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會戰(zhàn)失敗后的撤退
在失敗的會戰(zhàn)中,軍隊的力量遭到了破壞,而精神力量遭到的破壞比物質(zhì)力量受到的破壞更大。在新的有利的情況出現(xiàn)之前進行第二次會戰(zhàn),必將招致徹底的失敗,甚至全軍覆滅。在軍事上這是一條公理。就其性質(zhì)來說退卻,應當進行到力量的均勢重新恢復時為止,這種均勢的恢復可能是由于得到了增援,也許是由于有堅固的要塞作掩護,或許是由于利用了大的地形障礙,也可能是由于敵方兵力過于分散。均勢恢復的遲早取決于失敗的大小和損失的程度,但更多地取決于是什么樣的敵人。雖然戰(zhàn)敗的軍隊的處境在會戰(zhàn)后沒有任何改變,可這支軍隊卻能在退卻不遠的地方重新整頓就緒,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這是因為勝利者在精神方面存在弱點,或在會戰(zhàn)中所獲得的優(yōu)勢不足而難以進行有力的追擊。
為了利用敵人的這些錯誤或弱點,為了不在形勢所要求的范圍之外多退一步,更主要的是為了盡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力量,退卻必須緩慢地進行,必須且戰(zhàn)且退,一旦追擊者在利用他的優(yōu)勢時超過了限度,就予以大膽而勇猛的反擊,這是十分必要的。偉大的統(tǒng)帥和久經(jīng)戰(zhàn)爭鍛煉的軍隊的退卻,常常象一只受了傷的獅子退去一樣。毫無疑義,這是退卻的最好的理論。
其實,人們在擺脫危險處境的時候,往往不是迅速地擺脫危險卻喜歡玩弄一些無用的形式,無謂地浪費時間,這樣做是危險的。久經(jīng)磨煉的指揮官認為迅速擺脫危險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會戰(zhàn)失敗后的總退卻與一般地擺脫危險是不同的。誰認為在會戰(zhàn)失敗后的總退卻中通過幾次急行軍就能擺脫敵人,就很容易站穩(wěn)腳跟,誰就大錯特錯了。在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就必須盡可能緩慢地退卻,一般說來,以不受敵人擺布為原則。要堅持這個原則,就必須同緊追的敵人進行血戰(zhàn),為此作出犧牲是值得的。如果不遵守這一原則,就會加速自己的退卻,不久就會變成潰退。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掉隊的士兵就會比進行后衛(wèi)戰(zhàn)時可能犧牲的人還要多,并且,連剩下的最后一點勇氣也會喪失無余。
用最優(yōu)秀的部隊組成一支強大的后衛(wèi),由最勇敢的將軍帶領(lǐng),在最重要的時刻全軍予以支援,小心謹慎地利用地形,在前衛(wèi)敵人行動輕率和地形對我有利時設下強有力的理伏,簡單說,準備和策劃一系列真正的小規(guī)模會戰(zhàn),這些是貫徹上述原則的手段。
各次會戰(zhàn)的有利條件和會戰(zhàn)的的持續(xù)時間是不一樣的,因此會戰(zhàn)失敗后退卻時的困難自然也是不同的。從滑鐵盧會戰(zhàn)和耶納會戰(zhàn)中,我們十分清楚地看到,竭盡全力抵抗優(yōu)勢敵人后進行退卻時會混亂到何等程度。
時常有一種分兵退卻的論調(diào),主張軍隊分成幾個部分進行退卻,甚而作離心方向的退卻。假如軍隊分成幾個部分只是為了便于退卻,它們依然能夠共同作戰(zhàn),并且始終保持共同作戰(zhàn)的意圖,那么,就不是我們這里要談的問題了。至于任何別的分兵退卻的作法,都是極其危險的,都是違背事物的性質(zhì)的,因而也是很錯誤的。軍隊在任何一次失敗的會戰(zhàn)中都處于削弱和瓦解的狀態(tài),這時,集中兵力,并在集中的過程中恢復秩序。勇氣和信心,是最迫切需要的。在敵人乘勝追擊時,退卻者把軍隊分開,去騷擾敵人的兩側(cè),這完全是荒謬的。如果敵人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書呆子,那么這種辦法也許能起作用和收到效果;假如不能肯定敵人是否有這種弱點,那就不應該采用這種辦法。假如會戰(zhàn)后的戰(zhàn)略形勢要求把軍隊分開,以便掩護自己的兩翼,那也只能限于當時的需要而不要過分地分開。并且,即便如此,也僅僅只能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同時,在會戰(zhàn)結(jié)束的當天也很少能做到這一點。
腓特烈大帝在科林會戰(zhàn)后,放棄對布拉格的圍攻,分三路退卻,并不是他自己愿意這樣,而恰恰是因為他的兵力部署和掩護薩克森的任務不允許他采用其他辦法。拿破侖在布里昂會戰(zhàn)后命令馬爾蒙向奧布河方向退卻,而自己卻渡過塞納河轉(zhuǎn)向特魯瓦。這次行動之所以沒有給他帶來什么不利,只是因為聯(lián)軍不但沒有向他追擊,相反同樣分散了兵力,一部分(布留赫爾)轉(zhuǎn)向馬恩河,另一部分(施瓦爾岑堡)則擔心兵力不足,因而推進得非常緩慢。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