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防御陣地
只要我們利用地形作為防護手段,那么在上面接受會戰(zhàn)的陣地就是防御陣地,至于當時我們的行動是以防守為主還是以攻擊為主,這是沒關系的。僅僅從我們關于防御的總的看法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人們可以進一步把一支向敵人前進的軍隊在敵人挑戰(zhàn)而被逼應戰(zhàn)時所占領的任何陣地,也叫防御陣地。實際上,大多數(shù)會戰(zhàn)都是這么發(fā)生的,在整個中世紀,就沒有其他的會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大多數(shù)陣地都是這一類陣地,對于這種陣地,我們只要指出陣地的概念是同行軍的野營地不一樣的就夠了,但我們這兒所談的卻不是這一類陣地,那些專門叫做防御陣地的陣地必定還有同這一類陣地不同的地方。
在一般陣地上決戰(zhàn)時,時間概念顯然是主要的;相向運動的雙方軍隊在進行決戰(zhàn)時,地點是次要的,它只要不特別不合適就行了。但在真正的防御陣地上進行決戰(zhàn)時,地點概念卻是主要的,因為決戰(zhàn)是在這一地點進行的,或者更確切點說,主要是運用這一地點進行的。這里指的只是這種陣地。
這時,地點的意義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這個地點可以讓配置在這里的軍隊對整個防御起一定的作用;其二,這個地點的地形可以作為掩護與加強這一部分軍隊的手段。簡略地說,前者是戰(zhàn)略意義,后者是戰(zhàn)術意義。
假如我們想說得確切一些,那么防御陣地這個概述,只是從上述戰(zhàn)術意義的角度提出的,因為,如果從戰(zhàn)略意義的角度來看,軍隊即便不利用這一地點的地形進行防御,而是采取進攻行動,也可以對整個防御發(fā)生這樣的作用。
上述兩種意義中的第一種意義,即一個陣地在戰(zhàn)略上的作用,往后在研究戰(zhàn)區(qū)防御時才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我們在這里只想談現(xiàn)在可以談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兩個非常近似因而常被混淆的概念,即對陣地的迂回和從陣地的側旁通過。
對陣地的迂回是指繞過陣地的正面,這種迂回有時是為了從翼側乃至在背后攻擊這一陣地,有時是為了切斷這一陣地的退卻線與交通線。
前一種情況,就是翼側攻擊與背后攻擊,是戰(zhàn)術范圍內的行動,在軍隊的機動性很大。一切戰(zhàn)斗計劃都或多或少地以迂回和包圍為目的的今天,每個陣地都務必對此有所準備。一個名副其實的堅固陣地不僅應該有堅強的正面,而且當翼側與背后受到威脅時,應至少還能在那里組織有利的戰(zhàn)斗。這樣,陣地不僅不會由于受到旨在從翼側或背后襲擊它的迂回而失去作用,而且在這時發(fā)生的會戰(zhàn)中能發(fā)揮它原來的作用,同時通過會戰(zhàn)仍能給防御者帶來陣地在一般情況下所能提供的利益。
如果陣地遇到進攻者旨在威脅退卻線與交通線的迂回,那么,這就是戰(zhàn)略問題了。這時問題在于陣地能堅持多久與是否在保障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面優(yōu)于敵人,而這兩點都取決于陣地的位置,也就是說主要取決于雙方各自的交通線與陣地構成的角度。任何良好的陣地都應當在這方面保障防御的軍隊占有優(yōu)勢。無論如何陣地應該不致因遭到迂回而失去作用,與此相反,至少應使進行這種迂回的那部分敵人軍隊不起任何用途。
