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要塞(續)
我們已談了要塞的使命,現在要談一談要塞的位置問題,這個問題初看起來好像極為復雜,因為要塞的使命很多,而且每一個使命又因地形不同而可能有變化。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住事情的本質,避免在一些沒意義的枝節問題上糾纏,那么,就沒有必要考慮這些了。
當然,如果在那些可以看作是戰區的地區內,把連接兩國的大路上的最大最富庶的城市,尤其是在靠近港口。海灣以及大江河沿岸與山地中的城市都構筑成要塞,那么,前一章所提出的所有的使命就都能實現了。大路與大城市總是在一起的,兩者還同大江河與海岸有著密切市很少在山地。因此,如果某一個山地就其位置和方向來看適于作為防線,就可以構筑一些小堡壘來專門封鎖山地的道路與隘口,但應該盡力少花費用,因為大的要塞設備應留給平原上的大城市。
我們還沒談到在邊境設置要塞的問題,也沒有談到整個要塞線的幾何形式以及設置要塞的地點的其他地理條件,因為前一章所談的使用被我們看成是要塞的最重要的使命,并認為,在很多場合,尤其是在一些小國,構筑要塞時只考慮這些使命也就夠了。當然就那些幅員比較遼闊的國家來說,有的擁有很多大城市與大路,有的則相反,幾乎完全沒有大城市和大路;有的非常富裕,在現有的很多要塞以外還想構筑新的要塞,有的則相反,極貧窮,不得不以很少的要塞勉強應付。總而言之,如果要塞的數目同需要構筑要塞的大城市與大路的數目不相適應,大城市和大路不是特別多就是極少,那么選擇構筑要塞的地點時候,就可以而且需要考慮另外一些依據。我們只是簡單地談談這個問題。
現在需要討論一下的還有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當連結兩國的主要道路很多,不能在每一條道路上都設置要塞時,應選擇在哪些道上設置要塞的問題;
要塞應僅僅設置在邊境附近,還是應該分布在全國;
要塞應平均分散地設置還是成群地設置;
設置要塞時務必考慮的地理條件。
就要塞線的幾何形式來說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比如:這些要塞應成一線配置,還是成多線配置,也就是說,要塞重疊配置的作用大還是并列配置的作用大;應棋盤式配置,還是直線式配置,或要塞線像要塞本身的形狀一樣具有一些凹進去的和凸出來的部分。我們認為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枝節問題,就是說,是一些不必加以考慮的問題,當人們提到更重要的問題時,就一定不會再去談論它們了。我們在這兒所以談到這些問題,只是因為在有些書本上不但談到這些內容貧乏的東西,并且還認為它們有極重要的意義。
對于第一個問題,為了把問題講得更清楚,我們只想提一提南德意志對法國,即對上萊茵地區的關系。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構成南德意志的各個邦的情況,只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從戰略上來決定構筑要塞的地點,那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出現,因為從萊茵河通往弗蘭肯。巴伐利亞與奧地利的腹地有無數漂亮的大路。雖然在這些大路上并非沒有比一般城市大得多的大城市,比如紐倫堡。符次堡。烏耳姆。奧格斯堡。慕尼黑等,但如果不打算在所有這些城市中都構筑要塞,那就必須有所選擇。此外,即便人們根據我們的觀點,認為主要應在最大最富庶的城市構筑要塞,他們也還是不得不承認,由于紐倫堡和慕尼黑的位置不同,這兩個城市具有明顯不同的戰略意義。因而,始終存在著這樣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不是可以不在紐倫堡而在慕尼黑地區的一個地點,即便是比較小的地點構筑要塞。
至于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作出決定,也就是說,怎樣回答第一個問題,請讀者參閱我們論述一般防御計劃與選擇進攻點問題的那幾章。哪里是最自然的進攻點,哪里就是我們尤其應構筑要塞的地方。
因而,在敵國通往我國的許多主要道路中,我們將首先在那些最直接通往我國心臟的道路上構筑要塞,或在那些由于穿過富饒的地區或靠近通航的河流因此最便于敵人行動的道路上構筑要塞。這樣,這些要塞就能阻止敵人的前進,或當敵人企圖從要塞側旁通過時,我們當然就可獲得威脅他翼側的有利的機會。
維也納是南德意志的心臟,只從對法國作戰這個角度來看(假定瑞士和意大利都是中立的),慕尼黑或者奧格斯堡作為主要要塞顯而易見會比紐倫堡或符次堡起更大的作用。如果同時還考慮到從瑞士經過提羅耳來的和從意大利來的道路,這一點就更清楚了;因為慕尼黑或者奧格斯堡對這兩條道路來說總可以起到一些作用,而符次堡與紐倫堡對它們卻差不多完全不起作用。
現在我們來談談第二個問題:要塞應僅僅設置在邊境旁邊,還是應該分布在全國。首先必須指出,對小國來說,這個問題是多余的,因為戰略上可以稱為邊境的地方,在小國幾乎就是整個國土。國家越大,考慮這個問題越有必要。
