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白濁
清代:何夢瑤
有精濁,有便濁。精濁出自精竅,與便濁之出于溺竅者大異。其出不因小便,竅端時常牽絲帶膩,如膿如眵,頻拭頻出,莖中或癢或痛,甚如刀刮火炙,(大抵初起火盛則痛,日久火微則癢。)而小便自清,不相混也。多由房事時精已離位,或強忍不泄,或被阻中止,離位之精化成敗濁,流出竅端,故如膿如眵,其氣臭腐。又不泄則腎火郁而不散,敗精挾郁火以出,故莖腫竅澀而痛也,日久敗精盡出則止矣。而不止者,雖火勢已衰,但病久滑脫,已敗之精與未敗之精相引而出,故源源不絕也。若火勢不衰或反盛者,則并其未敗之精亦鼓之使出。甚者精已枯竭,并其未及化精之血亦出,故有赤濁也。(精為血化,)(觀天癸初至之子,強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可見矣。)
其后火勢亦衰,證轉虛寒者有矣。舊分赤濁為熱,白濁為寒,非也。若寡欲之人患此,多因濕熱流注精房,精為所逼,不得靜藏所致,與濕熱遺精同理。熱者清心蓮子飲。寒者萆厘清飲。虛勞者滋其陰。胃弱者參術加升麻、柴胡。濕熱流注,二陳(見痰)加白術、升、柴。感暑熱者,四苓(見傷濕)加香薷、麥冬、人參、石蓮肉。白濁初起勢甚,敗精結塞竅道,澀痛異常,五苓(見傷濕)、妙香散合清心蓮子飲。白濁清火為主,補次之。
赤濁補為主,清火次之。清心、健脾、滋腎、固脫,缺一不可,清濁飲主之。
便濁多是胃中濕熱下流。傷氣分則白,即膏淋也,便濁飲主之。傷血分則赤,即血淋也,多者為尿血,治詳淋證及血門溲血條。
何夢瑤
何夢瑤(1692~1764年),字報之,號西池,廣東南海人,清代名醫(yī)。初習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進士,先后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令及遼陽州官。夢瑤幼時多病,故留心醫(yī)藥,并精于醫(yī)。官思恩時,瘟疫流行,夢瑤廣施方藥,存活甚眾。乾隆十五年(1750年),夢瑤辭官返回廣東,先后在廣州粵秀書院、越華書院主持院務,暇余繼續(xù)鉆研醫(yī)學。其所著《醫(yī)碥》一書,不但對五臟生克學說、陰陽水火理論、八綱辨證要點、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內(nèi)科雜病的論述中力陳濫用溫補之弊,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醫(yī)理敘述詳明,并摻以個人見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兩廣,何氏對嶺南多種溫熱病的證治匠心獨運,誠為可貴。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