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煌N的比例
我們只講三個主要兵種:步兵。騎兵和炮兵。
我們在下面所作的分析基本上屬于戰術范圍,這需要請大家原諒,因為要令我們的思想更加明確,這種分析是必要的。
戰斗是由兩個根本不同的部分組成的:火力戰和白刃戰(或者單個戰斗)。后者可能是進攻也可能是防御(進攻和防御在這里當作兩個要素提出來,應當理解為完全絕對的進攻和防御)。炮兵很明顯只通過火力戰發揮作用,騎兵只通過單個戰斗發揮作用,步兵則通過以上兩個途徑發揮作用。
在進行單個戰斗時,防御的實質是如扎了根一樣固守原地,進攻的實質是運動。騎兵完全沒有前一種性能,但充分具備后一種性能,因此騎兵只適合進攻。步兵主要具備固守原地的性能,但也并非完全沒有運動的能力。
從各兵種所具備的基本戰斗性能上能看出,步兵比其他兩個兵種優越而又全面,因為步兵是唯一兼備三種基本戰斗性能的兵種。其次還能清楚地看出,三個兵種的聯合在戰爭中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力量,因為人們通過各兵種的聯合可以根據需要來增強步兵所固有的這種或那種戰斗性能。
在現代戰爭中,火力戰顯然起著重大的作用,但是,同樣明顯的是應當把個人對個人的單個戰斗看作是構成戰斗的真正的獨立的基礎。所以,在戰爭中整個軍隊只由炮兵組成是不可思議的。一支只由騎兵組成的軍隊雖然是可以想象的,可是它的作戰力量很小。只由步兵組成一支軍隊,不僅是可以想象的,而且作戰力量也很強。因此,就單獨作戰的能力來說,三個兵種的次序應當是:步兵。騎兵。炮兵。
然而,當三個兵種聯合的時候,每個兵種的重要性的順序就并非這樣了?;鹆Ρ冗\動起的作用更大,所以一支軍隊完全沒有騎兵,并不會同完全沒有炮兵那樣削弱力量。
一支只由步兵和炮兵組成的軍隊,同一支由三個兵種組合而成的軍隊作戰,雖然將處于不利的地位,但是,要是有相當數量的步兵代替缺少的騎兵,并在作戰方法上稍作改變,仍可以完成自己的戰術任務。自然,它在前哨勤務方面會有相當多的困難,在進攻時永遠不能猛烈地追擊潰敗的敵人,退卻時則更為艱苦。可是,只這些困難還不致使這支軍隊完全退出戰場。相反,這樣的一支軍隊,在跟只由步兵和騎兵組成的軍隊作戰時,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后者要抵抗住三個兵種組成的軍隊,卻是難以想象的。
上面關于每個兵種的重要性的考察,不言而喻,這些是從戰爭中所有相互相似的一般情況中抽象出來的,并且我們并不打算把這個真理運用于各個戰斗的每一具體情況。一個擔任前哨或正在退卻的步兵營,或許寧愿配屬有一個騎兵連,而并不愿意帶幾門火炮。在迅速追擊或迂回潰逃的敵人時,只要騎兵和炮兵則完全不需要步兵,等等。
如果我們將這些考察的結果概括起來,那些就是:
?。ǎ保┎奖歉鞅N中單獨作戰能力最強的兵種;
?。ǎ玻┡诒峭耆珱]有單獨作戰能力的兵種;
?。ǎ常讉€兵種聯合作戰時步兵是最重要的兵種;
?。ǎ矗┤鄙衮T兵影響最?。?/p>
?。ǎ担┤齻€兵種聯合能夠發揮最大的威力。
既然三個兵種聯合能夠發揮最大的威力,那么人們當然想要發出疑問,什么樣的比例才是絕對恰當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是不可能的。
要是能夠比較一下建立和維持每個兵種需要消耗的各種力量,然后再比較一下每個兵種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或許可以得出一個抽象地表示出來各兵種最恰當比例的肯定的結論。然而,這樣做不過是一種概念游戲。這個比例的第一項就非常難確定:雖然其中的一個因素——財力消耗,是不難算出的,可是其他一個因素——人的生命的價值,卻是誰也不愿意用數字來表示的。
此外,三個兵種中的每一個兵種都要拿國家的某一方面的力量為基礎,例如步兵以人口為基礎,騎兵以馬匹為基礎,炮兵以現有的財力為基礎,這些全是外在的決定性因素。人們只要大概地看看各個民族和各個時期的歷史,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些因素能起主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不能完全沒有一個可以作比較用的標準,所以我們不得不用能計算的因素,即財力消耗,來代替這個比例的整個第一項。在這方面,一般說可以相當精確地指出:根據通常經驗,一個一百五十匹馬的騎兵連,一個八百人的步兵營和一個八門六磅火炮的炮兵連,其裝備費用和維持費用幾乎是一樣的。
