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姜太公
明代:馮夢龍
【原文】
太公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辈葜留敚甓鴪笳?。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后除之?!敝芄唬骸昂笫榔浔泵媸慢R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弒之臣?!碧珕栔芄我灾昔敚唬骸白鹳t而尚親?!碧唬骸昂髮嬋跻印!?/p>
?。垴T述評]
二公能斷齊、魯之敝于數百年之后,而不能預為之維;非不欲維也,治道可為者止此耳。雖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故孔子有“變齊、變魯”之說。陸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則姬、呂之言不驗?!狈蚴箍鬃庸衅渲?,亦不過變今之齊、魯,為昔之齊、魯,未必有加于二公也。二公之孫子,茍能日儆懼于二公之言,又豈俟孔子出而始議變乎?
譯文
譯文
姜太公呂尚被周王封于齊后,過個五個月就來向周王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當時周公攝政,問他道:“怎么這么快?”姜太公說:“我只是簡化了他們君臣上下之禮儀,又不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倍芄膬鹤硬莸紧攪?,三年才來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周公問他:“為什么這么遲呢?”伯禽答道:“我改變了他們的風俗,革除了他們的禮儀,讓他親喪三年而后才能除掉孝服?!敝芄f:“這樣下去,魯國的后代們會北面事齊、向齊稱臣了吧?國政如果煩瑣而不簡要,尊嚴而不平易,則百姓們將不能和其君主相親近;君主如果平易而近民,則民必歸附他。”
周公問太公用什么辦法治理齊國,太公說道:“尊重賢圣之人而推崇有功績之人?!敝芄f:“那么齊國后世必有篡權弒君之臣!”太公反之問周公用什么辦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重賢圣之人并且尊崇公族親屬?!碧f:“那么,他們公室的勢力將逐漸衰弱了!”
評譯
周公、太公能推斷出數百年后齊國與魯國的弊端,而不能預加防護,并不是他們不想防護,而是為政所能做的,也只有如此而已。即使是古代圣明君主的治理辦法,也從來沒有長時間而不出現弊端的。有了弊端要改正它,就只有等待后來人了。所以孔子有“改變齊國,改變魯國”的說法。陸葵說:“假使孔夫子的志愿實現了,那么周公、太公的話就無法被現實所驗證了。”但就算孔子的志向果真實現,也不過是改變當時的齊、魯成為以前的齊、魯,而未必就能超過周公和太公。周公、太公的子孫,如果時時刻刻都能警戒二公的預言,又哪里需要等到孔子出現后才議論變革的事呢?
注釋
①歸:歸心。
②維:防范。

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他們兄弟三人并稱“吳下三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