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論
清代:莫枚士
人應乎天,天有元陽。元陽者升于春,春時陽半在下,陰半在上,陽氣欲升而不能遽越,當旺而不能自如,則有雷霆以彰之。人應之,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應肝,故肝為怒。怒生于恨,成于憤。恨而不已,為怨,為慍,為恚;憤而不已,為奮,為發,為自強。
元陽者泄于夏,夏時盛陽在上,微陰在下,陽氣盛滿于己而若自得,輕易乎陰而不措意,則有炎暑以彰之。人應之,為事已遂,其志怡怡然,喜之象也。夏應心,故心為喜。喜生于盛,成于玩。盛而不已,為舒緩,為惰,為安;玩而不已,為狎侮,為愎,為自足。
元陽者平于中央,此時陰陽和勻,既籌及于陽之勝,又預計夫陽之敗,則反復以存其變焉。
人應之,為思患而預防。又土為萬物所歸,和者偏者皆歸之。春氣溫而極于季春,夏氣熱而極于季夏,秋氣涼而極于季秋,冬氣寒而極于季冬,靜觀以持其常焉。人應之,為閱歷多而是非熟,二者思之象也。中央應脾,故脾為思。思生于先,成于后。先事而思,為慎,為戒,為畏,為自虛;后事而思,為樂,為慕,為智,為自矜。二者皆思之所為,如是則勞矣,故脾主勞。
元陽者收于秋,秋時陽半在上,陰半在下,陽氣就衰而日受陰之剝,已退而日視陰之長,則有凄切之氣以彰之。人應之,為事將敗,其志殷殷然,憂之象也。秋應肺,故肺為憂。憂生于慮,成于悔。慮而不已,為拘,為愁,為不安;悔而不已,為悲哀,為哭,為自咎。
元陽者藏于冬,冬時微陽在下,盛陰在上,陽氣避陰之方張而不出,防陰之滅己而自懼,于是乎水冰地坼,寒風冽凜,而陽氣惟不樹聲色以避之。人應之,為事已敗,其志惕惕然,恐之象也。冬應腎,故腎為恐。恐生于暇,成于怯。暇而不已,為退,為優游,為呻吟;怯而不已,為愧,為伏,為自餒。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