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戰爭計劃(四)
據上述觀點,我們決不會認為,在向前推進的同時應該經常注意建立相應的戰區,即應該使兩者保持平衡,與此相反,我們認為向前推進所產生的不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我們繼續前進已沒有希望取得勝利時,注意避免這種不利才會是值得的。
拿破侖1812年的例子遠沒有使我們懷疑這個論斷,反而使我們更加堅信這一觀點。
拿破侖的這次戰局所以失敗,不像一般輿論所說的那樣,是能真正被征服的國家,至少用現在歐洲各國的軍隊是征服不了的,用拿破侖為此目的而統率的五十萬人是征服不了的。如俄國這樣的國家,只有利用它本身的弱點和內部的分裂才能令它屈服。為了打擊這個政治上薄弱的地方,就必須要震撼這個國家的心臟。拿破侖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打擊到達莫斯科,才會有希望動搖俄國政府的勇氣以及人民的忠誠及堅定。他希望在莫斯科締結和約,這是他在這次戰局中可以提出的唯一的合理的目標。
他統率其主力向俄軍主力進攻,俄軍主力倉惶地退卻,經過德里薩營壘到斯摩棱斯克才停了下來。他還迫使巴格拉齊昂隨主力一起退卻,并且打敗了這兩支軍隊,占領了莫斯科。在這里他的做法同他一向的做法是相同的。他過去也只是采用了這種打法才成了歐洲的統治者,而且只有采用這種打法他才能成為歐洲的統治者。
所以,凡是贊揚拿破侖在過去歷次戰局中是最偉大的統帥的人,在這次戰局里不應該指責他。
根據事件的結果來評論這個事件是可以的,因為結果正是對事件的最好的批判,但是單純根據結果所作的評論不應該看作是人的智慧的表現。找出了一次戰局失敗的原因并不等于對這次戰局進行了批判。也只有證明了統帥沒有預先看到這些失敗的原因,或證明了他忽視這些原因是不應該的,才可說是進行了批判,才可以指責這位統帥。
我們認為,在1812年的戰局中誰要是僅僅由于遭到巨大的還擊就以為進行這次戰局是荒謬的,假使這次戰局取得勝利的結果,他又認為這次戰局是最為卓越的行動,那么他就是一個完全沒批判能力的人。
如果拿破侖真的像大多數批判者所要求的那樣在立陶宛停頓下來,以便能首先確保要塞,那么,他在冬天就不得不轉入了可悲的防御。這時,這些人恐怕又會首先喊叫起來:這不是從前的拿破侖了!曾通過奧斯特里茨和弗里德蘭的勝利在敵國最后一座城墻上打上征服烙印的拿破侖,在這里怎么會連一次主力會戰也沒有進行呢?他怎么會猶豫不決,沒有占領敵國首都——那個沒有設防的。并準備棄守的莫斯科,而讓這個核心存在下去,令新的抵抗力量能夠向這個核心集中呢?空前未有的良機擺在他的面前,襲擊這個遠方的巨人,就像襲擊一個鄰近的城市一樣,或像腓特烈大帝襲擊又小又近的西里西亞一樣,而他卻沒利用好這個有利條件,在勝利的途中停頓下來,難道是兇神絆住了他的雙腳嗎?——這些人恐怕就會這樣子來進行評論了,因為多數批判者的評論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我們認為1812年的戰局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俄國政府是鞏固的,人民也是忠誠的。堅定的,即,是因為這次戰局不可能成功。或許進行這次戰局本身就是拿破侖的錯誤;至少結果表明他估計錯了。我們認為,假如他要追求這樣的目標,那么,恐怕基本上就只能采取此種打法。
拿破侖在東方沒有像他在西方那樣進行長期的。代價很大的防御戰,而是采用了達到目的的唯一手段:用一次大膽的打擊,迫使驚慌失措的敵人媾和。這種情況下,他可能遭到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是他在這次賭博中所下的賭注,是實現巨大的希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說他的軍隊損失過大是他的過錯,那么,這種過錯并不在于前進太遠,而在于戰局開始得實在太遲了,在于采取了浪費人力的戰術,在于對軍隊的給養和退卻路線考慮得相當不夠,最后,還在于從莫斯科退卻的時間晚了一點。
俄軍為了徹底阻止拿破侖退卻曾先敵趕到了別烈津河,這并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來反駁我們的觀點。理由如下。第一。這一點恰好表明,要真正切斷敵人的退路是多么困難,在最不利的情況下被切斷退路的敵軍最后還是開辟了退路,當然,俄軍的這個行動的確擴大了拿破侖的失敗,可并不是拿破侖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二。能夠用來擴大敵人的失敗的地形條件是不多的,假如沒有橫亙在大道前面的別烈津河的沼澤地,且四周不是森林茂密和通行困難,要切斷法軍的退路就更加不可能了。第三。為了防止退路被敵人切斷,只有讓自己的軍隊在一定的寬度上前進,這種辦法很早以前我們就駁斥過了。人們如果采用這種辦法,讓中央的部隊向前推進,用左右兩側的部隊進行掩護,那么,某一側的部隊的任何一次失利,都會逼使前進較快的中央部隊急速回過頭來,在這種情況下,進攻還會帶來什么好處呢?
