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精
清代:葉天士
神傷于上.精敗于下.心腎不交.久傷精氣.不復謂之損.內經治五臟之損.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損從陽.下損從陰之議.然必納谷資生.俾胃后天得振.始望精氣生于谷食.自上秋至今日甚.乃里真無藏.當春令泄越.生氣不至.漸欲離散.從來精血有形.藥餌焉能驟然充長.攻病方法.都主客邪.以偏治偏.閱古東垣丹溪輩.于損不肯復者.首宜大進參術.多至數斤.謂有形精血難生.無形元氣須急固耳.況上下交損.當治其中.若得中蘇加谷.繼參入攝納填精斂神之屬.方今春木大泄.萬花盡放.人身應之.此一月中急挽勿懈矣.
參術膏 米飲調送
□
一月來.雖經反復.參脈癥色形.生陽頗有根蒂.近食蠶豆滯氣.腹中微膨.食后口味酸濁.是久臥重著.脾陽運動之機尚少而火升心煩.動氣汗出.遺精雖減于昔.未得平復.總是內損已深.若調治合宜.只要精氣復得一分.便減一分病象.長夏脾胃主令.培土助納為要.而精氣散越.乃兼攝固之法.刻下味酸微膨.補脾少佐疏胃.宜晚進.其早上另制補攝丸劑.益臟真以招納散失之氣.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廣皮 麥冬 五味 神曲 麥芽 炒黃柏 晚服
人參 桑螵蛸 白龍骨 淡蓯蓉 五味 芡實 茯神 棗仁 金箔 金櫻膏丸 早服
□
肌肉松柔.脈小如數.常有夢遺.陰精不固.上年冬令過溫.溫則腠理反疏.陽動不藏.諸氣皆升.絡血隨氣上溢.見癥如頭面熱.目下肉 .心悸怔忡.四肢汗出.兩足附腫.常冷不溫.走動數武.即吸短欲喘.何一非少陰腎氣失納.陽浮不肯潛伏之征.況多夢紛擾.由精傷及神氣.法當味濃填精.質重鎮神.佐酸以收之.甘以緩之.勿因血以投涼.莫見下寒.輒進燥熱.恪守禁忌以安之.經年冀有成功.所慮壯年志慮未純.貽憂反復.
水制熟地 人參秋石拌 白龍骨 炒杞子 五味 炒山藥 茯神 牛膝炭
□
遺泄.有夢屬心.無夢屬腎.據述氣火下溜.即如溺出之狀.莖管中痛.熱氣上沖.咽喉巔頂掀脹.語言皆怯.此任脈不攝.沖脈氣逆.治法.引之導之.攝以固之.現下便溏食少.勿投沉陰膩滯之藥.
砂仁炒熟地 炒黑遠志肉 炒蓮須 元武版 白龍骨 鎖陽 茯苓 杜芡實 金櫻子熬膏為丸
葉天士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杰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于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于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并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