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篇
先秦:孫武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dǎo)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fēng),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懸權(quán)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zhàn)多金鼓,晝戰(zhàn)多旌旗,所以變?nèi)酥恳病?/p>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lǐng)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扎寨,到開赴戰(zhàn)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xiàn)更快到達預(yù)定戰(zhàn)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yōu)橛欣臈l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fā)雖后,卻能先于敵人到達戰(zhàn)地。能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zhàn)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lǐng)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zhàn)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yīng)就不能生存,沒有戰(zhàn)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jié)成聯(lián)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qū)В筒荒苷莆蘸屠糜欣牡匦巍K裕帽菓{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jù)是否有利于獲勝決定行動,根據(jù)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zhàn)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fēng)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御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云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yīng)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yīng)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yīng)該權(quán)衡利弊,根據(jù)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zhàn)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shè)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tǒng)一士兵的視聽,統(tǒng)一作戰(zhàn)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tǒng)一指揮,那么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zhàn)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zhàn),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shè)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于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于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斗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困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xì)w,其氣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fā)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yán)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zhèn)定平穩(wěn)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并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zhàn)場而待長途奔襲之?dāng)常灰晕覐娜莘€(wěn)定對倉促疲勞之?dāng)常灰晕绎柺持畮煂︷囸I之?dāng)场_@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tǒng)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zhàn)場上的隨機應(yīng)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jù)高地、背倚丘陵之?dāng)常灰髡嫜龉ィ粚τ诩傺b敗逃之?dāng)常灰欁窊簦粩橙说木J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yù)留缺口;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注釋
合軍聚眾:合,集合,這里引申為組織編制。合軍聚眾,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軍隊。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國古代的軍門稱為合門。交和而舍,指兩軍處于對峙狀態(tài)。
軍爭:軍,軍事,這里指打戰(zhàn)。軍爭,在作戰(zhàn)中,爭取奪得勝利的有利條件。
以迂為直:指把迂回曲折的彎路變?yōu)榻愕牡缆贰R曰紴槔褐赴延泻Φ氖虑樽優(yōu)橛欣氖虑椤?br />后人發(fā),先人至:比敵軍后出動,比敵軍先到達戰(zhàn)地。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盡。舉軍,指全部攜帶武器輜重的軍隊。舉軍而爭利,率領(lǐng)全部武器輜重的軍隊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因行動遲緩而不能按時到達。
委軍爭利,而輜重捐:委,委棄,選擇。委軍,指丟棄笨重裝備和輜重的軍隊。委軍爭利,則輜重捐,整句意為率領(lǐng)委軍去爭奪先機之利,那就會把作戰(zhàn)必須的重裝備和輜重都丟掉。
擒三將軍:三將軍,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將領(lǐng)。擒,被擒。擒三將軍,三軍將領(lǐng)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這種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時到達目的地。
無委積:委積,儲備物資。無委積,指沒有儲備物資。豫交:豫,通“與”。豫交,與之結(jié)交。
鄉(xiāng)導(dǎo):鄉(xiāng),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緩是像樹林那樣輕輕晃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率先了解和運用迂直之計的人會取得勝利。
言不相聞:作戰(zhàn)時,以語言指揮,聲音聽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統(tǒng)一、一致。人,指士卒。一人之耳目,指進而統(tǒng)一士卒們的行動。
變?nèi)酥浚鹤儯@里作“適應(yīng)”“便利”解。變?nèi)酥浚m應(yīng)士卒的耳目。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三軍之眾可以使它喪失掉銳氣,也可以使將帥們失掉堅強的決心和意志。
無邀正正之旗:不要邀擊旗幟嚴(yán)整、隊列雄壯的敵軍。
勿擊堂堂之陣:不要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軍。
治變:變,這里指的機變。治變,掌握機變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擊占據(jù)了高地的敵軍。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擊背靠著丘陵的敵軍。
佯北勿從:不要去攻擊假裝打了敗仗的敵軍。
餌兵勿食:餌,釣餌。

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前470),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是吳國將領(lǐng)。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曾率領(lǐng)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lǐng)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xué)圣典”,置于《武經(jīng)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xué)典范之書。今日在山東、江蘇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多謂之兵圣廟。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