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前衛和前哨
前衛和前哨是兩個既屬于戰術又屬于戰略的問題。一方面,它們是讓戰斗具有一定的形態和保證實現戰術企圖的戰術部署,另一方面,它們又通常導致獨立的戰斗,而且往往配置在距離主力較遠的地方,因此應當看成為是戰略鎖鏈中的一個環節。正是由于它們是這樣的一種配置,所以我們才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考察,作為前一章的補充。
任何沒作好充分戰斗準備的軍隊,為了在敵人被自己發現以前就能查明敵人接近的情況,都需要有前方警戒,因為視力所能達到的距離往往并不比火器的射程遠多少。如果一個人的視力只能達到一臂那么遠,他算是怎樣的人呢?前哨就是軍隊的眼睛,人們早就這樣說過了。然而,對前衛和前哨的需要并不總是一樣的,對它們需要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兵力。正面。時間。地點。環境。作戰方式,甚至偶發事件都會影響需要它們的程度。因此,當我們看到戰史中那些使用前衛和前哨的記載都并非簡單而明確的,而只是雜亂地羅列了各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并不感到奇怪。
我們看到,軍隊的警戒有時由固定的前衛部隊擔任,有時由拉得十分長的前哨線擔任,有時兩者并用,有時既不用前者又不用后者,另外有些時候幾個行軍縱隊共派一個前衛,有時各縱隊又各自派出自己的前衛。我們想先對這個問題得到一個明確的觀念,然后再看看能否歸納成少數幾條可以實際應用的原則。
假如軍隊在行軍,則由較大的部隊組成前方警戒——前衛(軍隊退卻時則為后衛)。如果軍隊在舍營或野營,則是由兵力不大的哨所加以配置成一線作為前方警戒——前哨。軍隊駐止時,前方警戒可以并且必須比運動時掩護更大的地區,這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所以,軍隊駐止時前方警戒自然是前哨線,軍隊運動時位居前方警戒就自然是集中的部隊。
組成前衛和前哨的兵力可以是各不同的,可以從一個驃騎兵團到一個各兵種編成的強大的軍,可以從只是向野營地周圍派出的小哨以及大哨到一條有各兵種防守的堅固的防線。因此,前衛和前哨的作用也能從單純的偵察一直到抵抗敵人,這種抵抗不僅能夠使軍隊贏得完成戰斗準備所需的時間,并且還能使敵人的措施和意圖提前暴露,從而明顯地提高偵察的作用。
因此,軍隊完成戰斗準備所需要的時間越長,它的抵抗越是根據敵人的特殊部署來加以計劃和組織,一個較強大的前衛和前哨就愈發顯得需要。
在所有的統帥中,腓特烈大帝可稱得上是最善于完成戰斗準備的統帥了,他幾乎只用口令就能指揮他的軍隊投入會戰,而強大的前哨不需要。我們常常看到,他一直是在敵人眼前野營,有時用一個驃騎兵團擔任警戒,有時用一個輕步兵營或從野營地派出的小哨和大哨擔任警戒,而不使用大部隊作警戒。在行軍時,以幾千騎兵(大多是屬于第一線兩翼的騎兵)組成前衛,行軍結束時又將它們重新撤回主力部隊。用固定的部隊擔任前衛的情況極是少見。
一支兵力不大的軍隊要想常常以全部力量非常迅速地行動,發揮訓練優良和指揮果斷的特長,就必須跟腓特烈大帝和道恩作戰時那樣,幾乎完全是在敵人的眼前行動。謹慎的配置和復雜的前哨配系,都會讓這支軍隊的特長失去作用。至于腓特烈大帝由于判斷錯誤和做得過分而導致了霍赫基爾希會戰的失利,這并不能完全證明這種做法本身不對,相反,我們應當從這方面來認識腓特烈大帝的卓越的才能,因為在幾次西里西亞戰爭中,霍赫基爾希這樣的會戰通共就只有一次。
可是,我們也看到,既不缺乏精銳軍隊又具備果斷精神的拿破侖,在前進時卻幾乎每次都要派出強大的前衛。他這樣做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戰術有了變化。這時,軍隊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整體,已不能只用口令指揮它投入會戰了,不能再象一次大決斗那樣依靠技巧和勇敢就能夠解決問題了,這時軍隊必須更多地適應地形和情況的特點,戰斗隊形必須是很多部分組成的整體,從而會戰也必須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整體了。如此一來,簡單的決心必須代之以復雜的計劃,口令就必須代之以較長的命令。這就需要時間和情報。
第二個原因是現代軍隊的數量十分大。腓特烈大帝只是率領三四萬人進行會戰,而拿破侖則率領一二十萬人。
