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源蚩鍞橙藶槟康牡膽馉幱媱潱ǘ?/h3>
我們如果根據這種看法來考察1814年制訂的進攻法國的計劃,那么我們就決再不會同意這個計劃了。當時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軍隊原本集結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臨近的一個地點上,正在指向法蘭西王朝重心的自然的直線方向上。但是,為了要使一支軍隊從美因茲進入法國,另一支軍隊又通過瑞士進入法國,這些軍隊被分開了。當時對方的兵力十分弱,根本不能防守自己的邊界,因此這種向心前進如能夠成功,全部利益也只是一支軍隊占領洛林和阿爾薩斯,另一支軍隊在同時還占領法蘭斯孔太而已。難道為了這點小利益就值得經過瑞士進軍嗎?當然,我們知道,決定了這次進軍的還有另外一些同樣是不正確的理由,而我們在這里只來談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
另一面,拿破侖是一位善于以防御來抵抗向心進攻的統帥(杰出的1796年戰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即使對方的軍隊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他的時候,在任何的場合也不得不承認他在精神上占有很大的優勢。他雖然來到夏龍自己的部隊中已太晚了些,同時他對自己的敵人也過于輕視,但是他還是只差一點,就在兩支敵軍沒有會合之前打敗了它們。在布里昂時,這兩支軍隊到底有多大兵力呢?布留赫爾的六萬五千人在這里只有二萬七千人,主軍的二十萬人則只有十萬人。對于拿破侖來說,這是再好也沒有的機會了。而在聯軍方面,也是從行動開始的那時刻起就感受到再沒有比重新集中兵力更迫切的事情了。
據以上的考察,我們認為,即使向心進攻本身是能取得較大成果的手段,也大多只能在軍隊原先就是分開配置的情況下采用它,為了進行向心進攻而令軍隊離開最短的及最直接的前進方向,只有在很少的場合才會是正確的。
?。ǎ常饏^的擴大可以作為分兵前進的一個理由。
當一支進攻的軍隊從一地點前進而且順利地深入敵國腹地時,它所能夠控制的并不僅僅是在它經過的路線上的那些地區,它可以向兩側擴展一些,可是,究竟能擴展多少,這取決于敵人國內的緊密度和內聚力。倘若敵人國內的團結不緊密,人民既脆弱又缺乏戰爭鍛煉,那么,勝利的軍隊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在后面占領廣闊的地區。但是,敵國的人民如果既勇敢而又忠誠,那么,進攻的軍隊在自己后面所能控制的地區將多多少少接近了狹長的三角形。
為了擺脫這種不利情況,進攻者就有必要把前進的正面擴大到一定的寬度。如果敵軍集中在一個地點,那么,進攻者只有在沒有同敵軍接觸的時候才能夠保持這個寬度,離敵軍的配置地點越近,正面寬度就必須越小,這絕對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敵人自己如果也配置在一定的寬度上,那么,進攻的軍隊在同樣寬的正面上前進就不能說是不合理的。我們在這里所談的是一個戰區或者幾個毗鄰的戰區的問題。很明顯,這已屬于我們所說的主要行動可以同時決定次要的地點的命運的情況。
但是,我們可以永遠只按這個觀點行動嗎?在主要地點對于次要地點的影響不十分大因而會產生危險時,我們能冒這種危險嗎?戰區它需要一定的寬度,這一點難不成不值得特別注意嗎?