但是,如果進攻者不去理睬在防御陣地上等待的敵人軍隊,而用主力從另一條道路前進,去追求自己的目的,那這就是從陣地側旁通過。如果進攻者能不受阻礙地這樣做,那么,當他通過之后,防御者就不得不立即放棄這個陣地,也就是說這個陣地已失去它的作用。
如果僅就”從陣地側旁通過”的字面上來看,在世界上差不多沒有不能從側旁通過的陣地:像彼烈科樸地峽那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幾乎可以不用加以考慮。因此,不能從陣地側旁通過,肯定是由于進攻者從陣地側旁通過會遭到不利的緣故。至于這種不利究竟是什么,我們在第二十七章將會有更好的機會予以闡明。這種不利有可能是大的不利,也可能是小的不利,總之,它在這種場合替代了陣地遭到攻擊時所能發(fā)揮出來的戰(zhàn)術效果,它與這種戰(zhàn)術效果一起構成防御陣地的目的。
根據(jù)以上的考察可看出,防御陣地應該具備兩種戰(zhàn)略上的作用:
讓敵人無法從它的側旁通過;
在保障交通線的斗爭中讓防御者處于有利地位。
現(xiàn)在我們要補充一下另外兩種戰(zhàn)略上的作用:
交通線與陣地正面構成的角度對防御者戰(zhàn)斗的進程也應該產(chǎn)生有利的作用;
地形一般說來應對防御一方起好的作用。
交通線與陣地正面構成的角度不僅關系到進攻者能否從陣地側旁通過,能否切斷陣地上的糧食供應,且關系到會戰(zhàn)的全進程。斜方向的退卻線在會戰(zhàn)中有利于進攻者進行戰(zhàn)術迂回,但讓防御者在戰(zhàn)術上無法自由活動。然而,斜方向配置并不總是戰(zhàn)術上的過失,它往往是在戰(zhàn)略方面選擇地點不當?shù)慕Y果。例如說,如果道路在陣地附近改變方向,那么斜方向配置是根本不可避免的(比如1812年的博羅迪諾會戰(zhàn))。在這樣情況下,進攻者可以不改變他原來的交通線垂直于自己正面的態(tài)勢而讓自己處于可迂回防御者的方向上。
另外,如果進攻者有很多退路而我們只有一條,那么進攻者就會處于在戰(zhàn)術上有很大活動自由的有利地位。在所有這些場合,防御者即便用盡了一切巧妙的戰(zhàn)術,也無法消除戰(zhàn)略錯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至于談到最后第四點,地形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對防御者十分不利,造成即使精心地選擇了并且很巧妙地運用了戰(zhàn)術手段,也不能消除這一不利情況。在這個方面,應該注意的幾項主要的情況是:
(1)防御者首先必須在觀察敵人方面與在自己陣地范圍內能夠快速攻擊敵人方面爭取有利條件。只有能阻止敵人接近地形障礙同這兩個條件結合的地方,地形才尤其有利于防御者。
一切在制高點瞰制之下的地點對防御者都是不利的;一切山地的陣地或大多數(shù)山地的陣地(這問題在有關山地戰(zhàn)的那幾章中還要專門論述),一切側方依托山地的陣地(因為山地雖然給敵人從陣地的側旁通過增加困難,可是卻利于他進行迂回),凡是前面不遠有山的陣地,以及不符合上述對地形要求的一切地點對防御者全是不利的。
在與上述不利情況相反的情況中,我們只想提出陣地背后有山地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可以帶來很多利益,以致一般說來可以把它看成是對防御陣地最有利的情況之一。
(2)地形應在一定程度上同軍隊的編成特點相適應。一支騎兵占多數(shù)的部隊,當然會去尋找開闊地。而一支騎兵與炮兵都比較少,但擁有大量有戰(zhàn)爭鍛煉而又熟悉地形的勇敢的步兵的部隊,就最好選擇極復雜。困難的地形。
在這里,我們沒必要詳細論述防御陣地的地形對軍隊所具有的戰(zhàn)術意義,而只談防御陣地的地形的總作用,因為只有這種作用是戰(zhàn)略上起作用的一個因素。
