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氣病諸候(凡四十三論)
隋代:巢元方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yīng)暖而反寒,夏時應(yīng)熱而反冷,秋時應(yīng)涼而反熱,冬時應(yīng)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病拇悍忠院笾燎锓止?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jié)后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復(fù)發(fā)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復(fù)發(fā)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fù)一法針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jié)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fā)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fù)下之。不得下,胃中余熱致此為病,二死一生。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患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藥治也。不相主當必危。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發(fā),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 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luò)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干不得眠。夫諸陽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發(fā)汗而愈。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jīng)絡(luò)始相傳病,未入于臟,故可汗而愈。
五、時氣四日候
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以后,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太陰之脈,絡(luò)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jié)M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六、時氣五日候
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zāi)I絡(luò)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七、時氣六日候
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luò)于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瓦斯入于腸胃,故可下而愈。
八、時氣七日候
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jīng)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jīng)病也。再經(jīng)病者,謂經(jīng)絡(luò)重受病也。
九、時氣八九日以上候
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諸經(jīng)絡(luò)重受于?。换蛞寻l(fā)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jīng)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
十、時氣取吐候
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瓦斯已入。或有五、六日以上,毒瓦斯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fù)宜取吐也。
十一、時氣煩候
夫時氣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瓦斯在于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nèi)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為之滿,皆當察其證候也。
十二、時氣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shù)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陰陽爭而外并于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之。
十三、時氣嘔候
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或吐、下后,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十四、時氣干嘔候
熱氣在于脾胃,或發(fā)汗解后,或大下之后,胃內(nèi)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故心煩而
十五、時氣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后,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
十六、時氣嗽候
熱邪客于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而嗽也。
十七、時氣渴候
熱氣入于腎臟,腎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故渴而引飲也。
十八、時氣衄血候
時氣衄血者,五臟熱結(jié)所為。心主于血,邪熱中于手少陰之經(jīng),客于足陽明之絡(luò),故衄血也。衄者,血從鼻出也。
十九、時氣吐血候
諸陽受病,不發(fā)其汗,熱毒入深,結(jié)在五臟,內(nèi)有瘀血積,故令吐血也。
二十、時氣口瘡候
發(fā)汗下后,表里俱虛,而毒瓦斯未盡,熏于上焦,故喉口生瘡也。
二十一、時氣喉咽痛候
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毒瓦斯上熏,攻于咽候,故痛或生瘡也。
二十二、時氣發(fā)斑候
夫熱病在表,已發(fā)汗未解,或吐、下后,熱毒瓦斯不散,煩躁謬言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躁于外,故身體發(fā)斑如錦文。凡發(fā)斑不可用發(fā)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
二十三、時氣毒攻眼候
肝開竅于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沖于目,故赤痛,或生翳、赤白膜、 肉及瘡也。
二十四、時氣毒攻手足候
熱毒瓦斯從臟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從內(nèi)而出也。
二十五、時氣瘡候
夫表虛里實,熱毒內(nèi)盛,則多發(fā) 瘡。重者周匝遍身,其狀如火瘡。若根赤頭白者,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其瘡形如 豆,亦名 豆瘡。
二十六、時氣瘙瘡候
夫病新瘥,血氣未復(fù),皮膚尚虛疏,而觸冒風日,則遍體起細瘡,瘙癢如癬疥狀,名為
二十七、時氣候
毒瓦斯結(jié)在腹內(nèi),谷氣衰,毒瓦斯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利,下部瘡癢。若下唇內(nèi)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也。
二十八、時氣熱利候
此由熱氣在于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
二十九、時氣膿血利候
此由熱毒傷于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 痛,此濕毒瓦斯所為也。
三十、時氣利候
夫熱蓄在臟,多令人下利。若毒瓦斯盛,則變膿血,因而成 。 者,蟲食人五臟及下部也。若食下部,則令谷道生瘡而下利,名為 利;若但生瘡而不利者,為 也。
三十一、時氣大便不通候
此由脾胃有熱,發(fā)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干,結(jié)熱在內(nèi),大便不通也。
三十二、時氣小便不通候
此由汗后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
三十三、時氣陰陽毒候
此謂陰陽二氣偏虛,則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煩悶,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為陽毒。若身重背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為陰毒?;虻貌?shù)日,變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根據(jù)證急治。失候則殺人。
三十四、時氣變成黃候
夫時氣病,濕毒瓦斯盛,蓄于脾胃,脾胃有熱,則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結(jié)澀,故令身面變黃,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
三十五、時氣變成瘧候
病后邪氣未散,陰陽尚虛,因為勞事,致二氣交爭,陰勝則發(fā)寒,陽勝則發(fā)熱,故令寒熱往來,有時休作而成瘧。
三十六、時氣敗候
此謂病后余毒未盡,形證變轉(zhuǎn),久而不瘥,陰陽無復(fù)綱紀,名為敗病。
三十七、時氣勞復(fù)候
夫病新瘥者,血氣尚虛,津液未復(fù),因即勞動,更成病焉。若言語思慮則勞于神,梳頭澡洗則勞于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還經(jīng)絡(luò),復(fù)為病者,名曰勞復(fù)。
三十八、時氣食復(fù)候
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虛,谷氣未復(fù),若即食肥肉、魚 、餅餌、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于腸胃,使脹滿結(jié)實,因更發(fā)熱,復(fù)為病者,名曰食復(fù)也。
三十九、時氣病瘥后交接勞復(fù)候
夫病新瘥者,陰陽二氣未和,早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腹內(nèi) 痛,名為交接勞復(fù)。
四十、時氣病后陰陽易候
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時氣病新瘥未平復(fù),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fù),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其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fù),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于人,如換易也。其病之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熱氣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氣力轉(zhuǎn)少,著床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四十一、時氣病后虛羸候
夫人榮衛(wèi)先虛,復(fù)為邪熱所中,發(fā)汗、吐、下之后,經(jīng)絡(luò)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fù),無津液以榮養(yǎng),故虛羸而生眾病焉。
四十二、時氣陰莖腫候
此由腎臟虛所致。腎氣通于陰,今腎為熱邪所傷,毒瓦斯下流,故令陰腫。
四十三、時氣令不相染易候
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預(yù)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
巢元方
巢元方約生活于隋唐年間,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一說為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5年)醫(y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yī)博士,業(yè)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guān)于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yè)五年八月, 開鑿運河總管患風逆癥,隋煬帝命太醫(y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跡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于歷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yī)病因?qū)W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