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抵抗的方法(一)
防御的概念是抵御,在抵御中包括著等待,我們認為等待是防御的主要特征,同時也是防御的主要好處。
可是,戰爭中的防御不能單是忍受,所以等待也不能是絕對的,而只能是相對的。至于同等待有關系的對象,就空間來說,是所有國土。戰區或者陣地,就時間來說,是戰爭。戰局或者會戰。我們十分清楚,它們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位,而只是縱橫交錯的一定范疇的中心。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得不滿足于只對事物進行分類,而不嚴格地加以區分,并且這些概念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十分明確,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它們來確立其它的觀念。
因此,國土防御只不過是等待敵人來進攻國土,戰區防御僅僅是等待敵人進攻戰區,陣地防御也只是等待敵人進攻陣地。防御者在這一時刻以后實施的任何積極的。因而或多或少帶有進攻性質的活動,都不能改變防御的概念,因為,防御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優點——等待,已經做到了。
從時間范疇來區分的戰爭。戰局和會戰同國土。戰區和陣地是相關的概念,所以我們以上就國土。戰區和陣地論述的問題對于戰爭。戰局和會戰也是適用的。
因此,防御是由等待和行動這兩個性質不同的部分組成的。當我們使等待同一定的對象發生了關系,并在采取行動以前先進行等待時,我們就有把兩部分結合成一個整體。可是,一次防御行動,特別是一次大的防御行動,如戰局或者整個戰爭,從時間來說,卻不能劃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個階段只是等待,而第二個階段只是行動;它是由等待和行動這兩種狀態交錯而成的,因此,等待能夠像一條連綿不斷的長線貫穿于整個防御行動中。
我們之所以這樣重視等待,是因為我們現在探討的問題自身要求我們這樣做。任何理論迄今還沒有把等待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提出來,雖然這常常是不自覺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已經不斷地成為行動的根據了。等待是整個軍事行動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以至于軍事行動沒有等待幾乎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在以后談到等待在力量的相互作用中的效果時,我們往往還要提到這一點。
現在我們想談談,等待這個因素怎樣貫穿在整個防御行動中,以及由此可以產生哪些不同程度的防御方式。
為了用比較簡單的情況來說明我們的觀點,我們打算把國土防御留到《戰爭計劃》一篇去研究,因為在國土防御中,政治關系很復雜,并且影響也比較大。而另一方面,陣地上和會戰中的防御行動是戰術問題,它們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時才是戰略活動的起點。因此戰區防御是最能闡明防御的情況的。
我們說過,等待與行動(行動經常是反攻,也就是還擊)是組成防御的兩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如果沒有等待,防御就不成其為防御,沒有行動,防御就不成其為戰爭。根據這個見解我們在前面已得出了這樣一個概念:防御無非是可以更有把握地戰勝敵人的一種較強的作戰形式。我們所以必須絕對堅持這一觀念,一方面是由于歸根到底只有它能使我們避免犯錯誤,另一方面是由于這一觀念愈是生動,愈是為人們所掌握,就愈能讓整個防御強而有力。
假如有人想要把防御的第二個必要組成部分還擊再加以區分,只把狹義的抵御,即把守衛國土。戰區和陣地看成是必要的部分(這一部分活動只進行到足以保證這些地區的安全為止)而把轉入真正戰略進攻的進一步還擊卻看成是同防御無關的。可有可無的東西,那么,這種看法是和我們上述觀念相違背的。所以,這種區分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我們堅決主張必須把報復思想作為防御的基礎;因為無論防御者最初的還擊在順利時能讓敵人受到多大損失,仍然不能造成進攻和防御在對比關系上所需要的均衡。
由此我們說:防御是可以比較容易地取得勝利的較強的作戰形式,可是這個勝利是不是能超過防御原先的目的,則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但是,防御是和等待這個概念分不開的,所以戰勝敵人這一目的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即只有在出現了進攻的條件下才可以存在。因此,不言而喻,假如沒有出現進攻,防御就只能滿足于保持原有的狀況。保持原有的狀況是防御在等待狀態中的目的,也是它最直接的目的。與此同時,防御只有在滿足這一較低的目的時,才能得到它作為較強作戰形式的那些優點。
如果我們現在設想一支軍隊奉命防守它的戰區,那么防御可能會有下列幾種方式。
