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向該國腹地退卻(一)
我們把主動向本國腹地的退卻看成是一種間接的特殊的抵抗方式,采用這種抵抗方式時與其說是用我們的劍消滅敵人,還不如說是讓敵人通過自己的勞累拖垮自己。所以,在向本國腹地退卻的情況下,防御者或者根本不打算進行主力會戰,或者把主力交戰推遲到敵軍的兵力已經大大削弱之后才進行。
凡是前進中的進攻軍隊,其兵力都會由于這種前進而遇到削弱。這一點我們將會在第七篇中更詳細地研究,但在這里我們必須先談談這一論斷。我們之所以能夠先談這個論斷,是因為戰爭史上每一次前進路程很長的戰局都明白地說明了這一點。
假如防御者沒有戰敗,而是帶著未受挫折的仍有銳氣的軍隊在進攻者前面主動地退卻,而且通過適當的。不斷的抵抗使進攻者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鮮血,以致進攻者的前進成為一種不斷的。艱苦的推進而不是單純的追擊,那么進攻者在前進當中所遭到的削弱就要變大。
從另一方面看,如果防御者是在一次會戰失敗后退卻的,那么他要遭受的損失要比主動退卻時大得多。即使我們假定他可以對追擊者進行逐步的抵抗,也至少要受到與主動退卻時同樣大的損失,更何況同時還要加上在會戰中遭到的損失。而且,這種假定同實際情況是多么不相符合!即使世界上最好的部隊,在會戰失敗后被迫向本國腹地退卻時,也會遭到非常大的損失。如果敵人能像我們現在談到的那些情況中所假定的那樣,占有顯著的優勢,而且像在現代歷次戰爭中幾乎常常出現的那樣,進行猛烈的追擊,那么防御者的退卻就很有可能變為真正的潰逃,其結果通常是軍隊遭到徹底的毀滅。
所謂逐步的。適當的抵抗,就是退卻者的這種抵抗每次只能進行到戰斗的均勢還未完全失去時為止,要及時放棄所保衛的地方,以便保證自己不致在戰斗中失敗。這樣的抵抗可以使進攻者兵力的損失至少和防御者一樣。防御者在退卻中盡管往往不可避免地會有些人被俘,但是進攻者由于必須經常在不利的地形條件下進行戰斗,會有較多的人死于火力之下;防御者在退卻中固然要全損失自己的重傷員,但是進攻者同樣也要暫時丟下他的重傷員(他們常常需要在醫院里住幾個月)。
因而,敵對雙方在這種不斷的接觸中所承受的損失大體上是相同的。
追擊戰敗的軍隊時,情況就完全不相同了。在這種場合,退卻者由于在會戰中兵力受到了損失,隊形被打亂了,勇氣受到了挫折,對退卻有了憂慮,因此很難進行上述那樣的抵抗,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根本不可能進行抵抗。至于追擊者,他在前面一種情況下十分謹慎,前進時甚至像盲人那樣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周圍的一切東西,而在后一種情況下,則以勝利者的堅定步伐。幸運者的大膽和勇士的自信勇往直前,并且,他越是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就越能加速事物向已定的方向發展,因為這里正是各種精神因素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在這里精神因素的力量的不斷增加和增大是不受物質的有限數字和尺度限制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軍隊在不同情況下到達可以看成進攻者前進路程終點的地方時,雙方的對比情況將會多么不同。
以上所說的只是相互殺傷的結果。除此以外,進攻者還要加上在其他方面遭到的削弱(關于這一點,正如已經說過的那樣,請參閱第七篇)。退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反而能夠得到增援,這些增援的軍隊可能是通過外援而得到的,也許是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重新建立起來的。
最后,在給養方面,退卻者和前進者之間的差別也非常大,前者常常綽綽有余,而后者卻少得難以用來維持。
退卻者能在他將要到達的一切地方囤積儲備物資,而追擊者的一切卻必須從后方運來。只要他在前進,即使交通線很短,這種運輸也是很困難的,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會覺到物資匱乏。
退卻者將優先利用當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并且大多把它們消耗殆盡,只留下一些一無所有的村落和城市,一些被割掉莊稼的踐踏過的田野,以及汲干了的水井和污穢的溪水。