對這個問題的最自然的回答是:要塞應設置在邊境附近,因為要塞應該用來保衛國家,而守住了邊境也就保衛住了國家。這一看法一般來說是正確的,但從以下的探討中可看出這個觀點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要主要指望外來援助的防御,都尤其重視贏得時間。這種防御不采取強有力的還擊,而是采用緩慢的抵抗行動,它主要的利益更多地在于贏得時間,而不在于削弱敵人。假如其他一切情況相同,敵人攻占分布在全國的。彼此相隔很遠的要塞比攻占密集在邊境附近一線上的要塞所費的時間要長一些,這也是極自然的。其次,凡是想通過使敵人拉長交通線與生活遇到困難而戰勝敵人的一切場合,也就是說在那些可以主要靠這種抵抗方式的國家中,僅在邊境附近設置要塞是完全錯誤的。最后,如果考慮到下述情況,那么就可看出在腹地設置要塞多少總是有道理的。這些情況是:只要條件允許,在首都構筑要塞必須看成是首要的事情;各個地區的首府和商業中心,根據我們的原則也需要構筑要塞;橫貫全國的山脈。江河與其他地形障礙都有利于設置新的防線;有些城市天然地勢險要,需要構筑要塞;最后,某些軍事設施,比如一切兵工廠,設置在腹地就比設置在邊境附近有利,而且因為它們很重要,的確值得用要塞來掩護。我們認為,在那些有很多要塞的國家中,即便把多數要塞設置在邊境附近是正確的,但是在腹地完全不設置要塞,這畢竟是個嚴重的錯誤。很顯然,法國就犯了這個錯誤。要是某個國家的邊境地區完全沒有大城市,只在深遠的后方才有大城市(比如在南德意志這種情況就特別明顯,在施瓦本幾乎根本沒有大城市,但在巴伐利亞卻有很多大城市),那么是否只該在邊境附近設置要塞就更值得懷疑了。我們認為,沒必要根據一般的論據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說,在這種場合必須考慮具體情況才能作出結論,另外我們請求讀者注意本章最后的結論。
第三個問題是,要塞主要應成群地設置,還是主要應該分散地平均分布。如果對各方面的情況都進行了考慮,那么在這方面很少會有問題。但我們并不因此就認為這是無意義的枝節問題,因為由距離一個共同中心只有幾日行程的兩三個或四個要塞組成的要塞群,當然能讓這一中心和在該地的軍隊增強力量,因此,只要其他條件容許,人們一定會力圖構筑這樣的戰略棱堡。
最后一個問題是對于決定設置要塞的地點的其他地理條件。要塞設置在海濱。大江河的兩岸與山地,能加倍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必須加以考慮的主要問題,我們在前面已談過了,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地理條件應該加以考慮。
如果一個要塞無法直接設置在江河的岸上,那最好不要把它設置在江河附近,而要設置在離江河十到十二普里的地方。因為不這樣的話,江河在我們上面提到的一切方面都會制約與影響要塞發揮作用的范圍。
在山地就沒有這種情形,因為山地不會像江河那樣把大部隊與小部隊的行動限制在幾個點上,但在山地的向敵一面設置要塞是不利的,因為這樣很難替要塞解圍。如果把要塞設置在山地的背敵一面,那就會使敵人的圍攻極困難,因為山地切斷了敵人的交通線。我們請大家看一下1758年圍攻阿里木次的例子。
難以通行的大的森林地與沼澤地的情況是同江河類似的,這是不難理解的。
位于難以通行的地形上的城市是否應設置要塞,這也是一個常常被人提起的問題。因為這種城市用少量的費用就能筑成要塞進行防守,換句話說,這種城市同通行不困難的地形上的城市相比,付出一樣多的人力物力,可以成為堅固得多而一般難以攻克的要塞。同時,因為要塞的使命更多的是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所以似乎沒必要去過多地考慮那種以為很容易把這種城市封鎖的意見。
最后,如果回過來再考慮一下我們所提出的如何在全國構筑要塞的極簡單的理論,我們可以說:這種理論建立在一些直接關系到國家根基上的重大而長遠的事情與條件的基礎之上,因此這種理論不可能有關于戰爭的流行一時的時髦觀點。空想的戰略妙計與只適合于暫時的個別需要的觀點;這些觀點和妙計對為了使用五百年。甚至一千年而構筑的要塞來說是錯誤的,如果按照這些觀點行事的話,只會引起無可挽救的結果。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亞境內蘇臺德山的一個山脊上建筑的西耳貝爾堡要塞,在情況完全變化了之后,就幾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義和作用;而布勒斯勞如果始終是一個堅固的要塞,那么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不論是對抗法國的軍隊,還是對抗俄國的軍隊。波蘭的軍隊和奧地利的軍隊,它都能繼續保持它原來的意義與作用。
請大家別忘記,我們進行這些考察并不是針對一個國家完全從頭構筑要塞的那種情況提出的,如果是這樣,那么這些考察就沒用處了,因為從頭構筑要塞的情況是很少的,甚至是壓根兒沒有的。我們實行的這些考察對設置任何一個要塞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