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
清代:葉天士
平素操持積勞.五志之火易燃.上則鼻竅堵塞.下有肛痔漏紅.冬春溫邪是陽氣發越.邪氣乘虛內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發散可解.況兼勞倦內傷之體.病經九十日來.足跗日腫.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滯.其色黃赤紫膩.小便不利.必隨大便而稍通.此腎關樞機已廢.二腸陽腑失司.所進水谷脾胃.不主營運.釀濕墜下.轉為瘀腐之形.正當土旺.入夏脾胃主氣.此濕氣內淫.由乎脾腎日傷.不得明理之醫.一誤再誤.必致變現腹滿矣.夫左脈之緩澀.是久病陰陽之損.是合理也.而右脈弦大.豈是有余形質之滯.即仲景所云.弦為胃減.大則病進.亦由陽明脈絡漸弛.腫自下而上之義.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滿之弊.大旨中宜運通.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氣開闔.始有轉機.若再綿延月余.夏至陰生.便難力挽矣.
四苓加椒目 濃樸 益智 廣皮白
□
三瘧劫截不效.必是陰臟受病.衄血熱渴.食入不化.痛瀉.二者相反.思病延已久.食物無忌.病中勉強進食.不能充長精神.即為滯濁阻痹.先以脹瀉調理.不必以瘧相混.
草果 濃樸 陳皮 木香 茯苓皮 大腹皮 豬苓 澤瀉
□
經營勞心.納食違時.饑飽勞傷.脾胃受病.脾失運化.夜屬陰晦.至天明洞瀉粘膩.食物不喜.脾弱惡食柔濁之味.五苓通膀胱.分泄濕氣.已走前陰之竅.用之小效.東垣謂中氣不足.溲便為變.陽不營運.濕多成五泄矣.
人參 生白術 茯苓 炙草 炮姜 肉桂
□
脈沉緩.肌肉豐盛.是水土稟質.陽氣少于營運.水谷聚濕.布及經絡.下焦每有重著病痛.食稍不運.便易泄瀉.經水色淡.水濕交混.總以太陰脾臟.調理若不中竅.恐防脹病.
人參 茯苓 白術 炙草 廣皮 羌活 獨活 防風 澤瀉
□
晨泄難忍.臨晚稍可寧安.易饑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陰陽不和也.讀東坦脾胃論.謂脾宜升則健.胃而降則和.援引升降為法.
人參 生于術 炮附子 炙草 炒歸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煨葛根 煨升麻 炮姜灰
□
能食不化.腹痛泄瀉.若風冷外乘.肌肉著冷.其病頃刻即至.上年用膏石安腎丸.初服相投.兩旬不效.知是病在中焦.不必固下矣.自述行走數十里.未覺衰倦.痛處繞臍.議用治中法.足太陰.陽明主治.
生于術 生茅術 生益智 淡干姜 胡蘆巴 茯苓 木瓜 蓽茇
葉天士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杰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于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于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并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