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戰區防御(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御(三)
由此可見,雖然這種防御的主要基礎具有很消極的性質,但它必須具備一些積極的手段,通過各種方式利用這些手段去應付各種復雜的情況。人們一般認為運用積極手段最多,甚至運用進攻手段的防御是較好的防御。可是,這一方面在很大地步上要取決于地形的性質。軍隊的素質以至統帥的才能,另一方面,這也容易讓人們對運動和其他積極的輔助手段寄于太多的希望,而過分忽略利用險要的地形障礙進行扼守地區的防御。至此,我們認為,關于擴大防御正面的問題已經說清楚了,如今我們要談談第三種輔助方法,即馬上向側方運動趕到敵人前面去攔阻敵人。
這種手段是我們這里談的國土防御所必然會使用的一種手段。原因如下:第一,即使防御者的陣地正面很寬,也常常無法占領本國所有受到威脅的門戶;其次,在許多情況下,防御者必須準備以自己的主力去支援可能遭到敵人主力攻擊的防哨,不然的話這些防哨就很容易給攻破;最后,每個不想使自己的軍隊固定在正面寬大的陣地上作消極抵抗的統帥,都必然更愿意采取經過深思熟慮的。做好準備的快速的運動來達到掩護國土的目的。沒有軍隊防守的地方愈多,要想及時趕到這些地點便愈需要高超的運動技巧。
防御者因為想采取這種手段,他當然要到處尋找在這種情況下占領后可以帶來很大利益的陣地,也便是他的軍隊(哪怕只是一部分)占領了這種陣地以后可以使敵人打消攻擊念頭的陣地。因為這樣的陣地常常反復出現,主要問題又在于及時趕到這些陣地,所以這些陣地好像是這種軍事行動的主體,因此,人們也稱這種作戰方法為防哨戰。
在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正像擴大配置正面和相對抵抗都不會發生危險(在大規模決戰中是有這種危險的)一樣,往側方行軍趕到敵人前面攔阻敵人,也不會發生危險。但是,假如防御者要想在最后關頭才匆忙地趕到敵人的前面占領陣地,而對方是個不但能夠和愿意追求大的目標,而且不惜為此付出巨大力量的堅決果斷的敵人,那么防御者就走上了完全失敗的道路,因為,這么倉卒和慌忙地占領的陣地是經不住敵人用全部力量不顧一切地進行的攻擊的。當然,假如敵人不是用拳頭打人,而是用手指戳人,假如他不想利用巨大的成果,或者說,他甚至不想取得一個巨大的成果,而只想用很小的代價來獲取微小的利益,那么,防御者用這種抵抗手段對付他還是能夠取得成果的。
一般說來,就是這個也是更多地在戰局的后半期才使用,很少在戰局開始時使用,這是很自然的后果。
在這兒,司令部又有機會把它關于選擇和構筑陣地以及通往陣地的道路的地形知識變成一套相互有關系的措施。
最后將形成這么一種情況:一方力圖到達某一地點,而另一方力圖阻止對方到達這個地點,所以任何一方都只能常常在對方眼前運動,并且必須比在其他情況下更為小心和準確地組織這種運動。從前,當主力還沒有區分為各個師,行軍時主力還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時,要做到謹慎和準確地運動是十分困難的,這需要高度的戰術技巧。當然,在這種情形下,一線上的某些旅有時也必須常常先趕到前面,以便確保某些地點,它們要執行獨立的任務,縱使其他部隊沒有到來也打算同敵人接觸。但是,采用這種手段以前是,而且永遠是反常現象。當時的行軍隊形,一般說來總是以整體保持原有次序地行進為原則的,它盡量地避免上述這樣的例外。現如今,主力的各部分都已分成許多獨立的單位,只要其他單位相距很近,能夠趕來繼續這次戰斗或結束這次戰斗,這種獨立的單位甚至敢于對整個敵軍發起戰役。現在,即使在敵人眼前進行這種向側方的行軍,也不會有多大困難。從前必須通過機械的行軍隊形才能達到的目的,目前用提前派出幾個師和加快其他部隊的行軍速度,以及更自由地運用整個軍隊等便可以達到了。
防御者采用上述各種手段能夠阻止進攻者奪取要塞。占領廣大地區或奪取倉庫的行動。如果進攻者必須到處應付防御者用上述手段向他挑起的戰斗,并且在這些戰斗中,進攻者不是獲勝的可能性很小,在不利時有遇到還擊的很大的危險性,就是要付出同他的目的和所處的情況不相適應的力量,那么,進攻者的行動便會被阻止。
