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戰爭計劃(三)
首先我們認為,即使不可能把敵人的全部抵抗歸結為一個重心,也就是說,如我們已講過的一樣,必須同時進行兩個幾乎完全不同的戰爭,戰爭計劃仍必須遵循這個原則。我們必須始終把其中一個戰爭看作是主要的,首先就應該根據它來安排兵力和行動。
據這個觀點,只在一個主要方向上來采取進攻而在另一個方向上采取防御是合理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在另一個方向上也采取進攻才會是正確的。
我們其次,應該以盡量少的兵力來進行這種次要地點上的防御,并且要努力利用防御這種抵抗形式所能提供的一切利益。
敵人的軍隊如果屬于不同的國家,但依然有一個戰區是它們共同的重心,那么,我們這個觀點就更適用。
如果次要戰區的行動也是針對必須給予主要打擊的那個敵人的,那么,依據我們這個觀點,在次要戰區就不能進行防御了。此時,主要打擊正是由主要戰區的進攻和根據其他原因采取的次要戰區的進攻構成的,而主要打并擊沒有直接掩護的各個地點上的防御,都已經成為不必要的了。這時一切都取決于主力決戰,一切損失都會在主力決戰中得到補償。如果兵力足夠,有充分的根據可進行這樣的主力決戰,那么,就不能因主力決戰可能遭到失敗而努力在其他地點上避免損失,因為這樣做正好會使失敗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在我們的行動中就會因而產生矛盾。
甚至在整個進攻的每個環節上,次要行動也應該服從于主要行動。可是,究竟這一個戰區的哪些兵力和那一個戰區的哪些兵力應該去進攻共同的重心,這大多均取決于另外的一些原因,這里只能指出,我們必須力求使主要行動居于主導地位,越是使主要行動居于主導地位,一切就越簡單,受偶然性的影響也就會越少。
第二個原則為迅速使用軍隊。
無謂地消耗時間,走不必要的彎路都是力量的浪費,因而是戰略所不夠容許的。更重要的是應該記住,通常說,進攻的唯一優點幾乎也只在于揭開戰爭序幕的出敵不意。突然性和不斷前進是進攻的最有力的兩個翅膀,特別在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進攻中,它們更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理論的任務是找到通向目標的最近的途徑,根本就不應該去漫無邊際地爭論從左邊還是從右邊。向這里還是向那里的問題。
若回憶一下我們在《戰略進攻的目標》一章中關于國家的心臟所談論的內容,以及在本篇第四章中關于時間的影響所談的內容,那么,不作進一步的說明就完全可以明白,迅速使用軍隊這個原則確實是有我們所指出的那種重要意義的。
拿破侖向來就是這樣行動的,他最喜歡通過最近的大道直接地奔向敵人的軍隊,奔向敵人的首都。
那么,我們把它歸結為重心并且要求迅速而直接地實現的那個主要行動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叫打垮敵人,在第四章中我們已經從總的方面盡可能地作了論述,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再重復了。無論打垮敵人在具體情況下最后都取決于什么,在開始時總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即,對敵人的軍隊取得一個巨大的勝利,并且粉碎敵人的軍隊。奪取這種勝利的時間越早,也就是說奪取了這種勝利的地點離邊界越近,這種勝利就越容易取得;奪取這種勝利的時間越晚,即奪取這種勝利的地點越在敵國腹地,這種勝利就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里與在所有其他地方一樣,取得勝利越容易,成果就越小,相反,則成果越大。
如果我們對敵軍的優勢還不能保證我們肯定能獲得勝利,那么,我們就應根據可能盡早去尋找敵人軍隊。我們所以說根據可能,恰是因為尋找敵軍主力時,如果軍隊要走很多彎路,方向選擇錯了,浪費了時間,我們就相當容易犯錯誤。如果敵軍主力不在我們的前進路上,我們又因去尋找它對我們不利而不能夠去尋找它,那么,我們可以確信以后會遇到它,因為它一定會向我們撲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將在比較不利的條件下作戰,這種不利是我們不能避免的。可是,如果我們在這次會戰中還能夠獲得勝利,那么,這次會戰就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
可以得出結論:在我們對敵軍的優勢還不能保證肯定能夠獲得勝利的場合,如果敵軍的主力在我們的行進路上,那么,有意地從敵軍主力側旁通過是錯誤的,至少,認為這樣做能比較容易地獲得勝利的想法是十分錯誤的。
從這里也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當我軍占有決定性優勢時,為了爾后發動更有決定意義的會戰,我們可以有意地從敵軍主力側旁通過。
