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一)
從防御的角度來看,大江河與中等江河和山地一樣,也是戰(zhàn)略屏障之一。但是江河與山地有兩點不同,其一表現(xiàn)在相對防御上,其二表現(xiàn)在絕對防御上。江河和山地同樣都能增強相對抵抗的力量,但是江河像脆硬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一樣,其特點是,要么能夠堅強地抵抗住任何打擊,要么完全失去作用,而讓防御失敗。如果江河很大,并且其他條件對防御者有利,那么進攻者要想渡河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任何江河防御只要有一個地方被突破,整個防御就會完全瓦解。除非江河本身就在山地,防御者就不會像在山地那樣進行持久的抵抗。從戰(zhàn)斗的方面來看,江河的另外一特點是,它可以使那些為進行決定性會戰(zhàn)而采取的部署在某些情況下非常有利,在一般情況下也會比在山地有利。
但是,江河和山地又有共同的地方,即二者都是不安全的。誘惑人的東西,經(jīng)常引人采取錯誤的措施,陷于危險的境地中。我們在深入考察江河防御時將提醒人們注意這些問題。
雖然戰(zhàn)史上江河防御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證明江河并不像利用一切有利的地形條件增強絕對防御體系那個時期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強有力的屏障,可是,江河對戰(zhàn)斗和對國土防御的有利作用一般來說是絕對肯定的。
為了系統(tǒng)地了解事物的全貌,我們先來把研究江河防御時作為依據(jù)的各個著眼點列舉出來。
第一,我們必須把設防的江河所產(chǎn)生的戰(zhàn)略效果同沒有設防的江河對國土防御所產(chǎn)生的影響區(qū)別開。
第二,防御根據(jù)它本身的意義可以分為三個種類:
用主力所進行的絕對抵抗;
單純的偽抵抗;
用次要的兵力,如前哨。掩護部隊。以及其他次要的部隊等所進行的相對抵抗。
最后,我們還必須就江河防御的形式把江河防御區(qū)劃分為三種情況:
直接防御,也就是阻止敵人渡河;
比較間接的防御,即只把江河與河谷作為進行更為有利的會戰(zhàn)的手段;
完全直接的防御,即在對岸堅守固不可摧的陣地。
我們就按照這三種江河防御分別進行考察。我們準備先研究各種江河防御與第一種抵抗,也是最重要的抵抗的關系,然后再談談它們和其他兩種抵抗的關系。現(xiàn)在我們首先研究直接防御,即阻擋敵軍渡河的防御。
只有很大的江河,即水量充足的江河,才能用來進行這種防御。
空間。時間和兵力的配合是這種防御在理論上的根本問題,這種配合使得江河防御變得相當復雜,以致很難得出一個固定的論點。不過,經(jīng)過進一步的思考之后,任何人都會得出以下結果。
根據(jù)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我們可以確定防御江河的各部隊之間相隔的距離。用這個距離除防線的整個長度,就得出需要部隊的數(shù)目。用這個數(shù)目去除部隊兵力的總數(shù),就得出各支部隊的兵力。如果把這些部隊的兵力同敵人在架橋期間能夠利用其他辦法渡河的兵力比較一下,就能判斷出自己能否進行一次有效的抵抗。因為,只有當防御者在敵人的橋梁架成以前有可能以極大優(yōu)勢的兵力,也就是用一倍左右的兵力來攻擊已渡河的敵軍時,才能認為敵軍的強渡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如下:
如果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在這段時間之內(nèi)能夠用其他方法渡河的軍隊不超過兩萬人,而防御者在十二小時前后可以把兩萬人調(diào)到所有地點,那么強渡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進攻者的兩萬人剛渡過一半時,防御者就能夠趕到。在十二小時內(nèi),除了通報情況傳達命令所占的時間之外,人們可以行軍四普里,因此每隔八普里需要有兩萬人,防御長達二十四普里的河段需要六萬人。防御者有這樣的兵力,他就可以向任何地方調(diào)去兩萬兵力,即使敵人在兩處渡河也是這樣,如果敵人只在一處渡河,他甚至可以調(diào)過去四萬人。
