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痛病諸候(凡七論)
隋代:巢元方
一、心腹痛候
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于其間故也。邪氣發(fā)作,與正氣相擊,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
診其脈,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厥陰經也,沉者為陰,陰虛者,病苦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心腹 痛,不得息。脈細小者生,大堅疾者死。心腹痛,脈沉細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凈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
調五臟,殺蠱蟲,治心腹痛,令人長生。
二、久心腹痛候
久心腹痛者,由寒客于腑臟之間,與血氣相搏,隨氣上下,攻擊心腹,絞結而痛。臟氣虛,邪氣盛,停積成疹,發(fā)作有時,為久心腹痛也。然心腹久痛,冷氣結聚,連年積歲,日月過深,變?yōu)楹蕖?/p>
三、心腹相引痛候
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陰之經與絡俱虛,為寒冷邪氣所乘故也。足太陰是脾之脈,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屬脾,絡胃;其支脈,復從胃別上注心。經入于胃,絡注于心。此二脈俱虛,為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爭,在于經則胃脘急痛,在于絡則心下急痛。經絡之氣往來,邪正相擊,在于其間,所以心腹相引痛也。
太陰厥逆, 急攣,心腹引于腹也。
四、心腹脹候
心腹脹者,臟虛而邪氣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陰脾之經也,脾虛則脹;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脈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入肺;其支者,從肺出絡于心。臟虛,邪氣客于二經,與正氣相搏,積聚在內,氣并于脾,脾虛則脹,故令心腹煩滿,氣急而脹也。
診其脈,遲而滑者,脹滿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伸右脛,屈左膝,內壓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根據(jù)經為之,引脾中熱氣出,去心腹中寒熱,胸臆中邪氣脹滿。久行,無有寒熱、時節(jié)之所中傷,名為真人之方。
五、久心腹脹候
久心腹脹者,由腑臟不調,寒氣乘之,入并于心脾,脾虛則脹,停積成疹,有時發(fā)動,故為久也。久脹不已,脾虛寒氣積,胃氣亦冷。脾與胃為表里也,此則腑臟俱冷,令飲食不消;若寒移入大腸,則變下痢。
六、胸脅痛候
胸脅痛者,由膽與肝及腎之支脈虛,為寒氣所乘故也。足少陽膽之經也,其支脈從目兌貫目,下行至胸,循脅里。足厥陰肝之經也,其脈起足大指叢毛,上循入腹,貫膈,布脅肋。足少陰腎之經也,其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此三經之支脈,并循行胸脅,邪氣乘于胸脅,故傷其經脈。邪氣之與正氣交擊,故令胸脅相引而急痛也。
診其寸口脈弦而滑,弦即為痛,滑即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躍。弦滑相搏,即胸脅搶息痛也。
七、卒苦煩滿叉胸脅痛欲死候
此由手少陽之絡脈虛,為風邪所乘故也。手少陽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中,散絡心包。風邪在其經,邪氣迫于心絡,心氣不得宣暢,故煩滿;乍上攻于胸,或下引于脅,故煩滿而叉胸脅痛也。若經久,邪氣留連,搏于臟則成積,搏于腑則成聚也。
巢元方
巢元方約生活于隋唐年間,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一說為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5年)醫(y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yī)博士,業(yè)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于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yè)五年八月, 開鑿運河總管患風逆癥,隋煬帝命太醫(y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跡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于歷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yī)病因學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