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續(xù))——形態(tài)和部署
我們在第十五章中論述了山地戰(zhàn)斗的性質,在第十六章論述了山地戰(zhàn)斗在戰(zhàn)略上的應用,在這些論述中曾經多次提到真正的山地防御這一概念,但沒有詳細論述這種防御的形態(tài)和部署。在這里,我們想比較詳細地探討一下該問題。
山脈常常呈帶狀延伸于地球表面,使水流在它左。右分道下流,它因此成為整個水系的分水嶺。山脈各部分的分布形式也是這樣的,各支脈或山脊從主脈分出后又形成各支較小的水系分水嶺。基于上述的情況,山地防御的定義最初十分自然地主要是構成一個狹長的。像一道大屏障似的障礙。盡管地質學家對于山脈的生成及其形成的規(guī)律至今還沒有定論,可是,不論山脈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的,還是水流是山脈的產物,水流的流向總是最確切最直接地表明了山脈的體系。因而,在考慮山地防御時以水流的流向作根據也是很自然的。人們不僅應當把水流看成是可以用來全面知道地面起伏情況(即地表斷面情況)的天然水準儀,而且還應當把那些由水流形成的谷地看作是最容易到達山頂的道路,因為水流的沖刷過程無論如何總是能夠讓高低不平的山坡變得平坦而有規(guī)則一些。根據這樣的論述,山地防御的概念大概是這樣的:當防御的正面大體與山脈平行時,山脈就可以看作是一種阻礙通行的巨大障礙,是一種僅有谷地可供出入的大壘墻。這時候防御陣地應該設置在這一壘墻的頂部,即沿山脊上臺地的邊緣,而且橫向地切斷各主要谷地。假如防御的正面同山脈近于垂直,那么防御陣地就應該設置在主脈的一個主要支脈上,陣地的正面必須和主要谷地平行并一直延伸到主脈的山脊(這里可以看成是防線的終點)。
我們之所以在這里談到這一套按照地質結構進行的山地防御的配置方法,是因為這一套配置方式在軍事理論中確實曾經風靡一時,并且它把沖刷過程的規(guī)律在所謂地形學中和戰(zhàn)法混和在一起了。
可是,在這種見解中有很多錯誤的假定和不確切的概念的替換,以致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從這種見解中得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可以作為制定成套理論的依據。
實際上,山脈的主要山脊都是不宜于歇宿和難以通行的,因而不能在上面配置大量部隊;次要山脊往往不僅不適合歇宿和難以通行,并且不是太短就是太不規(guī)則,因此同樣不能配置大量部隊。臺地并不是在所有山脊上都有的,即使有,也大多是狹窄的,不宜于歇宿的。如果細細觀察一下,我們就能發(fā)現,甚至連那種主要山脊較長。兩側大致上可以看作是斜面或至少可以看作是階梯狀山坡的山脈也是極少的。主要山脊總是蜿蜒彎曲而又分支很多,大支脈則成曲線伸向原野,并且往往恰好在其終點又高聳入云,成為高出主要山脊的山峰;山麓與山峰連接,構成了同山脈體系不相稱的巨大深谷。另外,在幾條山脈交叉的地方,或者幾條山脈向外伸展的開始點,就根本不存在狹長的呈帶狀的山脈了,而是只有呈輻射狀分布的水流和山脈。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像上述所說的那樣來觀察山地,他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在山地按地質結構系統地配置軍隊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要是堅持把這種想法作為配置軍隊的基本思想,那是不符合實際的。可是,關于山地的具體應用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應該值得注意。
如果我們再從戰(zhàn)術方面仔細觀察一下山地戰(zhàn)的情況,那么就能看到山地戰(zhàn)主要表現為下面兩種防御:陡坡防御和谷地防御。谷地防御,常常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發(fā)揮較大的抵抗效果,可在進行這種防御時設法同時在主要山脊上設防,因為對這種防御來說,占領谷地本身往往更為必要,并且由于谷地接近平原的部分比較低,因此占領谷地的這部分比占領谷地靠山的起點更為重要。因而,即使在山脊上完全無法設防,這種谷地防御仍然是防御山地的一種手段;山脈越高,攀登越難,谷地防御起的作用常常也就愈大。
從所有這些考察中可以看出,防御一條同某一地質線相一致并多少近于規(guī)則的防線的想法應當完全拋棄,人們應該把山地只看成是高低不平和布滿各種阻礙的地面。對于這種地面的各個部分,只要情況許可應盡量加以利用。某一地區(qū)的地質線盡管對知道山地的概貌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防御措施中卻無多大的用處。
