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攻和防御在戰略上的比較
首先我們又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在戰略上有利于取得成果的因素?
正像以前說過的那樣,在戰略范圍是不存在勝利這個概念的。所謂戰略的成果,一方面是指為戰術勝利做好有效的準備(這種準備愈好,戰斗中的勝利就愈會有把握),另一方面是指利用戰術上已取得的勝利。會戰勝利后,戰略能夠通過各種安排使會戰的勝利產生的效果愈多,它能從基礎被會戰動搖了的敵軍那里奪取的戰利品愈多,對于那些在會戰中費盡力量也只能一點一點取得的東西,它能大批大批地取得的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導致這種成果或使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即在戰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幾個:
(1)地利;
(2)出敵不意(或是通過進行真正的奇襲造成出敵不意,或通過在一定的地點出敵意外地配置大量的軍隊以造成出敵不意);
(3)多方面攻擊;
(以上三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三個因素是一樣的。)
(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產生的有利作用;
(5)人民大眾的有力支持;
(6)對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利用。
那么,這些因素對于進攻與防御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防御者占有地利,進攻者具有進行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范圍與在戰術范圍都是一樣的。可應該指出,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范圍比在戰術范圍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戰術范圍,奇襲很少能發展成為大的勝利,但是在戰略范圍,通過奇襲一舉結束整個戰爭的情況卻是不少的。不過也得指出,使用這個手段是把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有的錯誤作為前提的。所以,奇襲這個手段并不能在天平上為進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碼。
在一定地點配置優勢兵力造成出敵不意,這又同戰術上的情況很相似。假如防御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戰區的若干接近地上,那么進攻者很顯然就有以全部兵力打擊敵方軍隊的一部分的有利條件。
但新的防御藝術已采用了另一種行動方法,這就在不知不覺中確定了與此不同的防御原則。只要防御者沒被敵人利用沒有設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倉庫(或補給站)和未作準備的要塞或首都的顧慮,他就毫無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御者存在這種顧慮,他也應到進攻者選定的道路上去迎擊敵人,不然他就會失掉退路。因為,要是進攻者選擇的不是防御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一條道路,防御者也可以在幾天之后用全部兵力在進攻者選擇的道路上找到敵人。在大多數場合下,防御者甚至可以確信他一定會榮幸地受到進攻者的拜訪。而且,若進攻者不得不分割兵力前進(因為給養關系,分割兵力常常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防御者顯然還處于有利地位,能以自己的全部兵力來打擊敵人軍隊的一部分。
在戰略范圍,翼側攻擊與背后攻擊涉及到戰區的背后和側面,所以,它們的性質就大大改變了。
(1)因為從戰區的一端不可能射擊到另一端,所以火力夾擊不存在了;
(2)被迂回者對于失去退路的恐懼小得多了,因為在戰略范圍內,空間不如在戰術范圍那樣容易被封鎖;
(3)在戰略范圍,由于空間較大,內線(也就是較短的路線)的效果增大,這對抵抗多面攻擊極有利;
(4)交通線十分脆弱是一個新的因素,那就是說交通線一被切斷影響就很大。
在戰略范圍內,因為空間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動的一方,即進攻的一方才能夠進行包圍(即多面攻擊);防御者不能夠象在戰術范圍那樣,在行動過程中對包圍者進行反包圍,因為他的軍隊的配置既不可能有與此相對應的縱深,也不可能那么隱蔽。當然這都是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但既然包圍不能帶來什么利益,那么,盡管進行包圍是容易的,這對進攻者又有什么好處呢?所以,若不是因為包圍攻擊對交通線還有些影響的話,在戰略范圍也許根本就不會把它作為一個能導致勝利的因素了。但這個因素在最初的時刻,即在進攻者和防御者開始接觸,但是還保持原來的部署時,很少能起很大的作用。在戰局進程中,當進攻者在敵國國土上漸漸成了防御者,這個因素才起很大的作用。這時候,新的防御者的交通線就變得脆弱了,原來的防御者就能夠作為進攻者來利用這個弱點了。但這種進攻的優越性總的說來不能算作是進攻本身的優越性,因為它實際上是從防御本身的較高關系中產生,有誰還不明白這一點呢!
第四個因素,即戰區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當進攻的軍隊發動了一次戰局,他們當然也就離開了自己的戰區,并由此受到削弱,即他們把要塞和各種倉庫留在后方了。他們需要通過的作戰地區越大,他們所受到的削弱就越厲害(因為要行軍和派出守備部隊),而防御者的軍隊則仍保持著同各個方面的聯系,這就是說,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會受到任何削弱,而且離自己的人員補充和物資補給基地比較近。
第五個因素,即人民大眾的支持,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為有的防御戰局也許是在敵人的國土上進行的,但這一因素終究是從防御的概念中產生出來的,而且在大多數場合,防御都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另外,這里所說的民眾支持主要是(但并不完全是)指民軍與民眾武裝的作用,同時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比較小,人員補充與物資補給基地都比較近,補充和補給來源比較豐富等情況。
通過1812年的戰局,使我們像通過放大鏡一樣清楚地看出第三個跟第四個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過涅曼河的是五十萬人,而參加博羅迪諾會戰的卻只有十二萬人,到達莫斯科的就更加少了。
我們可以這么說,這次巨大的戰局的效果很大,俄國人即使不繼而進行反攻,也可以在長時期內不致遭到新的侵犯。當然,除瑞典之外在歐洲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同俄國的情況相似,可是這個因素仍然是起作用的,只不過是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對第四個與第五個因素還需要作一點說明。有利于防御的這兩個因素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國境內進行的防御中才能夠發揮作用,當在敵國國土上進行防御,而且防御與進攻行動交織在一起時,它們的作用就會減弱。當我們考慮到這一情況時,我們將會發現這兩個因素大概像上述第三個因素一樣,又會對進攻產生一種新的不利。正如防御不是單純由抵御因素構成的一樣,進攻也不是完全由于積極因素構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導致媾和的進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結束。
既然在進攻中出現的一切防御因素都是由于具有進攻的性質,也就是由于它們是屬于進攻的而受到削弱,那就必然認為這一點是進攻中的普遍弱點。
這并不是無謂的詭辯,相反,一切進攻的主要弱點正在這里,因此在制定一切戰略進攻計劃時必須一開始就特別注意這點,即特別注意進攻后接踵而來的防御。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戰局計劃》一篇中作詳細研究。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時像真正的酵素一樣滲透在戰爭的各個要素之中,因而在一定的情況下統帥能夠利用它們來增強自己的力量。應該認為,防御者與進攻者一樣,也擁有這些精神力量;盡管有些精神力量,如果造成敵軍的混亂與恐懼,在進攻中起的作用特別顯著,但是它們通常只在決定性打擊以后才出現,因而,對決定性打擊本身很少能起到重大作用。
到此,我們認為已充分論證了防御是比進攻強的一種作戰形式這一論點。但是,還剩下一個一直沒有談到的小因素需要略提一下,這就是勇氣——軍隊由于意識到自己是進攻者而感到自己占有優勢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確實是存在的,但在軍隊由于勝利或失敗。由于指揮官的才干或者無能而產生的更普遍更強烈的感情中,它很快就會漂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