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戰區防御(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御(四)
所以,統帥必須經常密切注視每個部隊和防哨的情況,讓它們不致出乎意外地陷入災難之中。
這四種手段全是為了保持現狀。這些手段使用得越成功和越有成效,戰爭在同一地點便會拖延得越久;而戰爭在同一地點拖延得越久,給養問題就越重要。
這樣,在戰爭一開始,或者戰爭開始后不久,便需要用倉庫供給的措施來代替強征和征收的辦法,便需要用固定的運輸隊(這種運輸隊或者由農民的車輛組成,或者由部隊自己的車輛組成)來代替臨時征用的農民的車輛??傊?,這就同正規的倉庫供給接近了,關于這一點我們在《給養》一章里已經描述過了。
但是對這種作戰產生很大的影響的并不在于給養,因為給養就其任務和性質而言,是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的,它盡管能對作戰發生一定的影響,有時甚至發生很大的影響,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與此不同,相互威脅對方交通線的行動卻有更重要的意義,其原因是:第一。在這種戰爭中缺少較大的。比較堅決的手段,統帥只能采取這種較弱的手段;第二。在這種戰爭中,使這種手段發生作用的必要的時間是不會缺少的。所以,保障自己的交通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切斷交通線雖然不是敵人進攻的目的,可是卻能成為迫使防御者退卻并放棄其他目標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
戰區本身的所有掩護措施自然也對交通線起掩護作用,交通線的保障有一部分就包括在這些措施之中。在這里,我們只想指出:交通線的安全是部署兵力時一定要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
用一些小部隊,或者較大的部隊護送運輸隊,是保障交通線的特別方法。因為陣地的正面再寬也不能保障所有交通線的安全,而在統帥不愿擴大配置正面時,就尤其需要組織這種護送。所以,我們在滕佩霍夫所著《七年戰爭史》中能夠看到,腓特烈大帝經常派出單獨的步兵團或騎兵團,有時甚至派出整個旅護送運輸面包和面粉的車隊,但是在奧軍方面卻一直沒有這類事實的記載。原因之一是他們無人這樣細致地記載它們,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陣地正面老是寬大得多。
上面我們談到了和進攻要素基本上毫無關系的四種方法,它們是不求決戰的防御的基礎。如今我們還要談幾種具有進攻性質的手段,它們或多或少可以和上述四種手段并用,仿佛是給這四種手段增加的調料。這些具有進攻性質的方法主要是:
?。ǎ保┩{敵人的交通線,其中也包含襲擊敵人的倉庫;
?。ǎ玻┤痴紖^進行牽制性襲擊和游擊活動;
(3)在有利的情形下,攻擊敵人的單獨的部隊和防哨,甚至攻擊敵軍的主力,或者只對這些目標進行脅迫。
上述第一種手段在全部這樣的戰爭中始終是有效的,但它是暗暗地。在某種程度上完全隱蔽地起作用的。假如防御者的所有良好陣地都能使敵人對交通線可能受到的威脅有所顧慮,那么它就發揮了絕大部分的效果。我們在上面已經談過,在這么一種戰爭中,給養問題對防御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在這里對進攻者來說也是這樣。因此,戰略上的大部分措施都是根據是否會遭到敵人的攻擊這一想法確定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在討論進攻時仍要談到。
不但通過選擇陣地對敵人交通線實行一般的威脅(它象力學上的壓力一樣,暗暗地在起作用)屬于這種防御的范圍,并且用部分兵力真正進攻敵人的交通線也屬于這個范圍。不過,要想讓這種行動獲得好處,必須在交通線的狀況。地形的性質或軍隊的特點等方面具有適合于采取這一行動的具體條件。
為了進行報復和掠奪,或者為了取得某些利益而在敵占區去進行的游擊行動,本來不是防御手段,而是真正的進攻手段。但是游擊活動通常和真正的牽制性攻擊的目的結合在一起,而牽制性攻擊是以減少同我們對峙的敵軍兵力為目的的,因此游擊活動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真正的防御手段。不過,牽制性攻擊也可用于進攻,它本身就是一種真正的進攻手段,因此我們認為在下一篇再仔細討論這個問題比較合適。在這里提到它,只是為了把防御者在戰區內可能運用的一切小規模的進攻手段全列舉出來。但是我們在這里必須指出,牽制性攻擊的規模和作用可以大到讓全部戰爭具有進攻的姿態,因此獲得進攻的榮譽。1759年戰局開始前,腓特烈大帝向波蘭。波希米亞。弗蘭肯等地采取的行動就是如此。這一戰局本身顯然是純粹的防御,可是到敵占區進行的襲擊賦予它以進攻的性質,這種性質可能因為進攻的精神影響而具有特殊的價值。
當進攻者輕率行動,在某些地點暴露出自己的弱點時,防御者可以將攻擊敵人的單獨部隊或主力當作整個防御的必要的補充手段。這種行動只能在這種條件下實施,但是,在這里同對敵人的交通線采取行動時相同,防御者也可以朝進攻的領域前進一步,而且和敵人一樣,把伺機進行有利的戰斗作為特殊的企圖。要想在這種行動中取得一定的成果,防御者或者必須擁有明顯優勢的兵力(普遍說來,這一點是不符合防御的性質的,但也是有可能做到的),或者必須具備卓越的方法和才能,能讓自己的部隊較為集中,并能加強部隊的活動和運動,來補救因為部隊集中而在其余地方出現的不利情況。
