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寒
清代:何夢瑤
(輕則畏怯,重則戰栗)
惡寒分內傷、外感。
外感惡寒有四
一傷感初感
傷風惡風,傷寒惡寒,猶傷酒惡酒,傷食惡食也。蓋表陽被邪所郁,方欲就溫暖以宣通。故惡寒之遏閉,未發熱時固惡,即發熱時亦惡,不欲去衣被,甚而近火猶凜,當暑亦惡,不論有風無風,皆生畏怯,(惡寒與惡風稍異,惡風者有風乃惡,無風則否,不若惡寒之有風無風皆惡也。)必待表解方罷。癥必發熱無汗,頭項強痛,脈浮緊。(所謂發熱惡寒,發于陽也。)若不發熱而惡風蜷臥,則為直中陰癥矣。(所謂無熱惡寒,發于陰也。按《傷寒論》少陰、厥陰篇,俱言惡寒,而太陰篇無之,闕文耳。蓋六經皆有惡寒,妄生分別便非。)
一為傷寒陽邪深入
傳經陽邪,深入陰分,熱郁于內,表氣不通,手足厥逆,惡寒,狀若陰癥,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癥者此也。
一為傷寒將解
按《傷寒論·辨脈篇》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蓋傷寒欲解,正氣實者,邪不能爭,則汗出而解,不發戰。若正氣本虛,邪與正爭,則先戰而后汗。若但內栗而汗不出,則正氣虛極,無以托邪,為危候。
一為瘧疾發作
瘧邪與衛氣相爭,正為邪滯,內郁不通,不達于表則表寒,不行于里則里亦寒,故外戰而內栗也。
內傷惡寒有五
一為陽衰表虛
此《經》所謂陽虛則惡寒也。治宜姜、附、參 之類,助陽固表。又有痹氣一癥。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指臟腑言)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寒濕之氣凝閉于肌體。)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此則陽衰而兼寒實者也。
一為陰乘陽位
上焦陽虛,下焦素有陰寒之氣,發動乘虛上干,故惡寒也。
一為陽氣郁陷
或酒食、痰血、水濕、瘡毒,郁抑陽氣于里,不達于表;或勞倦郁抑,中氣下陷,不能升發,則表虛而怯寒也。或發之,或吐之。(產后血瘀、乳脹皆能致之。)觀邪塞上焦不通,抑遏陽氣,東垣用升陽益胃湯,丹溪用吐法,吐出濕痰,使陽氣隨吐升發,可見矣。
一為熱盛氣散
熱盛于里,火能生風,沖突元氣,氣從火散,故凜凜而寒,甚則振顫,鼓頷咬牙,戰栗如傷神守,有以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內真熱之癥也。(此為陽盛格陰,與陰盛格陽相反。陽,指內熱言;陰,指外寒言。內熱外寒,兩相格拒,所謂陽盛格陰也。)
一為肺被火刑
肺主皮毛,熱則氣張汗越,失其斂肅之權,腠理虛疏,不任風寒,故惡之。
上明惡寒之理。至內傷外感之辨,晝夜之分,詳后。
一內外之辨
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
一晝夜之分
夜寒者,陰氣(即寒邪)。旺于陰分;(為里、為臟、為血。)晝寒者,陰邪加于陽分;晝夜俱寒者,重陰也。(與《發熱篇》熱分晝夜條對看,更詳味下條自明。)按陽虛則畏寒而惡陰,故旦安而暮亂;(至夜則寒也。)陰虛則畏熱而惡陽,故夜寧而朝爭;(晝則熱也。)此正虛之候也。陽邪實者,遇陽而愈旺,故朝熱而暮輕;陰邪實者,逢陰而更強,故夜寒而晝減;此邪實之候也。陽虛而陰邪乘于陽分,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故日寒而夜息;陰虛而陽邪陷于陰分(即血分也),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故夜熱而晝涼;(觀瘧疾或日發,或夜發,可見矣。)此正虛挾邪之候也。其有晝夜俱熱甚者,為重陽無陰;晝夜俱寒甚者,為重陰無陽;晝寒夜熱者,為陰陽交錯也。其有久病虛弱,無分晝夜,作止不時者,以正氣不能主持,而陰陽相乘,勝復無常也。(若壯實人初病見此,又為邪正相攻,不時擾動之故。
觀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初無定期可見矣。)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藥,并精于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鉆研醫學。其所著《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