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舌切要
清代:鄭壽金
舌上白苔
病人雖舌現(xiàn)白苔,并未見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惡熱等情,切不可認為表證,認為瘟證。當于脈息,聲音、起居動靜,有神無神處探求病情,自有著落。切切不可猛浪。如果有表證足征,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舌上黃苔
病人雖舌現(xiàn)黃苔,無論干黃色、潤黃色、老黃色、黑黃色,并未見口渴飲冷,煩躁,惡熱,便閉等情,切不可便謂大旺熱極,當于陽虛,真氣不上升處理會,病情上理會,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見便閉,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必煩飲冷,精神有余等情,便當攻下,不可遲延。
舌上黑苔
病人雖舌現(xiàn)黑苔,無論干黑色、青黑色、潤黑色、雖現(xiàn)陰象,切不可即作陰證施治。如其人煩躁,口渴飲冷,惡熱身輕,氣粗口臭,二便閉結(jié),即當攻下,不可遲延。如其人安靜懶言,困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當回陽,不可遲延。
舌上紅黑色,舌上潤白苔,舌根獨黃色,舌上白黃色,舌上黃芒刺,舌尖獨青色,舌上黑黃色,舌上黑芒刺,舌根獨黑色,舌上青黃色,舌上白芒刺,舌尖慘紅色,舌上粉白苔,舌上青紅色,舌心獨黃色,舌上干白苔,舌上淡黃色,舌邊獨白色,舌裂而開瓣,舌如豬腰色。
舌之分辯,實屬繁冗,亦難盡舉。姑無論其舌之青、黃、赤、白、黑、干潤、燥裂、芒刺滿口、紅白相間、黃黑相兼,統(tǒng)以陰陽兩字盡之矣。是陰證則有陰象足征,是陽證則有陽證可憑。識得此旨,則不專以舌論矣。諸書紛紛論舌,言某舌當某藥,某舌當某方,皆是刻舟求劍之流,不可為法。學者務于平日,先將陰陽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見便知,亦是認證要著。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