至于這個比例的另一項,即這一個兵種的作用比另一個兵種的作用到底大多少,就更難得出確定的數值了。如果這個數值僅僅是火力決定的,這或許還有可能把它求出來;但是,每個兵種都有自己專門的使命,所以都有自己的活動范圍;而且它們的活動范圍也不是既不能大又不能小那樣固定的;何況,活動范圍的大小所能引起的只是作戰方法的某些形式上的變化,并不會附帶來什么嚴重的不利。
人們常常談到經驗在這方面提供的根據,認為從戰史中能找到足夠的根據來確定各兵種的比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認,這只不過一種空談,它并非以事物的本質和必然性為依據的,所以在研究性的考察中可以不考慮它。
哪怕我們能夠為各兵種最恰當的比例設想出一個肯定的數值,這個數值也是一個無法求出的X,因而這樣做只不過是概念游戲而已。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能說明,同一個兵種在數量上比對方占很大優勢時或處于很大劣勢時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炮兵可以增強火力,是各兵種中最可怕的兵種。軍隊缺少它就會相當顯著地削弱自己的威力。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是運動最困難的兵種,它能讓軍隊變得相當不靈活。此外,炮兵因為不能進行單個戰斗,所以經常需要部隊掩護,要是炮兵過多,由于配屬給它的掩護部隊不能處處抗擊敵軍的攻擊,炮兵就通常會落到敵人手中,從而帶來新的不利(三個兵種中唯有炮兵有這種不利):炮兵的最重要裝備——火炮和彈藥車有可能會立刻被敵人用來對付我們。
騎兵可以加強軍隊的運動能力。如果騎兵過少,一切行動就肯定會變慢(徒步),各種行動就必須更加謹慎地加以組織,戰爭要素的燃燒的種種速度就會減低。這樣,勝利的豐富果實就不能用大鐮刀而只能用小鐮刀進行收割了。
騎兵過多,自然不能認為軍隊的力量就會受到直接的削弱,也不能認為軍隊的內部比例就不恰當,可是,給養方面的困難增加了,軍隊的力量顯然會受到間接的削弱。而且要知道,少用一萬名過多的騎兵,就能多用五萬名步兵。
由于某個兵種比例不當而產生的上述特點,對于在狹義上而言的軍事藝術來說則更為重要,因為狹義的軍事藝術是研究運用現有軍隊的學問。并且,現有的軍隊交給一個統帥指揮時,往往各兵種的比例已定,統帥在這方面不能起多大作用。
因此,如果說某個兵種比例不當會令作戰的特點產生什么變化,那么這種變化就是:
炮兵過多,作戰必然帶有更多的防御性和被動性。在這種情形下,必須更多地利用堅固的陣地。大的地形障礙,甚至是山地陣地,能方便利用地形障礙防衛和保護大量炮兵,讓敵軍前來自取滅亡。整個戰爭就將以穩重而又緩慢的步伐進行。
相反,炮兵不足時,我們將主要采用進攻的。積極的和運動的原則。行軍。吃苦耐勞就成為了我們的特殊的武器。于是,戰爭顯得更復雜,更活躍,更曲折。大的軍事行動將化為許多小的軍事行動。
在騎兵非常多的情況下,我們將尋找廣闊的平原并樂于采取大規模的運動。我們可以同敵人保持較遠的距離,讓自己得到較長時間的和較舒適的休息,而不使敵人有這樣的條件。我們由于控制著空間,因此敢于進行較大膽的迂回以及比較冒險的運動。只要牽制性攻擊和奔襲還是有用的輔助手段,我們就能很容易地使用它們。
騎兵嚴重缺乏會跟炮兵過多那樣減弱軍隊的運動能力,可是不能象炮兵過多那樣增強軍隊的火力。在這種情形下,小心和慎重就成了戰爭的主要特點。一直接近敵人,以便經常監視敵人;避免作迅速的,特別是倉卒的運動;到處以集中得非常好的兵力緩慢前進;寧肯進行防御和選擇復雜的地形,必須進攻時就直搗敵軍的重心,這些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的自然傾向。
作戰方式因為某一兵種過多或過少所發生的上述變化極少是這樣的全面和徹底,以致只這種變化就決定了整個行動的方向。采取戰略進攻還是戰略防御,在這個戰區還是在那個戰區,進行主力會戰還是采取別的作戰手段,這些完全取決于其他更重要的條件。如果人們認為不是這樣,那么他們恐怕至少是將次要問題當成主要問題了。但是,雖然主要問題已經根據其他原因決定了,某一兵種過多或者過少總還會起一定的影響,因為,在戰爭的各個階段和各個具體活動中,人們在進攻時也有可能是小心的和慎重的,而在防御時也有可能是大膽和富有進取精神的,等等。