我們之所以選擇了這兩個例子,是因為我們可以肯定,這樣的統帥經常采取某種固定的方法決不會是沒有道理的。通常說,前衛和前哨的運用在現代大大地完善了。但是,就是在西里西亞戰爭中,也并非所有的人都如同腓特烈大帝那樣行動的,在奧地利人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他們的前哨配系要強大得多,并且經常派出一個大部隊作為前衛。就當時奧軍的處境以及情況來說,這樣做是有充足理由的。同樣,在最近的幾次戰爭中,也出現了不少的異樣作法。甚至法國的一些元帥,如麥克唐納在西里西亞,烏迪諾和奈伊在馬克,他們率領大約有六七萬軍隊前進時,我們也沒看到他們用大部隊作前衛。
此時,我們已經闡明了有關前衛和前哨的各種不同兵力的問題。但是,這里我們還必須明確另一個不同點,這就是,當一支軍隊在一定的寬度上不斷地前進或后退時,并列的各縱隊可以有一個共同的前方警戒和后方警戒,或有各自的前方警戒和后方警戒。為了在這方面得到一個明確的觀念,我們得作如下的思考。
如果有一個大部隊被指定擔任前衛,那么它的任務原本只是想要確保在中央行進的主力的安全。假如主力是沿幾條彼此接近的道路行進,這個前衛部隊也可能在這幾條道路上行進,因而也掩護了這些道路,那么翼側的縱隊自然就不再需要專門的掩護了。
但是,在離主力較遠的道路上行進的真正獨立的部隊,卻必須有自己的前方警戒。甚至是組成中央主力的各個部隊,因為道路方面的意外原因而只得距離中央太遠時,也應該有自己的前方警戒。因此,一支軍隊分為幾個獨立縱隊并排前進,就有幾個前衛。假如各縱隊的前衛的兵力比作為可以共同的前衛的兵力小得多,那么它們更多地屬于戰術部署,在戰略上就根本不算是前衛。可是,假使中央的主力有一個強大的部隊作前方警戒,那么這個部隊應該看作是整個軍隊的前衛,并且在許多場合也確實是如此。
為什么要在中央設置比兩翼強大得多的前方警戒呢?有以下三個理由:
(1)因為兵力較大的部隊一般在中央行進;
(2)因為凡是軍隊所占領的地區,其中央正面的部分顯然常常是最重要的部分,一切作戰計劃主要是同中央有關,因此中央部分一般比兩翼更靠近戰場;
(3)因為在中央的先遣部隊,哪怕不能作為真正的前方警戒直接保護兩翼,對兩翼的安全也能起很大的間接的保護作用。在通常情況下,敵人不可能在這種部隊側旁的一定距離內通過,從而對某一翼果斷使用重大的行動,因為敵人不能不害怕自己的翼側和背后會遭到攻擊。中央的先遣部隊對哪怕不足以完全保障翼側部隊的安全,也能夠消除翼側部隊所擔心的很多不利情況。
因此,中央的前方警戒,如果比兩翼的前方警戒強大得多,即是說,是派一支專門的大部隊作前衛,那么,它就不再是簡單地擔任前方警戒的任務——保護后面的部隊不受到襲擊,而是在一般戰略關系上真正趕到先遣部隊的作用了。
先遣部隊可以達到以下幾個目的(這些目的也決定著怎樣使用先遣部隊):
(1)在需要許多時間部署兵力的場合,可以用先遣部隊進行一次比較強有力的抵抗,迫使敵人較謹慎地前進,也就是能夠提高一般的前方警戒的作用。
(2)當軍隊的主力很龐大時,可以將行動不便的主力控制在距敵人較遠的后面,讓一支運動靈活的先遣部隊在敵人附近活動。
(3)哪怕我軍主力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遠離敵人,先遣部隊可以派到敵人附近去偵察敵人。
有人認為,派一個人數不多的偵察隊,或一支別動隊,也可以很好地完成這種偵察任務。但是,假使我們考慮到偵察隊或別動隊十分容易被敵人擊退,而且同大部隊比較起來,它們的偵察手段又是多么有限,那么就會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了。
(4)追擊敵人時,用配屬有絕大部分騎兵的前衛部隊追擊,比用整個軍隊來,可以較快地運動,晚上可以遲一些宿營,早晨則可以早一點出發。
(5)最后,在退卻時作后衛,可以用來防守險要的地區。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仍然是特別重要的部分。的確,乍看起來,似乎這樣的后衛經常有翼側被迂回的危險。但是人們決不應忘記,即使敵人在后衛的側方前進了一定的距離,他要真正威脅我軍的中央部分,還必須經過通向中央的路程,而中央的后衛總是能進行較長時間的抵抗的,并且在退卻時可以殿后。與此相反,假如中央比兩翼后退得快,情況就嚴重了,就會立刻出現被突破的印象,而這個印象本身就是十分可怕的。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比在退卻時更迫切感到需要集中和聯合了。因此,兩翼的任務是在最后仍然回到中央,即使給養條件和道路狀況使得它在相當寬的正面上退卻,當后退結束時,通常仍然要在中央形成集中的配置。此外,如果我們再考慮到,敵人一般是以主力向我軍中央推進的,主要正是對我軍中央施加壓力,那么我們就只能承認,中央的后衛是特別重要的。
