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韓
先秦:韓非
韓事秦三十余年,出則為捍蔽,入則為席薦。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隨之,怨懸于天下,功歸于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yǎng)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 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nèi)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戎強敵,有蓄積,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quán)輕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jù)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勤于野戰(zhàn),負任之旅罷于內(nèi)攻,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zhì)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zhì)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兇器也。”不可不審用也。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夫一戰(zhàn)而不勝,則禍構(gòu)矣。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于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 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見二疏,非所以強于諸侯也。臣竊愿陛下之幸熟圖之!攻伐而使從者聞焉,不可悔也。
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子之未可舉,下臣斯。甚以為不然。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然,若居濕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fā)矣。夫韓雖臣于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秦與趙為難。荊蘇使齊,未知何如。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趙而應二萬乘也。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于強也。今專于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發(fā)矣。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為重于韓也。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于秦,而以韓利窺陛下。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說靡辯,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今以臣愚議:秦發(fā)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臣斯請往見韓王,使來入見,大王見,因內(nèi)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與韓人為市,則韓可深割也。因令象武發(fā)東郡之卒,窺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則齊人懼而從蘇之計,是我兵未出而勁韓以威擒,強齊以義從矣。聞于諸侯也,趙氏破膽,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秦遂遣斯使韓也。
李斯往詔韓王,未得見,因上書曰:“昔秦、韓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數(shù)世矣。前時五諸侯嘗相與共伐韓,秦發(fā)兵以救之。韓居中國,地不能滿千里,而所以得與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時五諸侯共伐秦,韓反與諸侯先為雁行以向秦軍于闕下矣。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杜倉相秦,起兵發(fā)將以報天下之怨而先攻荊。荊令尹患之,曰:‘夫韓以秦為不義,而與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為雁行以攻關(guān)。韓則居中國,展轉(zhuǎn)不可知?!煜鹿哺铐n上地十城以謝秦,解其兵。夫韓嘗一背秦而國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聽奸臣之浮說,不權(quán)事實,故雖殺戮奸臣,不能使韓復強。
今趙欲聚兵士,卒以秦為事,使人來借道,言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后秦。且臣聞之:‘唇亡則齒寒?!蚯?、韓不得無同憂,其形可見。魏欲發(fā)兵以攻韓,秦使人將使者于韓。今秦王使臣斯來而不得見,恐左右襲曩奸臣之計,使韓復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見,請歸報,秦韓之交必絕矣。斯之來使,以奉秦王之歡心,愿效便計,豈陛下所以逆賤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見,前進道愚計,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今殺臣于韓,則大王不足以強,若不聽臣之計,則禍必構(gòu)矣。秦發(fā)兵不留行,而韓之社稷憂矣。臣斯暴身于韓之市,則雖欲察賤臣愚忠之計,不可得已。過鄙殘,國固守,鼓鐸之聲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計,晚矣。且夫韓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強秦。夫棄城而敗軍,則反掖之寇必襲城矣。城盡則聚散,則無軍矣。城固守,則秦必興兵而圍王一都,道不通,則難必謀,其勢不救,左右計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圖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愿大王幸使得畢辭于前,乃就吏誅不晚也。秦王飲食不甘,游觀不樂,意專在圖趙,使臣斯來言,愿得身見,因急于陛下有計也。今使臣不通,則韓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釋趙之患而移兵于韓,愿陛下幸復察圖之,而賜臣報決?!?/p>

韓非
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