七年戰爭中的道恩是前一種情況的很好例子,腓特烈大帝則是后一種情況的例子。我們看到,道恩幾乎總是在腓特烈大帝過分大膽和輕視他的時候發動進攻,他在霍赫基爾希。馬克森和蘭德斯胡特就是如此。與之相反,我們看到,腓特烈大帝幾乎不斷地進行運動,力圖以自己的主力消滅道恩的這一個或那一個單獨的部隊,但因為道恩既擁有優勢兵力又特別小心謹慎,所以,腓特烈大帝成功的時候很少,起碼成果是不大的。然而,我們不能認為腓特烈大帝的努力是毫無作用的。事實上,這種努力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很有效的抵抗,因為敵人為了避免進行不利的戰斗便會被迫處于小心和緊張的狀態,這樣,敵人本來可以用來進攻的一部分力量就給抵消掉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1760年的西里西亞戰局,當時道恩和俄國軍隊正是出于惟恐有時在這里。有時在那里遭到普魯士國王的攻擊或者被擊潰,才不敢前進一步。談到這兒我們認為,關于不求決戰的戰區防御的主導思想。最重要的手段和整個行動的依據等一切問題全已經談到了。我們主要是將這些問題列舉出來,使讀者了解整個戰略活動的全貌,至于它們的具體措施,比如選擇陣地。行軍等等,我們在前面已經比較詳細地探討過了。
假如我們再總的看一看這個問題,就必然會認為,當進攻精神很微弱,雙方對決戰的要求很小,積極動機很不足,而彼此阻止和抑制的內在牽制力量卻很多時,就像我們在上面所設想的那樣,進攻和防御之間的本質差別便必然漸漸消失。當然,在戰局開始階段,作戰一方要進入另一方的戰區,要在某種程度上采取進攻的形式,可是這一方很可能而且往往會很快就把一切力量用來在敵人土地上保衛自己的國家。于是就形成了雙方對峙的局面,這其實是相互監視。雙方都考慮怎樣不失去任何東西,同樣也許雙方都在思考,如何為自己取得實際的利益。在這一點上,本來的防御者甚至反而能夠超過他的對手,腓特烈大帝在當時就是如此。
進攻者越是放棄作為前進者的地位,防御者受到的威脅就越發地少,也就是越不需要進行真正的防御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從而進攻和防御之間就越發容易出現均勢。在這種均勢狀態中,雙方的活動的目的全只是從對方手中奪取某種利益并使自己不受到任何損害,也就是雙方都力圖進行真正的戰略機動。凡是因為種種情況或政治意圖不允許進行大規模決戰的戰局,顯然全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性質。
關于戰略機動的問題,我們打算在下一篇用專門的一章來研究。可是,這種雙方力量的平穩的賭博在理論上人們常常賦予它不應得的重要性,并且主要是在防御中賦予它這種不應得的重要性的,因此我們在研討防御的時候,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說明。
目的在推動的地方,便沒有整體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雙方的兵力相差如何懸殊,都應當認為他們處于均勢。引起較小行動和目的的個別原因是從整體的這種均勢中產生的。這些小的行動之所以可以發生,是因為它們不再受到大規模決戰和大的危險的束縛。所以,雙方都把賭大輸贏的資本換成小籌碼進行賭博,也就是把整個行動分解為很多小規模的活動。隨著這種為了取得很小利益而發生的小規模的行動的出現,雙方統帥之間就展開了一場運用技巧的斗爭。并且在戰爭中永遠不可能沒有偶然性,從而也可能存在幸運,因此這種斗爭永遠不能不是一種賭博??墒沁@里產生了另外兩個問題:同一切都集中于一次作用是不是較大?我們對后一個問題的答復是肯定的。整體分成的部分越發多,對時間(包括各次行動的具體時間)和空間(包括各次行動的具體地點)的考慮越發多,智謀起作用的領域就愈大,也即是說智力的支配作用就越大。這時智力所起的作用讓使偶然性活動的領域縮小了一部分,但是不一定能抵消它全部的活動,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對前一個問題不能不作肯定的答復。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能忘記,智力活動并不是統帥的唯一的精神活動。在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時,勇氣。堅強。果斷。沉著等素質便比較重要,而在兩方力量平穩的賭博中,這些素質所起的作用卻比較小,在這里智謀的特殊重要性的增加不僅縮小了偶然性的活動余地,并且也減少了上述這些素質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看,在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時,這些光輝的素質卻可以利用偶然性所支配的大部分領域,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智謀在這種場合所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見,這兒存在著幾種力量的沖突,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偶然性在大規模決戰中要比在雙方兵力平穩的賭博的總結局中起更大的用處。假如我們說,我們在這種賭博中所看到的,主要是雙方運用技巧的斗爭,那么這只是指智謀方面的技巧,而不是指全部軍事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