假如防御者利用自己的技巧和設施達到了這個目標,使進攻者在一切方面都看到對方良好的防御措施已經讓自己沒有希望實現任何微小的企圖,那么,進攻者就往往會到純粹地滿足軍人榮譽方面去尋找出路。在任何一次大的戰斗中獲勝,都會給軍隊以優越的名望,滿足統帥。宮廷。軍隊和人民的虛榮心,并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對每次進攻都必然抱有的期待。
于是,進攻者的最后希望便僅僅是為了獲取勝利,取得戰利品,進行意義有限的勝利的戰斗。但愿人們不要以為我們這樣說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我們依然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前提:防御者的良好措施,讓進攻者不能利用一次勝利的戰斗達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一個目的。進攻者要實現這個希望,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戰斗中的形勢有利,第二個條件是戰斗所獲得的勝利的確能導致上述目的中一個目的的實現。
在不存在第二個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能有第一個條件,假如進攻者的戰役只是為了獲得戰場上的榮譽,那么和進攻者還要取得其他利益的場合比較起來,他就更有可能讓防御者單獨的軍隊和防哨陷入不利的戰斗。
假如我們把自己放在道恩的地位上并用他的方法考慮問題,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么他沒有改變謹小慎微的個性卻有膽子襲擊霍赫基爾希,原因在于他只求奪得當天的戰利品。至于普魯士國王因此被迫放棄德累斯頓和尼斯,這個有效的結果對他來說是個意外的勝利,根本便不在他原來的打算之中。
別以為,這兩種勝利之間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恰恰相反,我們在這兒接觸到的正是戰爭的一個最根本的特點。從戰略上來看,戰斗的意義是戰斗的靈魂。我們必須時常反復地指出,在戰略上,一切主要的東西都產生于雙方的最終打算,即產生于一切思考活動的最高出發點。因此在戰略上這一個會戰同那一個會戰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以致人們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同一個手段。
盡管進攻者取得這樣的勝利對防御者來說幾乎不能算作什么巨大的損害,但是防御者還是不愿把這種利益讓給敵人的,何況誰也不會知道結果還要附加上哪些東西,所以,防御者必須經常注意所有大部隊和防哨的狀況。當然,這時很多問題取決于這些部隊的指揮官的智慧,但是,假如統帥決定不當,這些部隊也會卷入不可避免的災禍之中。在這方面誰會忘記蘭德斯胡特的富凱軍跟馬克森的芬克軍的實例呢?
在這兩次行動中,腓特烈大帝都過分地相信自己一貫的想法的作用。在這兒他并不是相信,蘭德斯胡特陣地上的一萬人真正可以戰勝三萬敵軍,或者芬克可以抵抗得住敵人優勢兵力從四面八方的攻擊,而是認為,蘭德斯胡特陣地的威力仍同以前一樣可以作為一張有價證券而給對方接受,認為道恩在翼側受到佯攻時一定會舍棄薩克森的不利的陣地,而進入波希米亞的比較有利的陣地。他頭一次對勞東,第二次對道恩都判斷錯了。他所采取的措施的不正確便在于此。
即便一個不很驕傲。不很鹵莽和不很固執(腓特烈大帝在個別行動中卻是有這些值得指責的缺點的)的統帥,也難免會犯上述錯誤。如今,即使放開這個錯誤不談,在我們研究的這個問題上仍有一個很大的困難,那便是部隊指揮官的洞察力。努力程度。勇氣和堅定的性格不可能一直是符合統帥的要求的。統帥不能讓屬下指揮官任意處理一切問題,他必須給他們下達某些指示,這樣,他們的行動便受到限制,同當時的情況便容易不一致。但這是一種完全不能避免的弊病。沒有深入到軍隊的最后環節的。強制性的。權威的意志,便不能很好地指揮軍隊,而且,誰要是習慣于相信和盼望部下總會提出好的主意,他便不能很好地指揮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