另一方面,戰爭的特點也可以對兵種的比例產生出了顯著的影響。
第一。依靠后備軍和民軍進行的民眾戰爭,自然只能建立大量的步兵。因為這種戰爭中,裝備比人員缺乏,而且裝備也只能是一些最為必需的東西,所以,人們很容易想到建立一個炮兵連(八門火炮)的費用可以用來營建兩三個步兵營,而并非建立一個步兵營。
第二。兵力小的一方同兵力大的一方作戰時,如果不能從民眾武裝或與此相似的后備軍制度中尋求出路,那么,擴大炮兵自然就是兵力小的一方謀求同敵人保持均勢的最簡捷的手段,因為這樣既能節省人力,又能加強自己軍隊的最重要的因素——火力。加之,兵力小的一方的戰區本來就有許多是小的,所以炮兵更為適用。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的最后幾年就曾經采用過這種手段。
第三。騎兵是適于進行運動和大規模決戰的兵種。所以,在戰區遼闊。需要廣泛機動和企圖進行決定性打擊時,讓騎兵超過一般的比例是很重要的。拿破侖正好是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范例。
進攻和防御本身對兵種比例事實上沒有什么影響,這在以后我們講到軍事行動的這兩種形式時就會說清楚。在這里我們只先說明一點,進攻者以及防御者往往都在一個空間內行動,并且他們都可能有同樣的決戰的意圖,至少在許多情況下是這樣。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1812年的戰局。
人們通常認為,在中世紀騎兵要比步兵多得多,以后,直到今天,騎兵所占的比重就逐漸減少了。這種看法至少有一部分完全是出于誤解。若是人們仔細研究有關中世紀軍隊的比較精確的資料,那么就會看到,平均說來,那時騎兵在數量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我們只需回憶一下十字軍的步兵數量或者德意志皇帝遠征羅馬時的步兵數量就夠了。但是,當時騎兵的重要性卻大得多。騎兵是一個較強的兵種,是由民族中最優秀的一部分人組成的,以致它的數量雖然始終很少,可是依然被看作是主要兵種,而步兵卻不受重視,幾乎無人提及,因此,人們就產生了當時步兵十分少的看法。那時,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國內發生的一些顯得規模小的軍事沖突中,一支數量不大的軍隊完全由騎兵編成的情況的確比今天常見得多。由于騎兵在當時是主要兵種,因此這并沒有什么矛盾。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人數眾多的大軍隊的一般情況,那就會確定上述情況不能作為說明問題的根本依據。一直等到在戰爭中停止了一切封建隸屬關系,戰爭開始由募兵和傭兵來進行,也即是說戰爭開始依靠金錢和征募進行以來,即在三十年戰爭和路易十四的戰爭時期,才停止使用用處不大的大量步兵。并且,如果不是火器的顯著改進使步兵的重要性提高了,所以步兵在比例上全部保持了某種程度的優勢,那么也許又會恢復到完全用騎兵作戰的局面了。在此時期,步兵同騎兵的比例是:步兵較少時為一比一,步兵較多時為三比一。
這之后,隨著火器的不斷改進,騎兵日益喪失其原本就有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已經極為清楚,只是必須說明,火器的改進不光是指武器本身和使用武器的技能的改進,而且是指備有這種武器的部隊的使用的改進。在莫爾維次會戰中,普魯士軍隊所有的射擊技能達到了最高的水平,到目前還沒有誰能夠超過這個水平??墒牵趶碗s的地形上使用步兵和在散兵戰中使用火器,卻是后來才發展起來的,應當看作是火力戰方面一個巨大的進步。
因此,我們認為,騎兵所占的比例變化很小,它的重要性卻有十分大的變化。這看來是矛盾的,但實際上并不矛盾。中世紀軍隊中步兵的數量因此很多,并非由步兵同騎兵的內在關系決定的,而是因為不能編入費用非常大的騎兵里的人全部編入了步兵,因此,這只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騎兵的數量如果只根據騎兵本身的價值來決定,那么再多也不會嫌多。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騎兵的重要性雖然在不斷降低,但騎兵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價值和在這樣長的時期中一直保持著這個比數。