以上我們所談的是徹底的勝利,也就是使敵人遭到慘敗,而不僅是獲得會戰的勝利。要取得徹底的勝利,就需要進行包圍進攻或變換正面的會戰,因為這樣兩種打法往往能取得決定性的結果。所以,戰爭計劃的主要內容是,規定所需要的軍隊數量與軍隊行動的方向。關于這一點,我們在《戰局計劃》一章中還要更詳細論述。
直接對敵人正面發起會戰雖然并不一定不能夠使敵人遭到慘敗,戰史上也并不是沒有這樣的戰例,但是,雙方軍隊的訓練水平和機動能力越是接近,這種可能性就會越少,且將越來越少。現在,像勃連黑姆那樣在一個村莊里俘虜了二十一個營的事情是不再可能發生的了。
一旦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就不該考慮休息或喘口氣,就不應思前顧后和進行整頓等等,而只應該追擊,如有必要,就應發動新的進攻,占領敵國的首都,進攻敵人的援軍,或進攻敵國可以作為依靠的其他一切的目標。
當勝利的洪流把我們引到敵人要塞的前面時,是否應該圍攻這些要塞,這需根據我們兵力的強弱情況來決定。我們假如在兵力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那么不盡早攻占這些要塞就會造成時間上的損失。假如我們在前面進攻的軍隊沒有取得進一步勝利的肯定把握,那我們就只能用盡可能少的兵力來對付這些要塞,于是這些要塞就不可能被攻破。如果為了圍攻要塞我們已不能繼續前進,那么進攻常常就已達到了頂點。因此,我們要求主力迅速。不停歇地前進和追擊。我們已經否定了主要地點上的前進應該取決于次要地點上的結果的觀點,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我軍主力的背后只有一個狹長的地帶,這個地帶不管可以叫作什么,它總會是我們的戰區。這樣的情況會如何地削弱在前面的部隊的進攻力量,會給進攻者帶來哪些危險,我們前面已指出過了。這種困難,這種內在的牽制力量能否大到足以阻止部隊繼續前進呢?當然會是可能的。但是,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指出的那樣,在開始時就想使背后的戰區也不是這種狹長的地帶,因而降低進攻速度,那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認為,只要統帥還沒有打垮敵人,只要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足以達到這個目標,他就應該追求這個目標。這樣做的危險也許會不斷增加,但成果也會不斷擴大。當統帥到了不敢繼續前進時,認為必須考慮自己的后方,必須向左右兩側擴展的時候,很可能他已經到了進攻的頂點。于是飛翔的力量枯竭了,如果在這時敵人還沒有被打垮,那很可能再也不能打垮敵人了。
如果統帥為了要穩步地前進而去占領要塞。隘路。地區等,那么這些行動雖然還是一種緩慢的前進,但已只是一種相對的前進而不是絕對的前進了。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已不再逃跑,也許已在準備新的抵抗,因此十分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進攻者還在穩步地前進,但是防御者也在行動,而且每天都取得一點成果。總而言之,還是我們前面的那個結論:在一次必要的停頓后,通常就不可能再進行第二次前進了。
因此,理論要求的是:只要還想打垮敵人,就要不停頓地前進。倘若統帥發覺這樣做危險太大而放棄這個目標,那么,他停止前進而向兩側擴展是正確的。如果他停止前進只是為了更巧妙地打垮敵人,那么,他就應該受到理論的指責。
我們還不至于這樣愚蠢,以致認為逐步地打垮一個國家的例子是不會存在的。首先我們要說明,我們這個原則并不是毫無例外的絕對真理,它是以可能的和一般的結果作為依據的。其次,一個國家是在歷史上逐漸趨于滅亡的呢,還被敵人作為第一次戰局的目標而被打垮的,這二種情況必須區別開來。我們在這里談的也只是后一種情況,因為只有在后一種情況下才出現力量的緊張狀態,即不是一方打垮對方的重心,就是它有被對方的重心打垮的危險。如果第一年得到一點不大的利益,第二年又會得到一點不大的利益,就這樣逐漸地。緩慢地向目標前進,那么,雖然不會再發生一次嚴重的危險,可是到處都分布著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從一個勝利到另一個勝利之間的每一個間歇都會給敵人以新的希望。前一個勝利對于后一個勝利只有很小的影響或者往往沒有影響,甚至還會有不利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敵人會得到恢復,甚至會受到激勵而進行更大的抵抗,或會得到新的外來的援助。可是,如果一切行動不停地進行到底,那么昨天的勝利就能導致今天的勝利,勝利之火便會接二連三地燃燒起來。如果有人說有些國家確實在逐次打擊下被征服了,也正是說,時間——防御者的護衛神——對防御者起了不利的作用,那么,我們說進攻者逐次打擊的企圖完全都落空的例子比這種例子要多得多。只要再回想一下七年戰爭的結果就可明白這一點,當時奧地利人力圖從容不迫地。小心謹慎地達到目的時,結果就完全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