。并且這樣的理論只要運用得當,它就會接近實際,最后完全消除理論脫離實際的這種反常的現象。這種現象它使理論和健全的理智相對立,通常是不合理的理論所引起的,但卻經常被那些智力貧乏而愚昧無知的人用來為他們天生的笨拙作辯護。
因此理論應該考察目的和手段的性質
——戰術上的目的和手段——
所以,理論應該考察手段和目的的性質。
在戰術中,手段是用來進行斗爭的受過訓練的軍隊,目的是勝利。至于怎樣進一步確定勝利的概念,以后在研究戰斗時才能更詳細地闡述,在此,只要將敵人退出戰場看作是勝利的標志就夠了。通過這樣的勝利,就達到了戰略為戰斗規定的目的,這種目的讓戰斗具有了真正的意義,這種意義自然對勝利的性質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個以削弱敵人軍隊為目的的勝利和一個以占領某一陣地為目的的勝利是不一樣的。可見,戰斗的意義能夠對戰斗的組織和實施發生顯著的影響,因此也應該是戰術的一個研究對象。
在戰術上使用手段時離不開的各種條件
既然有些條件是戰斗所不能缺少的,會或多或少地對戰斗發生影響,那么在使用軍隊時自然就必須考慮它們。
這些條件即是時間。地形和天候。
地形
地形最好分為地區和地貌兩個概念,嚴格說來,如果戰斗是在完全平坦的荒原上進行的,地形對戰斗就不會有影響。
這種情況在草原地帶確實是有可能發生,但在文明的歐洲地區就幾乎只是空想了。因此,文明民族間的戰斗要不受地形的影響,那幾乎是不能想象的。
時間
時間有晝夜之分,所以對戰斗發生影響,可這種影響的范圍自然會超過晝夜的界線,因為每次戰斗都有一定的持續時間,規模大的戰斗甚至要持續很多小時。對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會戰來說,從早晨開始還是從下午開始是有重大區別的。可是,確實有許多戰斗不受時間的影響,一般來說,時間對戰斗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天候
天候對戰斗發生決定性影響的情況更為少見,往往,只有霧起到一定的影響。
戰略上的目的和手段
在戰略上,本來只有勝利,就是戰術成果是手段,能直接導致媾和的因素才是最后的目的。在戰略上運用手段達到目的時,同樣也靠或多或少對此發生影響的那些條件。
在戰略上使用手段時離不開的各種條件
這些條件依然是:時間(不過應該包括季節)以及天候(不過是指嚴寒等特殊現象),地區和地貌(不過地區還應該擴大理解為整個戰區的土地和居民)。
構成了新的手段
戰略將上述條件和戰斗成果結合在一起,就使戰斗成果,當然也就使戰斗本身,有了特殊的意義,即讓戰斗具有了特殊的目的。但是,只要這個目的還不直接導致媾和,而只是從屬性的,那么就應把它看作是手段。所以,我們可以把具有各種不同意義的戰斗成果或勝利都看作是戰略上的手段。占領敵人陣地就是這樣同地形結合在一起的戰斗成果。不光具有特殊目的的單個戰斗應該看成是手段,并且在共同目的下進行時一系列戰斗所組成的任何一個更高的戰斗單位,也應看成是一種手段。冬季戰局就是這種和季節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行動。
所以,只有那些可以看作是直接導致媾和的因素才是目的。理論應該探討這些目的和手段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只能根據經驗來確定戰略上應該
探討的手段和目的第一個問題是,戰略如何才能把這些手段和目的詳盡無遺地舉出來。假如要用哲學上的方法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那么就會陷入種種困難之中,使我們得不到作戰理論和作戰之間的邏輯的必然性。因而,只能面向經驗,根據戰史所提供的戰例進行研究。自然,用這種方法得出的理論它只適用于和戰史相同的情況,會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至少是和戰史比較過的。但是這種局限性確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在任何情況下,理論講述的問題是從戰史中抽象出來的,只是這種局限性與其說存在于現實中,不如說存在于概念中。
這種方法很大的優點在于能使理論切合實際,不致鉆進牛角尖和流于泛泛的空想,讓人陷入無謂的思考。
對手段應分析到什么程度
另一個問題是,理論對手段應該分析到什么程度。明顯地,只需要考察它們使用時的各種特性就夠了。對戰術來講,各種火器的射程和效能是極為重要的,至于它們的構造,因為作戰并非用炭粉。硫磺和硝石制造火藥,用銅和錫制造火炮,而是運用具有效能的現成的武器,雖然能決定效能,卻是無關緊要的。對戰略來說,只需使用軍用地圖,并不需研究三角測量;要取得最輝煌的戰果,并不需要探討怎樣建設國家,怎樣教育和管理百姓,只需要了解歐洲各國社會在這方面的現狀,并注意不同的情況能對戰爭發生巨大的影響。
知識的范圍大為縮小
如此一來,作戰所需的知識的范圍大大縮小了,理論所需研究的對象就顯著地減少了,這是顯而易見的。一支裝備好了的軍隊在進入戰場以前所必須具備的。一般軍事活動必需的大量知識和技能,在最后要用于戰爭以前,必須被壓縮成為數極少的幾條主要結論,就如一個地方的許多小河在流入大海之前先匯成幾條大河一樣。只有那些直接注入戰爭這個大海的主要結論,才是指揮戰爭的人所必須熟悉的。這就說明為什么偉大的統帥能迅速
成長和為什么統帥不是學者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假如得出其他的結論,那么我們的研究就是不正確的。只有這樣的結論才能說明,為什么通常有些從未接觸過軍事活動的人卻擔任了較高的職務,甚至當了統帥,在戰爭中創建了豐功偉績;為什么杰出的統帥從來不是來自知識淵博的軍官,而大多數是那些環境不允許他們獲得大量知識的人。所以,那些認為培養未來的統帥必須從了解一切細節開始,或認為這樣做至少是有益的人,一向被譏諷為書呆子。不難證明,了解一切細節對統帥來說是無益的,因為人的智力是通過他所接受的知識和思想培養起來的。關于大問題的知識和思想能讓人成大材,關于細小和枝節問題的知識和思想,如果不作為與己無關的東西而拒絕接受的話,那就只能讓人成小材。
以往的矛盾
以前,人們沒有注意到戰爭中所需要的知識是簡單的,總是將這些知識同那些為作戰服務的活動的大量知識和技能混為一談,所以,當它們和現實世界的現象發生明顯矛盾時,只好把一切都推給天才,認為天才無需理論,理論也不是為天才建立的。因此有人否認知識的用處,
把一切都歸之于天賦有些靠天賦辦事的人認為非凡的天才同有學問的人似乎有天淵之別,他們絕對不相信理論,認為作戰全憑個人的能力,而能力的大小則取決于個人天賦的高低,他們就成了懷疑論者。不可否認,這種人比那些相信錯誤知識的人要好些,可是容易看出,這種人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不積累一定數量的觀念,就不可能進行智力活動,這種觀念至少大都不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后天獲得的,這些觀念就是知識。那么,我們需要的是哪一類知識呢?能肯定地說,戰爭中所需的知識應該是人們在戰爭中需要直接處理的事情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