事實上,至少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來,騎兵同步兵的比例根本沒什么變化,始終保持在一比四。一比五和一比六之間,這一點是似乎不注意的。這種情況好象表明,這樣的比例正好滿足了自然的要求,它正是那個無法直接求得的數值??墒牵覀儗@一點表示懷疑,而且認為,在許多最著名的事件中騎兵的數量之所以那樣多,顯然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俄國和奧地利就是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還保存著韃靼制度的殘余。拿破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向來不嫌兵多。當他利用征兵制征兵征到相當大的限度以后,就只有用增加輔助兵種的辦法來加強自己的軍隊,因為這樣做主要的是要花錢而不是增加人。另外,在拿破侖的一些規模極大的戰局中,騎兵所起的作用比在一般情況下更大,這一點也是不容忽略的。
大家知道,腓特烈大帝曾經精打細算,以便替他的國家節省下每個新兵。盡量用外國的力量來維持龐大的軍隊,這是他主要的打算。要是考慮到,當時他的國土本來很狹小,再除去普魯士以及威斯特伐利亞的各省,那么我們就會了解,他這樣做是有多種原因的。
除了需要的人數比較少這一點以外,騎兵用征募的辦法也很容易補充,而且腓特烈大帝的作戰方法是以運動方面的優勢為基礎的,因而一直到七年戰爭末期,雖然他的步兵有所減少,而騎兵卻依然不斷增多。即使如此,在七年戰爭完成的時候,他戰場上的騎兵的數量也只勉強達到步兵的四分之一強。
但是,在我們講的整個這個時期里,騎兵數量非常少可是獲得勝利的戰例也不是很少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大格爾申會戰。假如只計算參加戰斗的師,那么拿破侖當時有十萬人,其中騎兵五千人,步兵九萬人;聯軍有七萬人,中間騎兵二萬五千人,步兵四萬人。也就是說,拿破侖少兩萬名騎兵,只多五萬名步兵,按通常道理說他應當多十萬名步兵。既然拿破侖以這么大的優勢的步兵就取得了會戰的勝利,那么我們不妨也要問一下,假如當時步兵的對比是十四萬對四萬,難道他就有可能失敗嗎?
當然,聯軍騎兵的優勢的巨大作用在會戰以后立刻就充分顯示出來了,拿破侖在會戰以后幾乎沒有獲得任何戰利品。由此可見,會戰的勝利并不等于一切,難道獲得勝利不總是主要的事情嗎?
在進行了這些考察之后,我們就很難相信騎兵和步兵八十年來所形成以及保持的比例是恰當的,都是根據它們的絕對價值得出的。相反,我們認為這兩個兵種的比例經過多次的變動之后,將來還要跟目前一樣繼續變化,并且騎兵的絕對數量最后將大大減少。
至于炮兵,自從發明了火炮以后,火炮自然而然是隨著火炮重量的減輕和構造的日益完善而增多的。然而,從腓特烈大帝時代以來,火炮的數量差不多常常保持著每千人兩門或三門的比例。這當然是戰局開始時的比例,這是因為在戰局過程中炮兵的損失不會象步兵那樣大,所以在戰局結束時,火炮的比例會明顯增大,可能達到每千人三門。四門乃至五門。至于這個比例是否恰當,火炮的數量能不能繼續增多而不致于會在總的方面不利于作戰,這些問題只能靠經驗才能解決。
現在我們把整個考察的主要結論歸納如下:
(1)步兵是主要兵種,其他兩個兵種從屬于它。
?。ǎ玻T兵和炮兵不足時,能在作戰指揮上通過更高的藝術以及更積極的活動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但這必須以步兵比對方強大得多作為前提,并且步兵越是精良,就越可能達到這一點。
?。ǎ常┡诒闰T兵更加不可缺少,正是因為炮兵是主要的火力,并且在戰斗中炮兵同步兵的關系更為密切。
(4)總之,就火力來說,炮兵是最強有力的兵種,而騎兵顯然是最弱的兵種。所以,人們必須經常考慮:在不致產生不利影響的前提下炮兵最多可以多到什么程度,騎兵能少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