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
先秦:韓非
圣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其備足以必完。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極者賞厚,情盡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惡之死如秋,故民勸極力而樂盡情,此之謂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極于權(quán)衡,而務(wù)至于任鄙;戰(zhàn)士出死,而愿為賁、育;守道者皆懷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節(jié)。用力者為任鄙,戰(zhàn)如賁、育,中為金石,則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輕,以其所難止其所易。故君子與小人俱正,盜跖與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貪盜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則身不全;賁、育不量敵則無勇名,盜跖不計可則利不成。明主之守禁也,賁、育見侵于其所不能勝,盜跖見害于其所不能取,故能禁賁、育之所不能犯,守盜跖之所不能取,則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盜貞,則天下公平,而齊民之情正矣。
人主離法失人,則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盜跖之禍。何也?今天下無一伯夷,而奸人不絕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則伯夷不失是,而盜跖不得非;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堯之法,則貞士不失分,奸人不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則伯夷不得亡,而盜跖不敢取。堯明于不失奸,故天下無邪;羿巧于不失發(fā),故千金不亡。邪人不壽而盜跖止。如此,故圖不載宰予,不舉六卿;書不著子胥,不明夫差。孫、吳之略廢,盜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人臣垂拱手金城之內(nèi),而無扼腕聚脣嗟唶之禍。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偽而不以符,此賁、育之所患,堯、舜之所難也。故設(shè)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備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眾人不相謾也。不恃比干之死節(jié),不幸亂臣之無詐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當(dāng)今之世,為人主忠計,為天下結(jié)德者,利莫長于此。故君人者無亡國之圖,而忠臣無失身之畫。明于尊位必賞,故能使人盡力于權(quán)衡,死節(jié)于官職。通賁、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盜跖之貪,不以財易身;則守國之道畢備矣。

韓非
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