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噦病諸候(凡六論)
隋代:巢元方
一、干嘔候
干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干嘔。
二、嘔噦候
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受邪氣,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噦也。
三、噦候
脾胃俱虛,受于風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谷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
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善噦也。
四、嘔吐候
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于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大息,心里澹澹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并其候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左右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嘔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抵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五、噫醋候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
六、惡心候
惡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克水,今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克消水飲,水飲之氣不散,上乘于心,復遇冷氣所加之,故令火氣不宣,則心里澹澹然欲吐,名為惡心也。
巢元方
巢元方約生活于隋唐年間,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一說為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5年)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博士,業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于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五年八月, 開鑿運河總管患風逆癥,隋煬帝命太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跡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于歷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病因學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