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
宋代:蘇頌
天門冬(圖缺),生奉高山谷,今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余,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后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然圓實而長,一、二十枚同撮。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曝干。停留久仍濕潤,入藥時,重炕焙令燥。洛中出者,葉大稈粗,殊不相類。嶺南者無花,余無它異。謹按天門冬別名,《爾雅》謂之蘼(亡彼切),一名 (極閘同)冬。《山海經》云∶條谷之山,其草多芍藥、 冬是也。《抱樸子》及《神仙服食方》云∶天門冬,一名顛棘。在東岳名淫羊藿,在中岳名天門冬,在西岳名管松,在北岳名無不愈,在南岳名百部,在京陸山阜名顛棘,雖處處皆有,其名各異,其實一也。在北岳地陰者尤佳,欲服之,細切,陰干,搗下篩,酒調三錢匕,日五、六進之,二百日知,可以強筋髓,駐顏色,與煉成松脂同蜜丸益善。服者不可食鯉魚,此方以顛棘為別名。
而張茂先以為異類。《博物志》云∶天門冬莖間有刺,而葉滑者曰 休,一名顛棘,根以浣縑素令白。越人名為浣草,似天門冬而非也。凡服此,先試浣衣如法者,便非天門冬。若如所說,則有刺而葉滑,便不中服。然今所有,往往是此類,用者須詳之。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