其中有三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江河的寬度;渡河器材;上面這兩個因素不僅決定了架橋需要的時間,而且也決定架橋期間能夠渡河的部隊數(shù)量;防御者的兵力。對于對方軍隊總的兵力,這時可以不加考慮。依據(jù)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使敵人的渡河成為不可能,甚至讓任何優(yōu)勢的敵人的渡河成為不可能,是可以做到的。
這就是直接的江河防御的簡單理論,也就是目的在于阻擋敵人完成架橋和渡河的江河防御的簡單理論(但是這里沒有把渡河一方可能采用的佯動的效果考慮在內(nèi))。下面我們來考察一下這種防御的詳細情況和必需的措施。
第一,如果拋開地理上的一切具體情況不談,那么需要指出的只是,上述理論所規(guī)定的各個部隊應該緊挨著江河分別集中配置。所以要緊靠著江河,是因為任何遠離江河的配置都會加長路程,這既不是必要的,也是沒有什么好處的。江河中大量的水可以保障部隊不會遭到敵軍的重大威脅,因此沒有必要像一般國土防御中的預備隊一樣把部隊控制在后面。第二,沿河的道路通常比從后面到江河任何一點的斜行路更便于通行。最后,這樣的配置比單純的防哨線無疑能對江河進行更好的監(jiān)視,主要的原因是這時指揮官都在附近。這樣配置的部隊必須分別集中,如果不是這樣,整個計算就會不同了。凡是知道軍隊集中要消耗多少時間的人都能理解,防御的最大效果正好就是來自這種集中的配置。利用一些防哨使敵人不可能漕渡,初看起來當然非常吸引人,可是,除了在少數(shù)例外的。特別便于渡河的地點之外,采取這種措施是很不利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敵人從對岸以優(yōu)勢火力就可以擊退這種防哨中的部隊。即使不考慮這一點,常常還是白白浪費力量,也就等于,這種防哨除了能促使敵人另選渡河點以外,什么目的也達不到。可見,只要不是兵力強大到可以把河流當成要塞的外壕來防守(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需要任何規(guī)則了),這種真正的河岸防御就肯定達不到目的。除去這些一般配置的原則以外,還應當考慮到:第一。江河的具體特點,第二。清除渡河器材,第三。沿岸各要塞的用途。
作為防線的江河,上下兩端都必須有依托點(例如海洋或中立區(qū)),或者有其他的條件能夠使敵人無法從防線兩端以外渡河。可是,只有在江河防線很長的情況下才可能有這種依托點和這樣的條件。由此可見,江河防線經(jīng)常應該是很長的,所以在現(xiàn)實中人們無法把大量軍隊配置在相對短的河段上,而我們經(jīng)常應當作為依據(jù)的,卻正是現(xiàn)實情況。我們所指的相對短的河段,是指河段的長度比軍隊不在江河附近配置時的正面只稍大一點。我們認為,這樣的情況并不存在在現(xiàn)實中,而且任何江河的直接防御,永遠是單線式防御,至少就其防御正面的寬度來說是這樣的。在這種防御中,集中配置時自然會采用的那些對付迂回的方法就根本不適用了。因而,江河的直接防御,不論它在其他方面有多么好的條件,只要可能遭到敵人的迂回,就總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措施和方法。
就整條江河來說,不言而喻,并不是所有地點都一樣適于渡河的。至于怎樣的地點不適合渡河,是可以作更詳細的一般說明的,但無法作嚴格的規(guī)定,因為有些極為微小的地形特點也常常比書本上認為重要的東西更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作這種嚴格的規(guī)定根本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只要觀察一下江河,從當?shù)鼐用衲抢锪私庖恍┣闆r,就差不多可以明確地知道哪里適于渡河了,因此沒有必要去考慮書本上的東西。
為了更加詳盡地說明問題,我們能夠指出,通往江河的道路。江河的支流。沿岸的大城鎮(zhèn)。特別是江河中的洲島等對渡河都很有利。與此相反,書本上常認為作用很大的河岸的制高點。渡河點附近的彎曲河道等等,卻很少起作用。原因在于它們的作用是用絕對的河岸防御這個狹隘觀念為基礎的。而在大江河,卻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這種絕對的河岸防御措施。
凡是江河上某些地點便于渡越的一切情況,無論它是什么樣的情況,都會對軍隊的配置產(chǎn)生影響,并且會使一般的幾何法則或多或少有所改變。可是,過分輕視這種法則,過分依靠某些地點給渡河造成的困難也是不適當?shù)摹_@是因為,敵人假如確信在那些從天然條件看來不利于渡河的地點與我們遭遇的可能性最小,他恰恰就會在那里渡河。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