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證候?qū)W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業(yè)六年(610年)。為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nèi)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chǎn)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仲景著作之后,使中醫(yī)理論更為豐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創(chuàng)見,使中醫(yī)病因?qū)W說趨于系統(tǒng)、全面。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rèn)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fā)病”。又如山區(qū)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于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如消渴病每多發(fā)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并發(fā)皮膚病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之最早描述。其論腳氣病狀曰:“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苦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趾及膝脛灑灑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而疼痛,或緩縱不隨,或攣急……若治之緩,便上入腹。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將腳氣一病描繪得細(xì)致入微。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于婦科則經(jīng)產(chǎn)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yù)防等;于創(chuàng)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jié)扎術(shù)等。在證候分類學(xué)上亦有較大發(fā)展,其別類分門系統(tǒng)而有條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jīng)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yī)書賴此書而保存。為研究隋以前醫(yī)學(xué)成就重要文獻(xiàn)。
序
卷之一 風(fēng)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卷之二 風(fēng)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卷之三 虛勞病諸候上(凡三十九論)
卷之四 虛勞病諸候下(凡三十六論)
卷之五
卷之六 解散病諸候(凡二十六論)
卷之七 傷寒病諸候上(凡三十三論)
卷之八 傷寒病諸候下(凡四十四論)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五臟六腑病諸候(凡十三論)
卷之十六
卷之十七 痢病諸候(凡四十論)
卷之十八
卷之十九
卷之二十
卷之二十一
卷之二十二 霍亂病諸候(凡二十四論)
卷之二十三
卷之二十四 注病諸候(凡三十四論)
卷之二十五 蠱毒病諸候(上凡九論)
卷之二十六 蠱毒病諸候(下凡二十七論)
卷之二十七
卷之二十八 目病諸候(凡三十八論)
卷之二十九
卷之三十
卷之三十一
卷之三十二 癰疽病諸候上(凡一十六論)
卷之三十三 癰疽病諸候下(凡二十九論)
卷之三十四
卷之三十五
卷之三十六
卷之三十七 婦人雜病諸候一(凡三十二論)
卷之三十八 婦人雜病諸候二(凡一十九論)
卷之三十九 婦人雜病諸候三(凡四十論)
卷之四十 婦人雜病諸候四(凡五十論)
卷之四十一 婦人妊娠病諸候上(凡二十論)
卷之四十二 婦人妊娠諸候下(凡四十一論)
卷之四十三
卷之四十四 婦人產(chǎn)后病諸候下(凡四十一論)
卷之四十五 小兒雜病諸候一(凡二十九論)
卷之四十六 小兒雜病諸候二(凡三十四論)
卷之四十七 小兒雜病諸候三(凡四十五論)
卷之四十八 小兒雜病諸候四(凡四十六論)
卷之四十九 小兒雜病諸候五(凡五十論)
卷之五十 小兒雜病諸候六(凡五十一論)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