決不能說拿破侖沒有注意對翼側的掩護。為了對付維特根施坦他終于留下了優勢的兵力,為了圍攻里加要塞他用了一個兵力適當的軍(這個軍在那里甚至是多余的),他在南方有施瓦爾岑堡率領的五萬人,這支軍隊超過了托爾馬索夫的兵力,甚至還可同契查哥夫的兵力相抗衡,此外,他在后方的中心地點有維克多率領的三萬人——。甚至在11月,在俄軍已經得到加強,法軍已大大削弱的決定性時刻,在進入莫斯科的法國軍團的背后,俄軍的優勢還不是十分大的。維特根施坦。契查哥夫和薩肯的兵力共為十一萬人,而施瓦爾岑堡。雷尼埃。維克多。烏迪諾與圣西爾實際上也有八萬人。即使是最謹慎的將軍,恐怕也不會在前進時派出了更多的兵力去掩護自己的翼側了。
在1812年拿破侖渡過涅曼河時的兵力是六十萬人,假如他帶回來的不是同施瓦爾岑堡。雷尼埃和麥克唐納一起退過涅曼河的五萬人,而是二十五萬人,那么,即便這次戰局仍然是失敗的戰局,理論也就不能對此有所非難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損失的兵力超過總兵力的一半并不是罕見的事情,假如這個損失會特別引人注意,那也只會是損失的絕對數量很大的緣故。
關于主要行動。它必要的發展方向與它不可避免的危險,我們就談這么多。至于次要行動,我們首先要指出:幾個次要行動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但是這個共同的目標不應妨礙每個部分的活動。假設有三支軍隊分別從上萊茵地區。中萊茵地區和荷蘭進攻法國,共同的目標是在巴黎會師,如果每一支軍隊在會師以前都要盡可能完整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不得冒任何危險,那么,這樣的計劃我們均把它叫做有害的計劃。執行這樣的計劃時,三支軍隊的運動必然會相互牽制,因而每個部分行動時都會遲緩。猶豫不決及畏縮不前。較好的辦法是給每支軍隊分配到一定的任務,一直到它們不同的活動自然地匯合成一個整體時才把它們統一起來。
將軍隊分成幾個部分,行軍幾天后再把它們集中起來,這種做法幾乎在所有的戰爭中都出現過,然而,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假如要分兵前進,就必須知道為何要這樣做,這個為什么必須有充分的根據,不能如跳四組舞那樣僅僅是為了以后的會合。
因此,當軍隊向不同的戰區進攻時,應給各支軍隊規定各自的任務,各支軍隊的打擊力量應以完成自己的任務為目標。這時,重要的問題就在于從各方面進行這種打擊,而不在于各個部分取得相應的利益。
敵人的防御如果同我們預想的不同,因而我們的一支軍隊由于任務過重而遭受到了失敗,那么,這支軍隊的失敗不應該也不容許影響其他軍隊的行動,否則,我們從一開始就會失去獲得總的勝利的可能性。只有多數軍隊已失敗,或主要部分已經失敗的時候,其他部分才容許而且必然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整個計劃也就會失敗了。
對于那些本來擔任防御但防御成功后可以轉入進攻的軍隊和部隊來說,假如不能把多余的兵力轉移到主要的進攻地點去,那么這條規則也是適用的。
然而,整個進攻的幾何形式和統一性在這種情況下,又將會怎么樣呢,同被擊敗的軍隊相鄰的各支軍隊的翼側和背后它們又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