由此可見,在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時,派出一個大部隊專門擔任前衛都是恰當的。但是,假如中央的兵力并不比兩翼大,那么就不該派出這種前衛了,例如,1813年麥克唐納在西里西亞迎擊布留赫爾,和布留赫爾向易北河進軍,就都是如此。當時,他們的兵力都是三個軍,分成三個縱隊沿著不同的道路并排地向前行進。沒有聽說他們有這樣的前衛。
但是,將兵力分為三個同樣大的縱隊的做法是非常不值得推薦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這種部署象把一支軍隊分為三個部分一樣,會讓整個軍隊很不靈活,這一點我們在第三篇第五章中已經講過了。
在將整體分為中央部分和獨立的兩翼的情況下(我們在前一章中曾經說過,只要軍隊還沒有特殊任務,這是最自然的配置方式),前衛部隊說應配置在中央部分的前面,因而也在兩翼線的前面。可是,側方部隊對翼側所擔當的任務實際上同前衛對正面所擔當的任務是極其相似的,所以,側方部隊時常同前衛位于一線,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側方部隊甚至可以比前衛配置得更前點。
至于前衛的兵力,那是不必多講的,因為現在通常的習慣已經正確地規定,前衛由一個或幾個從整體區分出來的第一級單位編成,并且加強一部分騎兵。所以,如果一支軍隊區分為若干個軍,那么前衛就是一個軍,如果區分為若干師,則前衛就是一個師或幾個師。
因此容易看出,整個軍隊區分的單位較多,對派遣前衛來說也是相當有利的。
前衛派出的距離,完全依照情況決定,它有時離開主力超過一日行程,有時就在主力的近前方。在大多數情況下,前衛同主力的距離正好是一至三普里,這雖不能成為一條必須遵循的規則,但是卻證明,這樣的距離是常常需要的。
我們在上面的考察中壓根沒有談到前哨,現在我們得要來談談這個問題。
在一開始我們說過,前哨適用于駐止的軍隊,前衛適用于行軍的軍隊,那是為了追溯產生這兩個概念的起源而暫時把它們分開的;可是,顯然,如果我們死板地按這句話來區別它們,那就只是書呆子的做法。
假使說行軍的軍隊到了晚上要宿營,以便第二天早晨繼續前進,那么前衛當然也必須這樣,并且每次都要派出哨兵擔任自己的以及整個軍隊的警戒,但它并不因此就變成了純粹的前哨。只有擔任前方警戒的部隊的主力分散成單獨的前哨,因而它集中的部分已經很小,或者已完全不是集中的部隊時,即是說,一條前哨線的概念已經大于一支集中的部隊的概念時,才能將擔任前方警戒的部隊看成為是前哨而不是前衛。
軍隊宿營的時間越短,就越不需要完善的掩護,在一天內,敵人根本不可能弄清我軍哪兒有掩護,哪兒沒有掩護。宿營的時間越來越長,對所有接近地的偵察和掩護就必須越完善。因此,當停留的時間比較長時,前衛通常將逐漸展開成前哨線。至于前衛應該完全展開成前哨線,還是應當以集中的部隊的形式為主要部分,這主要取決于以下兩方面的情況:第一。雙方軍隊接近的程度;第二。地形的性質。
如果敵我雙方軍隊之間的距離比軍隊正面的寬度小得多,那么在敵我兩軍之間一般不能置配大部隊作前衛,而只能配置一些兵力并不是很大的前哨來保障軍隊的安全。
一般說來,集中的部隊很少直接掩護接近地,所以要它發揮作用就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和較大的空間。在軍隊占領正面很寬的地區(如舍營)的情況下,要打算用集中的固定的部隊掩護接近地,就應該同敵人保持相當遠的距離。所以,冬季舍營時多半用前哨線作掩護。
第二是地形的性質。凡有大的地形障礙,因而可以拿少數兵力組成堅強的前哨線的地方,人們當然是要利用這種地形障礙的。
最后,冬季舍營時如果氣候嚴寒,前衛部隊也完全可以展開成前哨線,因為這樣做它就便于舍營。
在1794—1795年冬季戰局中,英荷聯軍運用在尼德蘭的加強的前哨線已達到了最完善的地步。當時的防線是由許多各兵種組成的旅設置的獨立防哨組成的,并且有一支預備隊可作支援。曾經在英荷聯軍中服務的香霍斯特將這種方法帶回東普魯士,并于1807年在帕薩爾格河畔的普魯士軍隊中應用。除此之外,近來很少有人使用這樣的警戒方法了,這主要是因為在戰爭中運動增多了。有時,就算有運用這種方法的機會,也沒有加以利用,舉個例子莫拉在塔魯提諾戰斗中就是這樣。當時,他如果掉自己的防線拉長一些,恐怕就不至于在前哨戰中就損失掉三十多門火炮了。
不能否認,在適當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還是有很大好處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其他地方還會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