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病諸候(凡九論)
隋代:巢元方
一、吐血候
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但肺者,五臟上蓋也,心肝又俱主于血。
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
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nèi)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內(nèi)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nèi)。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里,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shù)升乃至一斗是也。肺疽者,言飲酒之后,毒滿便吐,吐以后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
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后,胃內(nèi)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
凡吐血之后,體恒,KT KT 然,心里煩躁,悶亂紛紛,顛倒不安。
寸口脈微而弱,血氣俱虛,則吐血。關(guān)上脈微而芤,亦吐血。脈細(xì)沉者生,喘咳上氣,脈數(shù)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黃黑,無復(fù)血氣,時寒時熱,難治也。
《養(yǎng)生方》云∶思慮傷心,心傷則吐衄,發(fā)則發(fā)焦也。
二、吐血后虛熱胸中痞口燥候
吐血之后,臟腑虛竭,榮衛(wèi)不理,陰陽隔絕,陽虛于上,故身體虛熱,胸中痞,則口燥
三、嘔血候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愁憂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四、唾血候
唾血者,由傷損肺所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唾上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脅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
關(guān)上脈微芤,則唾血。脈沉弱者生,牢實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伸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著。若唾血,久疼長伸兩腳,以兩手捉足五指七遍。愈腰折不能低仰,若唾血、久疼、血病。久行,身則可卷轉(zhuǎn)也。
五、舌上出血候
心主血脈而候于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
六、大便下血候
此由五臟傷損所為。臟氣既傷,則風(fēng)邪易入,熱氣在內(nèi),亦大便下血,鮮而腹痛。冷氣在內(nèi),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
前便后下血者,血來遠(yuǎn);前下血后便者,血來近。遠(yuǎn)近者,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七、小便血候
心主于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jié)于小腸,故小便血也。
下部脈急而弦者,風(fēng)邪入于少陰,則尿血。尺脈微而芤,亦尿血。
《養(yǎng)生方》云∶人食甜酪,勿食大酢,必變?yōu)槟蜓?/p>
八、九竅四肢出血候
凡榮衛(wèi)大虛,腑臟傷損,血脈空竭,因而恚怒失節(jié),驚忿過度,暴氣逆溢,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故九竅出血。
喘咳而上氣逆,其脈數(shù)有熱,不得臥者死。
九、汗血候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肝心俱傷于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
巢元方
巢元方約生活于隋唐年間,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一說為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5年)醫(y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yī)博士,業(yè)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guān)于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yè)五年八月, 開鑿運河總管患風(fēng)逆癥,隋煬帝命太醫(y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跡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于歷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xiàn),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yī)病因?qū)W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