在這里也像在其他的地方一樣,不可能把所有的行動方式都列舉出來,可是我們堅信,除了少數例外的情況以外,主要地點的決戰將會同時也決定次要地點的命運。因此,很明顯除了這樣的例外情況以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根據這個原則行動。
當拿破侖進入俄國時,他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西德維納河上游的俄國軍隊更會因俄軍主力被擊敗而敗退。因此他起初只命令烏迪諾軍去對付這部分俄軍,可是維特根施坦卻轉入進攻,拿破侖才不得不把第六軍也派到那里去。
相反,他為了對付巴格拉齊昂,卻在一開始就派出了一部分軍隊,可是巴格拉齊昂因中央主力的退卻而隨之退卻了,于是拿破侖又把派去的這部分軍隊調轉了回來。維特根施坦假如不是必須掩護第二首都的話,他也許也會隨巴爾克來的退卻而退卻的。
1805年拿破侖在烏耳姆的勝利和1809年在勒根斯堡的勝利分別都決定了意大利戰區和提羅耳戰區的命運,盡管意大利戰區是一個相當遙遠的獨立的戰區。1806年,拿破侖在耶納與奧爾施塔特的勝利決定了威斯特伐里亞。黑森與在通往法蘭克福的道路上的一切行動的命運。
能對次要部分的抵抗起作用的情況有很多,可主要的是以下兩種。
第一種情況是:在幅員遼闊而且力量比較強大的國家中,譬如在俄國,主要地點上的決定性打擊可推遲進行,因而不必急于把一切力量都集中到主要地點去。
第二種情況是:有些次要地點因為有許多要塞而具有極特殊的獨立的意義,例如1806年的西里西亞。但,拿破侖非常輕視這個地點,當他向著華沙進軍時,雖然不得不把這個地點留在背后,但他只派他弟弟日羅姆率領二萬人向那里發動進攻。
對主要地點的打擊如果很有可能震撼不了次要地點,或實際上沒有震撼次要地點,那么,這是因為敵人在次要地點上真正配置了軍隊的緣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攻者就必須把這些次要地點看作是無法避開的禍害,于是只得派出適當的兵力去對付它們,因為進攻者不能一開始就放棄自己的交通線。
謹慎小心的人可能做得還要過分些,他們也許認為主要地點的進攻應該同次要地點進攻的步調完全一致,因此,如果敵人不肯從次要地點退卻,就應把主要行動也停下來。
這個原則雖然同我們以前說的應該盡可能把一切力量全都集中在一個主要行動中的原則并不直接矛盾,但是這兩者的指導精神是完全對立的。按照這個原則行動,運動就會緩慢,進攻力量就會減弱,偶然事件就增多,時間損失就會得以增加,因而,這個原則同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進攻實際上是完全不相容的。
敵人假如在次要地點上的軍隊有可能向離心方向退卻,那么,進攻的困難就會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統一的進攻它會變成什么呢?
所以,把主要進攻依賴于次要地點的行動作為一個原則是我們必須堅決地反對的,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進攻,我們認為,如沒有膽量象一支箭那樣射向敵國的心臟,就不可能達到目標。
(4)易于取得給養是分兵前進的第四個理由。
一支小的部隊通過一個富庶的地區當然要比起一支大部隊通過一個貧瘠的地區順利得多。但,只要措施適當,軍隊習慣于吃苦耐勞,一支大部隊通過了貧瘠的地區并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為了要用小部隊通過富庶的地區而使我們的決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以致于陷入分兵前進的巨大危險。
談到這里,我們已經承認分割兵力(也就是把一個主要行動分為幾個行動)的上述理由是有根據的。如果已清楚地認識了目的,慎重地權衡了利害得失,爾后根據上述理由中的一個理由分割了兵力,那是無可非難的。
但,如果象常見的那樣,計劃正是由一個學究氣十足的總參謀部僅僅按照習慣制定的,如果象下棋要先在棋盤上擺好棋子那樣,各個戰區要先擺好軍隊才行動,倘若行動是些幻想式的巧妙的組合,而通向目標的途徑是復雜的路線與錯綜的關系構成的,如果今天把軍隊分開,只為了兩星期后再冒極大的危險把它們集中起來,借以顯示使用軍隊的全部藝術,那,這種為故意陷入混亂而離開直接。簡單而樸實的道路的作法,是我們所唾棄的。最高統帥對戰爭的指揮越沒有力量,越是不把戰爭看作是力量巨大的個人的簡單行動,整個計劃越是脫離實際的總參謀部這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是十幾個一知半解的人想象出來的,那么上面所說的愚蠢行為就越易出現。
現在我們來研究第一個原則的第三點,即次要行動應該盡可能地保持著在從屬地位上。
由于力求把整個戰爭行為歸結為一個簡單的目標,并盡可能地通過一次巨大的行動來達到這個目標,交戰國發生接觸的其余地點就部分地失去了獨立性,那里的行動就變成從屬的行動。如能夠把一切行動完全歸結為唯一的一次的行動,那么,發生接觸的其余地點就完全失去了作用,不過,這種可能性是很少的。因此,重要的正是不要抽調過多的兵力用在次要地點而削弱主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