前進的軍隊常常從第一天起就要為取得最急需的物資而奔走。這時根本不可能指望得到敵人的儲備物資,即使有時候得到某處的儲備物資,也純粹是偶然情況,或者是敵人巨大的過失所造成的。
毫無疑問,在幅員遼闊和交戰雙方的兵力不太懸殊的情況下,防御者采用該退卻方法可以造成對自己有利的兵力對比,讓自己比在邊境附近決戰時更加有把握獲得勝利。這樣,不僅勝利的可能性會因兵力對比的變化而增大,并且勝利的成果也會因態勢的變化而加大。對進攻者來說,在邊境附近的一次戰役中遭到失敗同在敵國腹地的一次會戰中遭到失敗是多么不同!更何況,進攻者到達進攻路程的終點時還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會戰中取得了勝利也只好退卻,因為他在這時候既沒有足夠的進攻力量來發展和利用勝利,又無法補充已經損失的兵力。
所以,是在進攻路程的起點同進攻者進行決戰,還是在進攻路程終點與他進行決戰,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除了上述幾個優點以外,這種防御方法還有兩個不足:第一是國土隨著敵人的入侵而受到損失,第二是退卻在精神上給人們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保持國土不受損失決不可以當作整個防御的目的,只有締結一個有利的和約才是目的。防御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盡可能有把握地締結這個和約,因此,必須不吝惜眼前的任何犧牲??墒?,即使國土的損失沒有決定性意義,也需要權衡得失,因為國土的損失總是涉及到防御者利益的問題。
這種損失對部隊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只是或多或少間接地產生影響,可同時退卻本身卻又能直接使軍隊增加力量。所以,要衡量這兩方面的利弊是困難的,因為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它們沒有相互接近的相同點。我們只能說:如果必須犧牲的是一個富饒而人口稠密的地區和一些大的商業城市,那么損失就更大些。如果在那里準備好的或做好一半準備的戰斗手段也跟著喪失,那么應該看成是最大的損失。
第二個缺點是精神方面的影響。統帥往往必須不顧這種影響,堅定地貫徹自己的計劃,同時必須頂住那些目光短淺和膽小怕事的人所起的阻礙作用。可是,這種影響并不因此是可以不加重視的幻像。它不是一種只對某一點起作用的力量,而是一種以閃電般的速度浸入人心和削弱民眾和軍隊一切活動的力量。向本國腹地退卻有時候固然也能很快就為民眾和軍隊所理解,甚至能夠加強他們的信賴和希望,但是,這是非常少見的。時常,民眾和軍隊連退卻是主動進行的還是被迫進行的都無法區分;至于采取這個計劃的原因是聰明地預見到可靠的利益,還是害怕敵人的武力,那就更加分不清了??吹奖粻奚牡貐^所遭到的命運,民眾就會產生同情和憤懣情緒,軍隊就非常容易喪失對指揮官的信賴,甚至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而在退卻過程中不斷進行的每次后衛戰,都會一再使軍隊的這種憂慮增長。人們對撤退的這些后果不應當置之不理。當然,一個民族敢于公開地應戰,讓進攻者不遇到守護神,不付出慘重的代價,就不可能越過這個民族的邊境,這樣做就其本身來看,似乎更加合情合理。更高尚。更直截了當。也更加符合民族的氣節。
這就是這種防御的優缺點,現在再談一談這種防御所需要的條件與有利于這種防御的一些條件。
主要的和根本的條件是國土遼闊,有的至少是退卻線比較長,因為幾天的行軍當然不會讓敵人遭到顯著的削弱。1812年,拿破侖的中央軍團在維帖布斯克附近是二十五萬人,到斯摩棱斯克是十八萬二千人,到了博羅迪諾附近就減少到十二萬人,等于說它同俄國主力軍團的兵力相等。博羅迪諾距離國境九十普里,可是俄軍直到在莫斯科附近時才開始占絕對優勢。這個絕對優勢引起的變化當然是非常穩定的,以至于法軍在馬洛亞羅斯拉韋次的勝利都不能讓這種形勢發生任何重大的改變。
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俄國這樣遼闊的國土,并且只有不多的國家可能有一百普里長的退卻線??墒牵螅保福保材攴ㄜ娺@樣大的兵力在其他場合也是不容易出現的。雙方兵力對比像這次戰局開始時那樣相差大的情況就更為少見,那時法軍兵力超過俄軍一倍以上,并且,還占有決定性的精神優勢。因此,在這次戰局中經過一百普里才達到的目的,在其他情況下,或許經過五十普里或者三十普里就能夠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