不論是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還是在七年戰(zhàn)爭中,或是在革命戰(zhàn)爭中,我們都還沒有發(fā)現過部隊遍布整個山系并按山脈的主要輪廓組織防御的情況。我們從沒有見著軍隊配置在主要山脊上。軍隊總是配置在山坡上:有時配置得高些,有時配置得低些,有時配置在主要山脊的這一面,有時在那一面;有時和主要山脈平行,有時和它垂直,有時則同它斜交;有時順著水流,有時逆著水流。我們發(fā)現,在一些較高的山地,比如在阿爾卑斯山,部隊甚至常常是集中地沿著谷地配置的;而在一些較低的山地,如在蘇臺德山,則會看到一種極為特別的情況,即軍隊常配置在自己一方山坡的半腰,也就是說面臨著主要山脊配置(如在1762年,臘特烈大帝為了掩護對希維德尼察的圍攻而占領的陣地就是這樣的,他的陣地就是面對著歐累峰設置的)。
七年戰(zhàn)爭中著名的施莫特賽芬陣地和蘭德斯胡特陣地就是配置在一般來說是低深的谷地中的,福臘耳貝克境內的費爾特基爾赫陣地的情況也是這樣。在1799年和1800年戰(zhàn)局中,法軍和奧軍的一些主要的防哨自始至終都是配置在谷地中的。這些防哨不僅橫方向地封鎖著谷地,而且駐守著整個狹長的谷地。可是各山脊卻根本無人占領,或者只是配置少數幾個小的防哨。
高聳入云的阿爾卑斯山的山脊既不便于通行,又不宜于歇宿,因此不可能用大量部隊加以防守。如果為了控制山區(qū),一定得派軍隊駐在那里,那么只有把軍隊配置在谷地里。乍看起來,這樣做似乎是錯誤的,因為根據一般的理論,人們一定會說谷地處于山脊瞰制之下。可是,實際情況并不那樣恐怖,在山脊上只有很少的道路和小徑可以通行,并且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只有步兵可以通行,因為所有的車道都分布在谷地里。因而,敵人只能用步兵登上山脊的個別地點。可是在這樣的山地里,雙方軍隊相隔的距離太大,遠遠超過了步槍的有效火力范圍之內,所以實際上部隊配置在谷地中并不像表面看來那樣危險。當然,進行這種谷地防御也有另外一種巨大的危險,那就是有可能會被敵人切斷退路。雖然敵人只能用步兵,緩慢而十分費力地從幾個地點下到谷地,也就是說他不能進行奇襲,可是,由于從山脊通往谷地的小徑的出口沒有部隊防守,敵人就可以漸漸把優(yōu)勢兵力調集下來,隨后在谷地展開,進而粉碎防御者縱深很小的。從這時起變得非常脆弱的防線,這時候,在這條防線上除了一道不太深的山間溪流的石質河床以外,或許就找不到其他任何掩護了。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山谷防御的很多部隊就無法撤出,因為防御者在沒有找到撤出山區(qū)的出口之前,在谷地只能分批后退。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奧地利軍隊在瑞士大概每次都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被俘虜。
現在還要稍微談一談在進行這種防御時,通常兵力可以分割到何種程度。
任何一個這樣的防御配置,都是把主力在最主要的山間通道上占據的陣地為中心的,這個陣地大體位于整個防線的中央。其他軍隊從這一陣地向左右派遣出去,占領最重要的山口,于是整個防御配置就是由大體位于一條線上的三。四。五。六個以至更多的防哨組成的。這一防線可以延伸或必須延伸的長度,應看具體情況的需要而定。兩三日的行程,也就是六到八普里就很適當,當然也有延長到二十普里,甚至三十普里的。
在相距一小時,或者兩三小時行程的各個防哨之間很可能還有一些大家后來才發(fā)現到的次要的通道。這里可能會有一些可以配置兩三個營而又非常適于用來聯系各主要防哨的好地方,這些地方也要派兵占領。當然,很容易設想,兵力還可以進一步分割下去,一直分割到單個步兵連和騎兵連,并且這種情況在過去也是屢見不鮮的。總之,兵力的分割是沒有到處可用的限度的。另外,各個防哨的兵力大小應看整個軍隊兵力的大小而定,因此,對各主要防哨可能或應當保持多少兵力的問題,就沒有什么可談的了。我們只想提出幾項根據經驗和事物的性質所得出來的原則作為考慮力量部署的依據。
(1)山脈越高,越難通行,兵力分割的程度也就可以愈大,而且也必須愈大,因為一個地區(qū)的安全越是不能通過部隊的機動去保障,就越必須依靠直接的掩護來保障。阿爾卑斯山和孚日山或里森山的防御相比,兵力分割的程度必須大很多,因而更接近于單線式的防御。
(2)只要進行山地防御的地方,至今兵力都是這樣區(qū)別的:主要的防哨大都在第一線只有步兵,在第二線只有幾連騎兵;只是配備在中央的主力在第二線才有步兵,并且最多也不過幾個營而已。
(3)只在極少數的場合,才留有戰(zhàn)略預備隊以增援受到進攻的地點,因為在正面延伸很長的情況下,人們本來就已經覺得到處兵力薄弱了。因此,增援受到攻擊的防哨的援軍,大部分是從防線上沒有遭到攻擊的防哨中抽調的。
(4)即便兵力分割的程度比較小,各防哨的兵力相當強大,這些防哨所進行的主要抵抗也總是扼守地區(qū)的防御,某一防哨一旦被敵人完全占領,就不能夠再指望用增援部隊再奪回來了。
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究竟從山地防御中能夠得到什么,在哪些場合可以運用這一手段,防線的延伸和兵力的分割可能和容許達到什么程度,理論只能夠把這一切留給統帥的才智去解決,理論只需要告訴統帥這個手段的特征是什么,它在兩軍會戰(zhàn)時能起什么作用就足夠了。
一個統帥,他如果采用了寬大正面的山地陣地而遇到失敗,是應當送交軍事法庭審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