毫無疑問,軍隊單純?yōu)榱说却龜橙诉M攻所占領的陣地,應為這支軍隊提供非常有利的地形條件,這種條件可以看成是讓軍隊力量成倍增加的因素。當大自然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但仍不能滿足我們愿望的地方,就要求助于筑城術。用這種方法往往可以讓陣地的某些部分加強到堅不可摧的程度,在個別情況下甚至可以讓整個陣地加強到堅不可摧的程度。當然,在整個陣地堅不可摧的情況下,防御措施的整個性質就起了變化。此時,我們的目的不再是在有利條件下進行會戰(zhàn),也不再是通過這種會戰(zhàn)取得戰(zhàn)局的成果,而是不經(jīng)過會戰(zhàn)取得戰(zhàn)局的成果。我們讓軍隊在堅不可摧的陣地上固守,這就是我們斷然拒絕會戰(zhàn),逼迫敵人采用其他方法來決定勝負。
因而,我們必須把這兩種情況完全區(qū)別開來,我們在以堅固陣地為題的下一章中討論后面這一種情況。
我們在這兒所談的防御陣地,無非是一個通過加強而變得十分有利于防御者的戰(zhàn)場。但是,防御陣地要成為戰(zhàn)場,加強的程度就不應過大。防御陣地到底應該堅固到什么程度呢?當然,敵人進攻的決心越高,陣地的堅固程度也要越大,這一點取決于對具體情況的判斷。對抗拿破侖這類人物與對抗道恩或者施瓦爾岑堡這類人物比較起來,可以并且必須守在更加堅固的防御工事后面。
如果陣地的某一部分(例如正面)是堅不可摧的,那么就該把它看作是構成陣地的全部力量的一個因素,因為在這些地點節(jié)約下來的兵力可用在其他地點。但是,必須指出:敵人由于無法攻擊這些堅不可摧的部分,就會全部改變他的攻擊方式,這時先必須弄清楚,迫使敵人改變攻擊方式對我們是否有利。
比如,如果在一條大河后面很近的地方占領陣地,以致可以把這條大河看作是對正面的加強(這是常有的情況),那么敵人就只能在右方或者左方更遠的地方渡河,變換正面向我們進攻,因而,實際上江河就成為我們在右翼或左翼的依托點。這時,主要的問題就在于這種情況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利弊。
我們覺得,防御陣地的堅固程度越不暴露,我們在戰(zhàn)斗中造成讓敵人意料不到的機會越多,防御陣地就越接近理想。就如應該設法對敵人隱瞞自己真正的兵力和軍隊真正的動向一樣,我們同樣也應力求對敵人瞞住自己想從地形方面取得的利益。當然,這只能做到一定的程度,并且也許需要一些特別的。迄今還很少運用過的辦法。
任何一個位于大要塞(不論它在哪個方向)附近的陣地都能讓軍隊在運動和作戰(zhàn)方面比敵人占更大的優(yōu)勢。適當?shù)厥褂靡皯?zhàn)工事可以彌補某些地點天然條件的不足,這樣就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意愿預先決定戰(zhàn)斗的大體輪廓,這就是一些利用人工加強陣地的方法。要是我們把這些方法同善于選擇地形障礙(使敵軍行動增加困難,但又不致不可能行動)結合起來,如果我們盡量利用環(huán)境帶來的所有利益,比如:我們熟悉戰(zhàn)場而敵人不熟悉,我們會比敵人更好地隱蔽自己的各種措施以及在戰(zhàn)斗過程中能夠比敵人更好地運用出敵不意的手段,那么,這些條件結合在一起就讓地形產(chǎn)生一種強有力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作用,讓敵人由于這種作用而遭到失敗,卻不知道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防御陣地,而且在我們看來這恰恰是防御戰(zhàn)的最大優(yōu)點之一。
如果排除特殊情況不談,我們就可以認為中等耕作程度的起伏地大多可以提供這樣的陣地。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