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
宋代:蘇頌
麥門冬(圖缺),生亟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間久廢處,今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似 麥顆,故名麥門冬。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者,苗如粗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或云吳地者尤勝。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干。亦堪單作煎餌之。取新根去心,搗熟,絞取汁,和白蜜,銀器中重湯煮,攪不停手,候如飴乃成,酒化溫服之。治中益心,悅顏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又主金石藥發。麥門冬去心六兩,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炙,三物下篩,蜜丸如梧子,日再飲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云∶偶于野人處得,神驗不可言,用上元板橋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去兩頭尖三、五節,小刀子條理,去皮毛了凈,吹去塵,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搗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后去心,即于臼中搗爛,即內黃連末臼中,和搗,候丸得,即并手丸大如梧子,食后飲下五十丸,日再,但服兩日,其渴必定。若重者,即初服藥,每一服一百五十丸,每二日服一百二十丸,第三日一百丸,每四日八十丸,第五日依本服丸。若欲合藥,先看天氣晴明,其夜方浸藥,切須凈處,禁婦人、雞犬見知,如似可,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一枚,凈去毛,洗了,以水三大斗,煮令爛,去頭,取汁可一斗以來,細細服之,亦不著鹽,不過三劑平復。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