(1)敵人一進入戰區,軍隊就立即進攻(例如莫爾維次會戰。霍亨甫利得堡會戰)。
(2)軍隊在戰區邊沿附近占領陣地等待進攻敵人出現在陣地前面,然后自己進攻敵人(如恰斯勞會戰。索爾會戰和羅斯巴赫會戰)。在這種情況下,顯然行動是比較被動的,等待的時間較長。雖然在真正出現敵人進攻的情況下,采取這種防御方式和前一種方式相比所贏得的時間多不了多少,或者一點也不多,可是在前一種場合肯定會發生會戰,而在這種場合下就不一定會發生會戰,敵人可能沒有足夠的決心發起進攻,所以等待的利益也就更大。
(3)軍隊在戰區附近的陣地上不僅等待敵人下決心進行會戰(即等待敵人出現在我們陣地前面),而且還要等待敵人發動真正的進攻(為了引用同一個統帥的戰例,我們可以將崩策耳維次筑壘陣地作為例子)。在這種場合,人們將進行一次真正的防御會戰;而且,正像前面我們說過的,這種防御會戰還是可以包括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軍隊的進攻行動的。跟第二種場合一樣,這里也根本不考慮贏得時間的問題,但是敵人的決心卻將受到新的考驗。有的進攻者在發起進攻之后,發現對方的陣地過于堅固,在最后時刻或者在進行第一次嘗試以后就放棄進攻的決心。
(4)軍隊退入本國腹地進行抵抗。退卻的目的,是為了使進攻者的兵力受到削弱,并等待進攻者削弱到不得不自行停止前進,或者至少不能擊敗我們在他進攻路程的終點進行的抵抗。
如果防御者能在退卻中留下一個或幾個要塞,迫使進攻者不得不進行圍攻或包圍,那么這種情況表現得最為清楚和明顯。進攻者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會受到多大的削弱,防御者有多好的機會可以以巨大的優勢兵力在一個地點上攻擊進攻者,這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即使沒有要塞,向本國腹地退卻也能使防御者漸漸取得他所需要的均勢或優勢(在戰區邊沿附近他是得不到這種均勢或優勢的),因為在戰略進攻中任何的前進都會使兵力遭到削弱,這種削弱一方面是前進本身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必要的分割兵力造成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在研究進攻時再作詳細的闡述。在這里我們所以先提出這個真理,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經過歷次戰爭而充分證明了的事實。
在這第四種場合中,首先應該把贏得時間看作是一種重大的利益。如果進攻者圍攻我們的要塞,那么我們就贏得了要塞陷落之前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星期,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長達幾個月。如果進攻者的削弱,即他的進攻力量趨于枯竭只是前進和占領必要的地點造成的,或者只是路程漫長造成的,那么,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贏得的時間還會更多,我們轉入行動就不致被限制在一定的時刻了。
除了考慮在進攻者進攻路程的終點雙方兵力對比的變化以外,我們還要考慮防御者不斷增長的等待的利益。即使進攻者實際上并沒有因為前進而削弱到不能在我們主力停下來的地方發起進攻的地步,他也很可能沒有決心發起進攻,因為在這里采取進攻經常比在戰區邊沿附近采取進攻需要更大的決心。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軍隊已經削弱,不再是新銳的軍隊了,同時危險也已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對于一些優柔寡斷的統帥來說,到達并占領了所到達的地區之后,他們也許是真的認為沒有必要再進行會戰,也許只是借口已沒有進行會戰的必要,往往就完全放棄了進行會戰的想法。由于進攻者放棄了進攻,雖然防御者不能像在戰區邊沿附近那樣充分取得消極結果,可他畢竟贏得了許多的時間。
由此可見,在上述四種場合,防御者都能得到地利;同樣十分明顯的是,他在行動中還能利用要塞和得到民眾的幫助。這些因素的作用是按照上述四種防御方式的順序依次遞增的,在第四種防御方式中削弱敵人力量的主要就是這些因素。等待的利益也是按這四種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遞增的,不言而喻,因此上述四種防御方式的依次變換應該看作是防御力量的真正的依次增強,作戰方式越與進攻不同,它就越強。我們并不害怕人們因此而責難我們,說我們認為一切防御中最消極的防御卻是最強的。因為抵抗行動并不按上述四種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減弱,它僅僅只是被延遲和推后了而已。人們能借助堅固而合適的筑壘陣地進行更有效的抵抗,而且當敵人的兵力由于遭到這一抵抗而損失了一半的時候,就可以對他進行更為有效的還擊,這決不是不合理的。如果道恩沒有利用科林附近的有利陣地,他也許就不能取得那次勝利。假如道恩在腓特烈大帝率領不多于一萬八千人的軍隊撤離戰場時進行了更為猛烈的追擊,這次會戰就可能成為戰爭史上最輝煌的勝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